水岩寺

水岩寺

水岩寺,位於碣石山景區的寶峰台上,又名“寶峰寺”。其北依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頂;東有一座海拔241米的山峰,挺拔峭秀,怪岩聳立,酷似香爐,名“香山”;西連一道通往仙台頂西部峭壁的坡嶺,坡領以頂部山勢如冠,名“紗帽山”,寶峰台與香山之間有一道源自仙台頂東部絕壁高處的龍潭洞的澗流潺潺穿過,其地可謂山環水抱,景色異常幽雅、清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岩寺
  • 位於碣石山景區的寶峰台上
  • 又名:“寶峰寺”
  • 復建明朝萬曆年間
  •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水岩寺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歷史沿革,水岩寺源名,上水岩休糧寺,旅遊信息,

簡介

水岩寺自明朝萬曆年間復建以來,又經多次修葺。民國年間的重修工程由1928年夏天從北京退守昌黎、灤縣一帶的奉軍總參議楊宇霆主持。當時,楊宇霆除在仙台頂西部峭壁題刻“碣石”兩個大字,又在水岩寺東側的深澗一方巨岩上題刻有“響水”兩字。
其門殿同為天王殿,高矗於古壩台之上,殿內祀有大肚彌勒佛像和四大金剛;居中的正殿雕梁畫柱,金碧輝煌,供奉著如來佛祖金身塑像。
水岩寺水岩寺
1995年,水岩寺復建工程竣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應邀為新修的水岩寺題寫了匾額。時隔7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法師特來水岩寺察視,並多次主持水岩寺法事活動。如今,水岩寺已交由河北省佛教協會管理,成為秦皇島、唐山乃至京東地區最有影響的佛教活動場所。
水岩寺一帶峰巒環繞,景色秀美,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桃杏如火,櫻花似雪,梨枝銀白,種種野花開得五彩繽紛,伴著淙淙泉水,遊覽古寺,暢話春意,頗令人賞心悅目,歷來為昌黎的遊春勝地。其景在清朝同治年間重修的《昌黎縣志》中被列入古碣石十景,名“水岩春曉”。前人曾有詩讚“水岩春曉”之景云:“曉日瞳瞳雨乍晴,山光悅性鳥爭鳴。春風吹放花千樹,惹得遊人盡出城。”

歷史沿革

水岩寺之名,以依水傍岩得稱。水岩寺為碣石山中的千年古剎,寺中的斷碑殘碣曾有“唐貞觀元年重修”字樣,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時期。寺院殿前石欄之中,在遼朝保寧元年(公元969年)曾立有兩柱呈八角菱形的經幢,上鐫唐開元灌頂國師不空奉詔譯,由此可知在昌黎縣城(時名“廣寧”)建在碣石山麓之初,水岩寺就已成為距離縣城最近的佛門重地。
水岩寺水岩寺
新中國成立後,水岩寺被列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1955年進行了補修;補修後的水岩寺一直保存完好,但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受到了嚴重毀壞,地面建築最終不得不拆除。到90年代之初,水岩寺上移至千佛殿遺址一帶復建,再度修築的水岩寺占地更加寬廣,主要建築充分體現了盛唐時代的建築風格,異常宏偉、壯觀。
2001年水岩寺被省、市宗教部門批准為秦皇島市唯一正式宗教活動場所。2002年6月28日,由昌黎縣政府正式移交省佛教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法師委派法子存海法師任水岩寺住持,存海法師於7年多的時間,將巍峨的三聖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圓通寶殿都蓋了起來,秦皇島市信徒又多了一個修行的大道場,至2009年底,寺院建設總投資2000多萬元人民幣,由原來的12.4畝土地,發展到38.78畝,總面積為22200平方米,寮房166間,以一介貧僧,身無分文的存海法師,若非對佛法的堅定信心,以及“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大慈悲心使然,這水岩寺是建不起來的。這也印證了佛法中的“一佛出世,萬佛護持”的精神。存海法師謙卑的說“‘光榮歸於佛陀’,我只是個靠佛吃飯的一個出家人而已,‘弘法利生’乃出家人之家業。”他感恩所有護持水岩寺的信徒們,所有的功德會回向他們。現在水岩寺已成為秦皇島、唐山乃至京東地區最有影響的佛教活動場所。
水岩寺水岩寺

水岩寺源名

到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蒙古騎兵攻入界嶺口,圍攻昌黎縣城不克,放火把水岩寺燒毀一空。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一個名叫“真山”的“大比丘”,到處募化,歷經多年,將水岩寺又復建一新,才使之保留下來。原有的水岩寺築在寶峰台的石砌壩台之上,有石階通往山門。中院建有大殿,兩柱遼代石幢就立於殿前階欄之內;其後有一古井,井水甘甜清爽,井石有石階通往又一級平台,其上曾築有千佛殿,千佛殿內所塑的十八羅漢佛像,個個金光灼灼,其衣褶不爽分,面目不爽毫,眉目不爽忽,頗有鬼斧神工之概。西跨院為清朝後期設立的香山書院,書院前建有山神廟。東跨院較大,有正殿5間,內祀一尊笑顏可掬的大肚彌勒佛銅像;其南建有供香客休憩的5間客廳,中有東、西配房各3間,為僧侶的住室;客廳前築有一個亭台,名“得月亭”,立足其上可盡覽碣石門內外的秀麗風光。
水岩寺水岩寺

上水岩休糧寺

碣石山的崇山峻岭中,有兩座水岩寺,一座為下水岩寺——即如今重修一新的水岩寺(又名“寶峰寺”),其坐落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頂南麓的寶峰台上;另一座為上水岩寺,本名“休糧寺”,藏匿在碣石山老絕頂頂峰前高高的坡台上,現僅剩有遺址。在古代,人們一般稱下水岩寺為“水岩寺”,而稱休糧寺為“上水岩休糧寺”。上水岩休糧寺同水岩寺一樣,為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中的名勝古蹟,可惜如今已經風光不再了。
水岩寺水岩寺
老絕頂別名“絕頂山”,海拔590.7米,在昌黎縣城北偏西9公里處;其峰與仙台頂遙遙相望,中間隔著險峰深谷。去老絕頂,得繞行到如今被譽為“葡萄溝”的西山場村,進入其村東頭向北拐去的井峪,向北迤儷而行。井峪為與鳳凰山巔連的大平頂和老絕頂前的坡嶺(其南部突起的山峰名“宵小城”)之間的峽谷,谷中兩側山岩壁立,到處是峭岩怪石。其地往昔松林密布,景色幽深,被古人列入昌黎八景,名“井峪松風”。只嘆,如今井峪依然是“石徑崎嶇幽更深”、“四壁山光列翠華”,但松林卻幾乎蕩然無存,很難再領略“松風千載清風遠”的境界,亦無“松風滿谷落香葩”之景了。井峪溝深似井,處處有奇景妙境,行至老絕頂前,峽谷被老絕頂頂峰前高大的坡台強行分開,形成兩道澗谷。那坡台很大,有五六畝地見方,且較平坦。
水岩寺水岩寺
上水岩休糧寺就建在其正中處,堪稱背依老絕頂頂峰,前覽連綿起伏的競秀奇峰。古廟坍毀已久,現僅剩一些殘存的階石和散亂的磚瓦。廟址前有一個大水坑,密布葦草,系《昌黎縣志》記載的“冬夏不涸”的“天池”。此外,寺院舊址西偏北有一座“寶塔”遺址。當地尚能找到兩通保存得比較完好的石碑,一通為《重修道者山休糧寺禪林寺碑記》,系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鐫刻,從碑文記載看,老絕頂一帶當時名“道者山”,而“道者山”為”平灤郡”的“名山”,休糧寺在“其間”,並有“存藏祖靈骨塔”一座。
另一通石碑為“大明國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十五立鐘”碑,系休糧寺重修51年後立一新鐘的碑記。民國廿二年(1933年)版《昌黎縣誌》關於休糧寺的記載,比較簡單,一處載“休糧寺”,另一處則載“休涼寺”,以“休糧寺”為確。“休糧”一語出自東晉有深遠影響的宗教家、思想家葛洪的《抱朴子內篇》卷十一《仙藥》:“……服黃精僅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俱以斷谷不及術,術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與老小休糧,人不能別之,謂為‘米脯’也。”
水岩寺水岩寺
從中可知,修仙道土 講究“休糧”,以服食“仙藥”代替米糧,為的是成仙;但普通百姓遇“凶年”也得“休糧”,以“術”等植物的果實替代食糧。唐朝詩人賈島的《山中道士》中就有“頭髮梳千下,休糧帶瘦容”句。不難想像,休糧寺一帶山高林密,植物茂盛,很可能遠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被修行的道士或僧人選中,使其地有了濃郁的神秘色彩。
時至今日,“休糧”已成歷史,休糧寺也變成歷史。據山里人想 傳,休糧寺在清朝中後期因發生變故被拆毀一空,後來未再修復。尚可稱許的是,其地時過境遷,景色依然可觀,有興趣的遊人,不妨在去“葡萄溝”時順路到那裡覓幽覽勝,憑弔一番,尋找點古代神秘文化的餘韻。

旅遊信息

北戴河火車站、秦皇島長途汽車站(火車站西200米)乘坐‘秦皇島至昌黎’公車昌黎縣公安局站下車、北走2000米或打小出租即到昌黎火車站下車乘坐出租大概(10.00---15.00元)
水岩寺水岩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