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一般指本詞條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是安徽省及淮河流域水利行業的公益類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檢測中心。

1951年10月,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創建了土工試驗室;1952年,在佛子嶺水庫開工建設工地建立材料試驗室;1954~1956年,設立了材料試驗室、水工試驗室和露天試驗場;1956年擴建了水工模型試驗基地,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淮河水利科學研究所。1957年4月,淮河水利科學研究所正式命名為水利部治淮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所,後經數次更迭,於1978年更名為安徽省水利廳水利科學研究所。1986年5月,更名為安徽省·水利電力部治淮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所。1996年,定名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1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安徽省試驗中心站;全院共有職工327人,科技人員占84%,其中教授級高工31人;設有1個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
  • 外文名:Anhui & Huaihe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
  • 創辦時間:1951年
  • 屬性:公益類綜合性水利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檢測中心
  • 主管部門:安徽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現任領導:院長:崔德密
    黨委書記:趙以國
  •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
  •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治淮路771號
    安徽省合肥市紅楓路55號
  • 主要獎項:全國水利科技先進集體
    全國灌溉試驗先進單位
    全國水利技術監督工作先進集體
    安徽省水利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安徽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
    安徽省水利廳和蚌埠市文明單位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研究部門,人員編制,設備設施,科研成就,成果綜述,獲獎項目,人才培養,資質證書,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發展戰略,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49年、1950年淮河流域連續發生大洪水。
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掀起了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治淮高潮。為順應大規模治淮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對科技的需求,當年10月,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創建了土工試驗室,組建鑽探隊分赴沿淮各工地,開展土工採樣與土工實驗研究工作。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蚌埠)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蚌埠)
1952年,在佛子嶺水庫開工建設工地建立材料試驗室,進行混凝土質量控制和水工混凝土施工技術試驗研究。
1954~1956年,因應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磨子潭水庫相繼開工建設,設立了材料試驗室、水工試驗室和露天試驗場,開展土工、建築材料、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工作。
1956年,擴建了水工模型試驗基地,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淮河水利科學研究所,下設土工、材料、水工、水土改良4個專業組和新淝閘、淠右兩處農水試驗站。
1957年4月,淮河水利科學研究所正式命名為水利部治淮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所。
1959年,規劃在梅山水庫興建高速水流試驗室,1960年動工興建,1962年建成。
1960年,設定了電子儀器廠和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
1963年,省水利設計院土壤調查隊和黃口土壤改良試驗站併入,增設土壤改良專業,在碭山建站開展鹽鹼土改良試驗研究。
1969年,省水文總站五道溝徑流實驗站併入,增設水文水資源研究專業。
自1951年開始創建至1978年的28年,水科所隸屬關係、機構設定、人員組成多次變更,於1978年更名為安徽省水利廳水利科學研究所。
1982年,興建新馬橋農水綜合試驗站,2003年該站列入水利部灌溉試驗站網,成為安徽省灌溉試驗中心站。
1984年,在水工、土工、農水、結構材料化驗室的基礎上,成立設計室。
院貌院貌
1985年,成立安徽省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
1986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水利電力部批准實行省部共建共管,改名為安徽省·水利電力部治淮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所。
1987年和1988年,分別成立了安徽省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站、淮河流域水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於2000年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
1989年,幾經改建的五道溝水文水資源實驗站建成為安徽省淮北平原水文水資源綜合實驗研究基地,2003年水利部水文局批准該站成為省部共建共管實驗站,2009年列入水利部重點水文站網。
1991年,建成淮河試驗研究中心。
1993年始,先後成立安徽省大禹工程建設監理諮詢有限公司、安徽科源工程建設招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恆豐智慧型自動化有限公司等科技企業。
1996年,經安徽省水利廳和水利部淮委的同意,安徽省編委批准更名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所改院”後,原有的土工、材料結構、水工、農田水利和水文水資源5個研究室更名為研究所,設計室更名為建築設計室。
1998年,建設安徽省水利水資源重點實驗室,2004年通過驗收,2010年改名為水利水資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2000年,設立微機及自動化所。同年,建成江淮分水嶺八斗灌溉試驗站,2011年遷址,並建成江淮丘陵區農水綜合試驗站。
院貌院貌
2001年,經省水利廳批准成立“安徽省水利科技推廣服務中心”。
2006年,農田水利研究所更名為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工、設計室、微機及自動化分別更名為水工河工、勘察設計、自動化研究所。設立工程檢測中心。同年,成立安徽省閘壩安全檢測中心。
2007年,經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和安徽省水利廳共同批准成立“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安徽省推廣工作站”。、
2008年,建設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檢驗公共服務平台。
2009年,組建“安徽省水利工程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年,獲得水利部工程建設行業全部五項甲級資質。
2011年,成立“安徽省水利廳農田水利技術服務中心”。
2012年,成立“安徽省水利廳水資源管理技術服務中心”。
2013年,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研究所調整為農村水利研究所和水土保持與水生態研究所。同年,在全省水利系統率先設立“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014年,科技開發處、自動化研究所、合肥工程檢測中心分別更名為水利建設與管理研究所、水利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工程檢測研究所。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1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安徽省試驗中心站、1個合肥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水利部和安徽省水利廳掛靠單位、5個檢測機構,設有10個院研究所、5個科研基地、4個院屬科技公司。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水利水資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水利工程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試驗中心站:安徽省灌溉試驗中心站
    合肥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肥市建築工程診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掛靠單位: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安徽省推廣工作站、安徽省水利科技推廣中心、安徽省水利廳農田水利技術服務中心、安徽省水利廳水資源管理技術服務中心
    檢測機構:淮海流域水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安徽省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安徽省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站、安徽省水利廳閘壩安全檢測中心、安徽省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司法鑑定中心
    院研究所:岩土研究所、結構材料研究所、水工河工研究所、農村水利研究所、水文水資源研究所、勘察設計研究所、水利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工程檢測研究所、水土保持與水生態研究所、水利建設與管理研究所
    科研基地:新馬橋農水綜合試驗站、五道溝水文水資源實驗站、梅山高速水流試驗室、淮河試驗研究中心結構材料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
    院屬科技公司:安徽省大禹工程建設監理諮詢有限公司、安徽科源工程建設招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恆豐智慧型自動化有限公司、安徽省大禹工程勘測設計院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

    人員編制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有職工327人,科技人員占84%,其中教授級高工31人,高工89人;博士8人,碩士76人;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5人;水利部5151人才2人;安徽省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8人;各類國家、行業註冊工程師137人;國家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
    教授級高工:崔德密、虞邦義、宋新江、呂列民、武鋒、王發信、王振龍、黃祚繼、王久晟、張今陽、楊興菊、沈敏、湯廣民、趙殿信、彭建和、袁先江、毛世民、吳世余、周鴻逵、金光炎、童慧生、陳先朴、王學功、葉乃傑、史鴻林、路觀平、葛孝椿、西汝澤、鄭三元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路觀平、金光炎、毛世民、吳世虞、胡積林、潘紹龍、葉乃傑、虞邦義、王發信、許滸、王振龍、陳先朴、蔣杏春
    水利部5151人才:虞邦義、王振龍

    設備設施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試驗室面積近10000平方米,主要儀器設備800餘台套。

    科研成就

    成果綜述

    “十二五”期間,研究院共組織實施各類科研項目114項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8項;共獲得各類科技進步獎24項,其中國家水利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獲國家級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三等獎一項,省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二、三等獎各1項;出版專著21部,發表論文638篇,其中核心期刊131篇,SCI檢索4篇。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研究院先後組織實施國家、省(部)、市(廳)級重點科研項目及治淮與安徽重點工程建設工程科研項目近400項,獲得各類科學技術獎154項,其中省部級科學技術獎62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8項);獲安徽省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多項;發表論文1600多篇,獲省部級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131篇;出版專著50部;獲得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5項,軟體著作權2項;主持和參加編寫國家、行業、地方技術標準10餘部;在工程建設監理和檢測方面多次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和安徽省建設工程“黃山杯”獎等獎勵。

    獲獎項目

    《地基和土壩飽和砂液化問題的試驗研究》、《火電廠供水工程溫差異重流理論的套用研究》2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勵,《多層地基滲流及減壓溝井》、《薄殼閘門的設計與計算》、《淮北平原土壤》等9項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省科學大會獎勵。
    科研獲獎項目(2000-2016年)
    項目名稱年份獲獎等級
    淮北平原區水資源多目標立體調蓄系統及實踐
    2016
    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複雜地質條件下多性能水泥土工程特性研究與套用
    2015
    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指標體系構建和評價技術研究與套用
    2015
    淮河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資源配置與調度研究
    2015
    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三等獎
    皖北平原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綜合研究與套用
    2014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
    皖北採煤沉陷區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與套用
    2014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
    淮河流域地下水安全開採及控制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2013
    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三等獎
    皖中皖北缺水態勢及供水保障綜合技術研究與套用
    2013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
    淮河流域水資源情勢與供水保障關鍵技術研究
    2012
    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二等獎
    皖北地區農田水高效利用實驗研究與綜合套用
    2012
    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堤壩工程水泥土截滲牆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2012
    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三等獎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資源演變與供水安全研究
    2011
    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淮河中遊河道特性與整治研究
    2011
    淮河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治淮工程施工安全檢查標準研究
    2011
    淮河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嶂山閘除險加固工程
    2010
    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
    沂河劉家道口節制樞紐工程
    2010
    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
    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安徽省懷遠縣農田水利規劃
    2010
    安徽省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三等獎
    懷洪新河最佳化調控綜合管理技術研究
    2010
    安徽水利科學技術三等獎
    白蓮崖水庫工程泄水建築物布置關鍵技術研究
    2010
    安徽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
    安徽省農業綜合節水技術研究
    2010
    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淮北平原變化環境下水文循環實驗研究與套用
    2010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
    潁上縣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2010
    安徽省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二等獎
    淮河流域澇災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2009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淮北平原黃潮土區“四水”轉化水文實驗研究
    2009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
    水工混凝土表面防碳化處理套用研究--SBR砂漿試驗研究
    2008
    淮委科學技術三等獎
    安徽淮北地區地下水資源開採潛力研究與套用
    2007
    安徽水利科技一等獎
    2008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利用濕排等級外粉煤灰配製C80高性能混凝土試驗研究
    2007
    蚌埠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混凝土病險壩加固新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2007
    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弧形閘門支鉸鋼樑振動時效消應技術研究與套用
    2007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總體布置研究
    2006
    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江淮分水嶺易旱水稻覆膜旱作節水機理與套用研究
    2005
    省水利科學技術三等獎
    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工程技術與政策管理研究
    2005
    省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安徽省水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
    2005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安徽淮北地區墒情監測預報和抗旱減災信息系統
    2005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直線補給邊界基坑降水滲流分析新方法研究及套用
    2004
    淮委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5
    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安徽省淮北平原大溝蓄水與農田水資源調控技術研究
    2004
    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農業澇漬災害防禦技術
    2003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三等獎
    火、核電廠循環供水管道系統局部阻力及其相鄰影響研究
    2003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二等獎
    江淮丘陵地區節水灌溉技術研究
    2003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安徽淮北地區“作物-水模型”與最佳化灌溉制度研究
    2003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砂姜黑土區水稻調控灌溉技術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
    2002
    蚌埠市科技二等獎
    大型河工模型自動檢測與控制系統
    2002
    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淮北砂姜黑土改良和高效農業持續發展研究
    2002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五道溝水文模型
    2002
    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科技情報定題服務的實踐
    2000
    蚌埠市科技情報成果二等獎

    人才培養

    2013年,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准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期刊設立“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資質證書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各類資質27項,其中甲級(國家級)12項、乙級(省級)12項、其他級3項。專業涉及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和論證,水土保持監測和方案編制,水利工程諮詢、監理、設計、招標代理,以及工程檢測、司法鑑定和自動化技術等方面。
    截至2018年3月,研究院擁有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甲級、水土保持監測甲級、水利工程建設監理甲級、水利工程質量檢測(岩土、混凝土、金結、機電、量測)五個甲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乙級、工程諮詢乙級、水利工程設計(灌溉排澇、河道整治)專業乙級、水利工程設計水利行業(水庫樞紐)專業丙級、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綜合資質、國家和省級計量認證與資質授權證書、招標代理、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司法鑑定資質、自動化技術等各類資質(資格)26項。

    合作交流

    • 中國國內合作交流
    研究院與武漢大學河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水科院、南京水科院、水利部新鄉灌溉所等近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與交流,在開放科研平台、共享科技成果、聯合申報與合作科研攻關、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據2018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重點實驗室成立由茆智院士為主任的學術委員會,聘請十餘位省內外知名專家作為客座研究人員。重點實驗室先後成為武漢大學、河海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試驗研究基地。
    2006、2009年,研究院先後組織承辦全國灌溉試驗工作會議、全國水利計量認證工作研討會;2009、2010年連續兩年承辦全省水利科技推廣工作會議。
    • 國際交流
    2004年,研究院組織承辦第六屆水文試驗與水文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先後派多人次赴菲律賓、索馬里、突尼西亞、伊拉克參加援外工程建設,與德國、加拿大、日本、美國、越南、阿爾巴尼亞、紐西蘭、前蘇聯、土庫曼斯坦等國有關研究機構開展科技交流與學術研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院徽院徽

    發展戰略

    發展思路:認真履行公益類研究機構的職責,始終堅持“科研立院、人才強院、經營興院”的發展宗旨;牢牢抓住“著力研究解決治淮和安徽水利發展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科學技術問題和水利工程關鍵技術問題”兩個重點,為治淮和安徽水利改革與發展、行業巨觀決策提供科技支撐;正確處理好“公益性研究與開發性研究,先進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水利科研、科技服務與水利發展”三方面的關係,力爭實現“水利科研廣度與深度,科技服務數量與質量、水平與效率,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四個突破。
    發展目標:建設現代創新型省級及淮河流域水利行業綜合性科研中心,通過科技創新能力、科研水平、科技成果、科技管理的不斷突破和科技服務、科技開發、經濟創收不斷跨越,經過10年—1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省內一流、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優勢和特色學科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基地和載體,承擔一批有影響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研究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於水利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水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黨委副書記
    崔德密
    黨委書記、副院長
    趙以國
    副院長、紀委書記、黨委委員
    虞邦義
    副院長,黨委委員
    宋新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