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布而蕃育

氣布而蕃育的意思是混一的氣敷布、衍化、從而化育,生殖萬物,這是《內經》中對世界萬物起源的認識,是“生化學說”中“形氣相感”思想的具體體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布而蕃育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氣化過程中的特徵。混一的氣敷布、衍化、從而化育,生殖萬物。

解讀

《五常政大論》說:“氣始而生化,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等,闡述生命發生、發展的道理,《六微旨大論》進一步說明“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的生物體和生活環境統一的關係,說明人必須有“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的適應環境、掌握自然規律的認識。這裡除了醫學知識之外,還包含著很豐富的哲學、天文學、歷算學和生物學等等內容。雖然醫學古籍里,無生化論之稱,但其有關物種之起源、進化、新陳代謝等樸素的辨證論述,實為生化學說之濫觴。它在中國醫學思想上的貢獻是探求天人關係的真理,放出世界可知論的光芒,這不能不是中國醫學上極可寶貴的萌芽。

中醫套用

“氣布而蕃育”體現了“生化學說”中“形氣相感”思想
《內經》將自然界從無生物到有生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概括為生、長、化、收、藏五個階段。《素問·天元紀大論》:“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這就是《內經》“生化”名稱的由來。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問題,由於自然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已經獲得解決。確定了生命是物質發展變化的產物,是從無生命發展而來的,為生命界和無生命間的統一,論證了最初的生命的產生決不是由於神的特創。
“物質”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發展,是經歷了曲折緩慢的道路的。最初是在千百萬年的過程中形成了有機物,然後它們聚合起來,形成蛋白質,從蛋白質再產生凝膠小滴,這些凝膠小滴在它們和外部環境的相合作用中經過長期演化,最後便產生了活質(奧巴林“關於生命的發生問題”)。地球上自從有了活質,便有單細胞生物,現在遍布在地球上的形形色色的生命,都是由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至於最初的無生命物質是:碳、氫、氧、氮、硫、磷等幾種元素。這些元素到處都存在著,古人所謂五行就和這幾種元素分不開。
其形氣相感萬物化生的經過是這樣的:“神”(此處“神”字,只是指陽明不測而言)“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形氣為什麼會相感呢?原來它們“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素問·天元紀大論》)
宇宙在永恆的動變中,有時會表現相對性的平衡,叫做“動靜相召”。這樣自然界就“生生化化,品物鹹章”了。岐伯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又說:“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上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均見《素問·六微旨大論》)。這裡說明“氣”的上下升降,就是天地動而不息的最容易觀察出來的表現。
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發生論承認生命是地球上的幾種物質元素演變而來的,雖然它的演變過程極其漫長,但也有跡象可求。形氣相感的自然發生論,也只是猜測生物是由於天地之間的幾種基本物質互相結合或激盪而產生出來的,並無一定的進化歷程,也無跡象可求。它的觀點基本是唯物的,可見古代醫家對於生命起源問題的探求已大大擺脫了神權的桎梏,要從物質上去尋找它的相對客觀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