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學

氣味學

正在籌備建立的學科。從人類目前已經掌握的有關氣味的全部學問來看,“氣味學”應包括“化學氣味學”、“物理氣味學”、“數學氣味學”、“生理氣味學”和“心理氣味學”這五門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味學
  • 包含學科:化學氣味學、物理氣味學等
  • 解釋:嗅覺的科學
  • 研究內容: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覺謀生
簡介,概論,化學氣味學,物理氣味學,數學氣味學,生理氣味學,心理氣味學,

簡介

氣味學是一門嗅覺的科學,是生命科學的範疇,是專門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覺謀生的科學。氣味是物質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最能代表物質的本質。
嗅覺是生命的守護神,是辨毒工具,是接收信息的主渠道,產生氣味就是傳送信息,氣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語言。
植物依天又醫天。物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保持大氣中氧氣的含量,才能給人和動物賴以生存的條件。植物產生次生代謝物(毒素),部分低等動物和微生物產生毒素,就形成了反食物鏈。草食動物和微生物要獲取食物,就得產生化解植物毒素的分解酶。這種產毒與解毒的鬥爭,貫穿生存鬥爭的全過程,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

概論

1氣味學的主要論點
氣味學是嗅覺的科學,是生命科學的範疇,是專門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覺謀生的科學。它與生物學、醫學、化學密切相關,屬於邊緣科學。氣味學是個空白學科,詞典上無這一名詞,世界上無此學科,亦無專著。
人有眼耳口鼻身(皮膚)五種感覺器官,脊椎動物也有,它們產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視覺建立了光學,聽覺建立了聲學,觸覺產生了許多物理量,唯味覺與嗅覺沒有建立相關的學科,原因何在?味覺與嗅覺是化學反應,而化學起步較晚,人們對味覺與嗅覺的產生機理還處在朦朧階段,研究難度較大,也沒有專門機構進行系統地研究。對氣味的研究是各取所需,分屬於食品、化妝品、偵察、環保、蟲害的生物防治等不同領域。
嗅覺在五種感覺器官中的地位應該是排第一位的。對動物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覓食與繁衍後代。多數動物覓食靠嗅覺,辨別毒物更離不開嗅覺,鼻子長在口的上方,鼻孔正對嘴巴。找配偶交配靠嗅覺感知求偶素,認親子亦靠嗅覺。關於動物、植物、微生物對嗅覺的依賴程度作為專題討論。本文就氣味學的主要論點概述如下:
一、氣味是物質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最能代表物質的本質,一種物質一種氣味,沒有相同氣味的兩種不同物質,物質不變其氣味不變,氣味改變了物質一定發生了質的改變;
二、沒有絕對不揮發的物質(在絕對零度-273℃以上時),因此任何物質都有氣味產生;
三、任何生物都有呼吸,是新陳代謝活動的表征,而呼吸系統與嗅覺系統是相關聯的,因而任何生物體都有嗅覺;
四、任何生物的嗅覺都有一定的感知範圍,也必有它的盲區。生物嗅覺的感知範圍,僅僅與它的生存需要有關,與生存有益的為正相關,與生存有害的為負相關,與生存無關的氣味是它的盲區。也有特殊情況,如氧氣、水蒸汽、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與生存相關,而人對它們無感覺,是因為它們一直存在於空氣中,人們不需要刻意尋求或防範它們,所以人的嗅覺中樞刪除了它們的氣味信號。沙漠之舟的駱駝需要找水源,它就保留了對水蒸汽的敏感。曾經歷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就不同程度地恢復了對一氧化碳的敏感性;
五、生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是極複雜的混合物,化學成份達數百種,組成一混合氣味代表該物種,種群之間又有區別,使之能識別親族,如螞蟻、蜜蜂、鳥獸等。好狗不咬親戚,就是能識別血緣關係。同種群的個體又有差異,所以警犬能憑氣味追蹤;
六、動物的氣味還隨飲食、疾病、情緒而臨時變化,生物還能有意識地釋放特殊氣味,用作信息交流或攻防武器;
七、生物的進化程度愈低,對嗅覺的依賴性愈高;
八、許多植物能釋放氣體用於消除空氣中對其生長有害的氣體;
九、氣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語言;
十、嗅覺是生命的守護神;
十一、氣味有互補性,互補的氣味能自動結合,變成一種新的物質;
十二、嗅覺能感知混合氣味,但不能準確分析混合氣味的組成成份;
十三、生物對單一毒物能產生適應性,而對混合毒物很難適應,生物就是靠產生混合毒物保護自己的;
十四、長期的單一毒物能使生物物種發生變異,而低等生物的變異比高等生物來得容易;
十五、生物產生新毒物保護自己或產生新的解毒物質以適應環境變化,簡稱產毒與解毒,這種生物體內的化學變化貫穿生命的始終,終將引起基因的變異,推動生物的進化;
十六、香與臭、毒與非毒是相關聯的。香是嗅覺對有益健康氣味的感受,臭是嗅覺對有害氣味的感受。香與臭對不同生物物種來說不完全相同,對同種生物的個別個體也有差異。香與臭跟氣味的濃度也有關係,很香的東西有時濃度過大會感到臭,有些極臭的東西濃度過低時是香味,如麝香和香蕉水
十七、人對天然物的毒與非毒靠氣味判斷準確率很高,對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的判斷準確率稍差,是以已知物的氣味參照對比而來,往往會錯判,但接觸日久會自動糾正過來。動物不吃天然毒物,對化學毒物缺乏分辨力而上當,上過當之後會醒悟,這不僅僅是老鼠能做到,包括昆蟲和細菌,它們還能把自己的覺悟告訴同類,使大家都具有防範能力。
十八、微生物的攻防武器是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植物的攻防武器是次生代謝物,一部份低等動物也靠產毒。進化程度高的動物有免疫系統,其死亡後免疫系統亦死亡,植物的次生代謝物(免疫物質)在死亡後能保持很久,所以動物屍體易腐;
十九、植物靠多種次生代謝物禦敵,這就限制了動物的食源,吃者恆吃,不吃者永不吃。植物藥物不會產生抗藥性的根源在於此;
二十、植物的次生代謝物常為藥,在於它有解毒、殺菌、毒蟲功效,植物的化學成份愈複雜,藥用價值愈高,天然藥物以植物為主也因此;
二十一、許多植物有淨化毒氣的能力,從植物中提取空氣淨化劑可行並已取得可喜的成就,這就是“敏芝異味消”,被稱為《還地球一個清新》的技術;
二十二、氣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醫天是氣味學的重要觀點,人菌之戰應以植物為武器;
二十三、化學農藥和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根源是化學成份單一;
二十四、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矛盾對立是自然科學中的怪現象,它們能夠統一,統一的途徑是巨觀理論與微觀理論的結合,西藥的複合化與中藥的精煉化(不是提純)將抹去中西藥的界線;
二十五、人類嗅覺的退化不是進化的必然,而是危險的信號和警鐘,環境污染與疫病流行皆因人類失去了生命的保護神;
二十六、用眼睛觀察出生物界誰吃誰得出食物鏈理論,而用鼻子“觀察”生物界是誰都不讓誰吃,得出反食物鏈理論;
二十七、中醫用口味(甘鹹辛苦酸)解釋藥性,得到的是藥物滋補性能,扶正祛邪。用氣味研究藥性可以得到解毒、滅菌、殺蟲機理,有助於推動中醫發展。
2氣味波
人類的生存空間存在著3種波,即聲波、電磁波和氣味波。前兩者已建立了相應的學科,唯後者我們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司空見慣,說它陌生是很少有人提到它。
氣味波的發生源是揮發性物質和生物體,它比聲波、電磁波的發生源要廣,且被一切生物所利用,堪稱生物界的共同語言。
聲波、電磁波與氣味波共有的特點是:有發生源;具有傳播性;能定向;有可接收性。
氣味波是氣味學研究的範疇,因為氣味學尚未建立系統的學科,所以氣味波這一名詞還未提出。氣味波是氣態分子,有空氣的特性,但又有別於空氣。
空氣是指充滿大氣層的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微量的隋性氣體氦、氖、氬、氪、氙,塵埃和微生物是它的雜質。它的密度隨海拔高度而漸減,又受溫度影響形成氣壓差而成風。空氣分子的布朗運動是空氣的等密度性和成份均勻性的原因。
氣味物質是物質和生物散發在空氣或水中的氣態分子,它有擴散性,它的密度與擴散的距離成反比,所以顯示出方向性。物質的揮發度和蒸汽壓差異很大,所以有許多物質不能成為氣味波發生源。生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往具有很強的揮發性(包括它們呼出的氣體和有意識地釋放的氣體),所以每個生物體都是一個氣味波發生源。
新陳代謝是生命存在的表征,呼吸是新陳代謝的表現,而呼吸系統與嗅覺密切相關。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而它們是否都有嗅覺是個有待證明的公理。
3氣味研究的誤區
人有鼻子,天天在聞味,遇到難聞的氣味就逃避,遇到腐臭或怪味的食物就拒食,還經常靠鼻子分辨一些東西,還用香味美化環境,刺激食慾。但是對氣味的研究還很膚淺,甚至還有許多模糊或錯誤的觀念,使氣味學的研究誤入歧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以人劃線,把人能聞到的氣味叫氣味物質,把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嗅覺排除在外。
光波與聲波同是感覺器官得到的信號,它們並未以人劃線。對人而言,可見光的波長在7.7×10-5與4×10-5CM之間,在此區域以外的稱紅外光或紫外光,它們有可能被其它生物感知。聲波頻率在20—2000周之間,在此區域以外稱次生波與超音波,也會被某些生物感知。按此推理,對氣味可以分為可感知氣味與不可感知氣味方妥。可感知氣味與不可感知氣味是指人類而言,它不能以某種物理量定量。但是它也可以用標準劃分,即用與生存相關(有益或有害)與不相關來劃分。嗅覺是為維繫生命而設的,它的感知範圍有特定性。有些氣味要接收,有些氣味要捨棄,以防干擾,像電台要調頻一樣。假若一切光、一切聲都接收,眼睛和耳朵也受不了。
美國學者蒙克里夫花了很大精力試圖找出氣味物質與非氣味物質的分界線,他用揮發度、蒸汽壓、丁澤爾效應、拉曼位移等物理或化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沒有收穫。
求偶素是每種動物都有的,但各不相同,求偶素僅對同種動物有吸引力,即能被嗅知,不同種的動物嗅不到。而找出不同動物的求偶素的物理特徵卻很困難,雖化學成份不同但無明顯規律可循。
(二)嗅覺疲勞說有待商榷。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人們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嗅覺疲勞。
視覺會疲勞,是長期注視某種目標(如看書、刺繡)眼肌需要調節水晶體的焦距,會有酸楚的感覺,要做眼睛保健按摩或遠眺一會兒,放鬆一下晶體調節肌,若是漫無目的地瀏覽,則視覺不會疲勞,對眼下的景物可能視而不見,沒有印象或印象很淡泊。長期在噪音下工作,也有充耳不聞的感覺,而對留意的聲音,儘管很細小,混在噪音中也能聽得見,這是聽覺神經的禁止與選擇作用的結果。
嗅的過程沒有肌肉運動,是嗅覺細胞接受化學刺激,神經的傳遞也靠化學物質,用疲勞一詞不妥。為什麼久而不聞其臭呢?當嗅覺把氣味信息傳遞給大腦以後,若人沒有離開這個環境,原氣味又沒有發生濃度的變化,大腦就禁止了這一氣味信號,準備接收新的信息。
(三)人的嗅覺的退化是不用則廢嗎?
人和狗相比,嗅覺的靈敏度差異太大了。
人的生存條件的改善,使對嗅覺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不再靠鼻子找食物,固定的夫妻不靠求偶素的吸引,過家族生活和社會關係人情化不需要靠氣味辨血緣關係,不用擔心猛獸的侵襲等等,這些動物必需具備的嗅覺功能人類亦不再是迫切需要。
法國國家科學院微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一小組對人的20—50個不同的染色體區域進行仔細搜尋之後,找出了1000個有關嗅覺的基因,並對它們分別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這1000個嗅覺基因中,有72%的基因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
不用則廢是自然規律,是進化的表現,勿需操心,這是社會的現實。但是人們忽略了隱藏在背後的極大危險,即嗅覺被破壞的嚴峻現實,任其發展,將有滅頂之災。
不會說話是啞巴,聽不見叫聾子,看不見叫瞎子,聞不見叫什麼?不算病。不以為是病,也不醫治,也無法醫治。嗅覺不靈或完全失靈的人有多少?誰也不去調查。長期在化工廠工作或接觸有毒氣體的人有幾個有靈敏的嗅覺?一個也沒有!毒氣對嗅覺的破壞作用確實存在著,就成年人和兒童的嗅覺加以比較,差別就很明顯,比年齡對視覺、聽覺的影響明顯得多,這並沒有引起重視,甚至不屑一提。
人們失去了對毒氣的警惕,認為臭一點沒關係,把臭與毒割裂開來。臭味,就是嗅覺告訴大腦有毒氣存在,要逃避。這一點人沒有動物聰明。人要研究併合成毒物,並把它當成建築材料、生活用具、化妝品,用它來美化生活,人們強迫自己從事有毒氣的工作,安於在有毒的環境中生活,破壞了嗅覺,損害了健康而不自知。環境污染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加重的。生活在充滿毒氣的環境裡的動物,它們的嗅覺能不被破壞?它們覓不到食物,找不到配偶,花兒沒有昆蟲傳粉,它們不就斷子絕孫了嗎?
嗅覺是生命的守護神,保護嗅覺就是保衛生命。忽視嗅覺健康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4氣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語言
全世界有多少個民族?使用多少種語言?沒有翻譯是無法溝通的。同是操漢語的中國人,各地的方言也阻礙著交流,所以提倡國語,以利交往。
地表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互相依存,彼此要溝通信息,它們有一種共同語言——氣味。
動物之間用氣味做信號的情況更是多樣化。動物識別種群新族主要靠氣味。蜜蜂進不錯蜂箱。把一隻螞蟻隔離兩個月後放回原蟻群,同群螞蟻還認識它。母豬認仔靠氣味,不是它下的崽不讓吃奶,若把母豬的糞尿塗在其它窩小豬身上,母豬便認作親仔。
不同蟻群咬架,它們靠氣味指揮進攻或後退。非洲一種螞蟻行進時總排成一字長蛇陣。你從行列中間任意取走一隻螞蟻,被取的螞蟻立即釋放一種報警氣味,後面的螞蟻一個一個接著釋放,後面的螞蟻就四處逃散,而前面的螞蟻仍排隊行進不受影響。不同類的動物也能用氣味進行信息交流,包括人與動物之間。人遇到惡狗,人若怕狗,人就散發一種恐懼氣味,狗會靠近你狂吠甚至咬人,人若不怕狗並準備進攻,狗就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並隨時準備逃跑而不斷地後顧。
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病危之人發出的氣味能被貓頭鷹聞到,從遠處飛來落在樹上或屋頂上鳴叫。
人發怒時呼出的氣體是有毒的,把它充入水中可以殺死老鼠。所以貓或狗咬架前大聲嗚嗚,是一種示威語言,也是釋放毒氣,弱者往往不戰自退。
老虎用尿劃定疆界,尿就是警示語言。
動物病了,它們會憑氣味找到草藥,而這些草藥是它們平時所不吃的。
微生物的發現才三百多年,是一個名叫列文虎克的荷蘭人用自己製做的放大鏡看到的。微生物雖小,它的胃口卻很大,一個細菌在一小時內消耗的糖份換算成糧食,夠一個人吃五百年。細菌無口,它的體表都能吸收營養,它落到了營養物上,就分泌一種酶,把食物分解了再一點一點地吸收。細菌怎么知道它落到了什麼地方呢?該不該分泌消化酶進食呢?是靠看還是靠聞味?大家不難分析。
細菌會傳遞抗藥性,不直接接觸亦可完成傳遞,那么這種間接傳遞靠的是什麼呢?就目前的科學水平而論,無外乎光、聲、味三類,三者哪種可能性較大呢?氣味。敏感細菌變成了抗藥菌株,它體內的物質有了化學變化,這變化必然引起氣味改變,氣味也是物質,生物接受了物質刺激而引起改變是現實的。
隧道試驗更能說明問題。
在空氣隧道的兩端,分別放置同種細菌,一端是已產生抗藥性的菌株,另一端是未產生抗藥性的菌株,這樣敏感菌株就可以獲得抗藥性。若將空氣隧道中間隔斷,使空氣不能流通,而不妨礙光和聲的通過,結果是抗藥性的傳遞不復存在。
微生物同族相親,排斥異已,這一點是一切生物的共性。微生物排斥異已是為了爭奪食物,獨占地盤,使自己有更大的繁衍空間。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各有不同的獨占地盤的辦法。
微生物的辦法是產生外毒素和造成只適合自己生存的酸鹼環境,使得某些微生物不能在它的勢力圈記憶體活或繁殖。在自然界和人體內這種現象很普遍。抗生素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微生物治微生物的辦法。外毒素的氣味掩蓋了周圍物質的氣味,使優勢菌生存的周邊地區,其它菌也不能生長。識別食物、獨占地盤、傳遞抗藥性,這三者對微生物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而微生物的這三種能力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依賴嗅覺器官。
微生物工程已經滲入到許多領域,成為當代尖端科學的重要方面軍,因此,研究微生物的感覺器官,研究它們適應環境的能力,氣味學不失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特別是找到產生抗藥性的根源是戰勝疾病的當務之急。提出一種假設,不啻於打開一個通道。單一化合物是細菌產生抗藥性根源的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單純毒物易使基因產生突變。
氣味是生物的共同語言,這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大命題,也是醫學界必須搞懂的問題,徹底解決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化學氣味學

100多年來對“香料化學”的研究為這門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麝香、檀香和各種花香香氣與化合物結構的關係已找到了不少規律性的東西,香料化學家繼續努力,終將會把化合物結構與香氣的關係建立起來。
分子結構和香氣之間的關係(SOR)是香料工業和生物學中最複雜的課題之一。儘管經過百年多的努力,它仍未能解決,而且新香料的分子結構設計和合成依然主要地依靠試驗和改錯的方法。
目前在這領域主流的理論來自美國加州的阿莫爾。
1970年,阿莫爾提出在鼻子中存在一些不同類型氣味感受器,每個感受器只認識特殊立體形狀的氣味分子,由此產生嗅覺信號傳到大腦。
1996年,圖林博士提出一個基於非彈性電子隧道光譜概念(IETs)的一個生物學光譜理論,根據這一個理論,鼻子中氣味感受器藉由氣味分子的振動光譜來區別不同氣味特徵,而不是分子的立體形狀。
圖林相信,在氣味特徵和它們的振動光譜之間應該有一定關係。他計算了屬於不同香型且結構各異的香料分子振動光譜,如苦杏仁、麝香、琥珀、木香、檀香和紫羅蘭的香料,它們的振動光譜清楚地顯示與各自香味特徵的關連,但有少數例外。
最近,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二位研究員用圖林建議的方法,對他的振動理論進行測試,但沒發現任何支持它的證據。要徹底了解嗅覺的機理及分子結構與香氣的關係,仍然任重道遠。

物理氣味學

氣味分子特有的化學信息怎樣變換成嗅神經的電信號(脈衝),至今已有二十多種學說,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類,即微粒子學說和波動學說。
微粒子學說認為香是由物質的分子或粒子的物理、化學作用產生的,該作用是由化學分子內部振動引起的,波動學說把香感覺的機理視同聽覺和視覺,認為香是由香分子的電子振動產生的。
這兩種學說按嗅香機理又可細分為振動學說、輻射學說、物理化學學說和化學學說等。這些學說都各有千秋,至今未有定論。物理學的進展可能支持其中某一學說進一步發展而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也可能反過來,對氣味的本質研究發現了前所未有的內容,為物理學又增添了一門新的學科,就像聲學和光學一樣。

數學氣味學

上一個世紀拓撲數學、模糊數學、分形數學和混沌數學的建立和迅速發展為氣味學的建立打下了數學基礎。目前分形數學和混沌數學的一些理論用來解釋某些氣味方面的問題比較令人滿意。
香味的數學模型
D=(lnK)/(lnL)
這個香味的數學模型可以用數學語言解釋眾多氣味方面的現象和“成因”。用各種香味物質的“三值”(香比強值、留香值和香品值)和“氣味ABC”數據計算出K值和L值,從而得出一個混合物的分維(D值),就可以對這個混合物的氣味進行一番評價了。
這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真正建立氣味學的各種數學模型還是要花相當大氣力的。

生理氣味學

目前醫學上雖然有許多種嗅覺理論,但尚無定論,因為缺乏科學的嗅覺測試方法(視覺和聽覺在醫學上都有比較科學的測試方法),有關發香和受香等機理至今仍不十分明確。
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有“氣味專家”之稱的美國科學家理察·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以表彰兩人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貢獻。他們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告訴我們“是如何能夠辨認和記得10000種左右的氣味”的。
兩位獲獎者發現了一個由將近1000種不同基因組成的基因大家族,它們製造了種類同樣繁多的氣味受體。這些氣味受體位於鼻上皮上部的氣味受體細胞里,並在那裡辨別人類吸進去的不同氣味分子。

心理氣味學

氣味的好壞優劣,幾種氣味混合以後給人的感覺如何,這類問題是調香師和評香師的職責範圍。千百年來調香師們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調香術的書籍、文章也多得不可計數,但這些都還只是人的感性認識而已,把它們提高到理性認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香味對人的心理和生理作用是巨大的,不可忽視的。由於鼻子是大腦唯一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大腦直接“聞香”,不同的香氣刺激大腦立即作出反應,而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它指揮著全身所有的組織和器官有秩序的工作和應付各種緊急狀況。因此,少量的香料分子就能通過大腦這個“最高司令部”對全身各種“發號施令”,做到藥物所不能做到的事。
由芳香治療學延伸出的芳香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吸入香料後與人的心理狀態內在關係的科學,它用實驗和各種測量儀器的測量結果來證實芳香療法的效果,能定量地表示出來,使芳香療法走上科學的道路。
腦電波:薰衣草油、桉油、檀香和α-蒎烯的香氣會引起人的α-波活動性增加,而茉莉花香氣會增強人的β-波活力。
隨伴性陰性腦電波變化(簡稱CNV):這是腦電圖上記錄的一種慢的向上移動的腦電波。發現茉莉花香氣在大腦皮層前部和左中部的CNV引起明顯的增加,同喝咖啡後的CNV變化是同一方向,這是興奮的表現;而聞了薰衣草油香氣CNV呈顯著的下降,說明有鎮靜作用。柑桔味和有些花香也會增加CNV,表示快樂、興奮,麝香、檀香等香氣則使CNV下降。
心臟收縮期血壓:當一個人受到一點輕微的生理壓力時,典型的表現是心臟收縮血壓升高,適度吸入肉豆蔻油、橙花油、纈草油的香氣後會明顯地降低這種升高了的血壓。
微小震動:溫血動物的一種細微的抖動,受肌肉擴張而影響。人在聞了桔子、薰衣草油後會減少微震的頻率和振幅,表示得到了鬆弛,而茉莉、甘菊、麝香氣味則會增加這個參數。
心率:探測出檸檬香味會使心率減速,而玫瑰香氣會使心率加快。心率和CNV在同一香氣條件下的變化趨向是一致的。
瞳孔擴大:發現所有香氣刺激後都會誘起瞳孔擴張,表示激動。
大腦的血液流動:人在吸入1,8-桉葉油素(桉葉油的主要成份)的香氣時,大腦血液流動都增加,說明大腦皮層活力增加了,連不能辨別嗅覺的人也一樣,說明這不能是條件反射的結果。
“帶頭學科”理論
在1730年以前的200年中,力學在起帶頭學科的作用;整個19世紀,由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一組學科成為帶頭學科;繼之,微觀物理學逐漸取代了上述一組學科,成為帶頭學科,為時50年;在1950—1975年間,控制論、原子能科學、宇航學為帶頭學科;在1975—1988年間分子生物學為帶頭學科;爾後將讓位於以心理學為中心的一組學科作為帶頭學科。
“芳香心理學”和“心理氣味學”都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目前它們正與心理學的其它組成部分以及相關學科成為當今及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自然科學發展的帶頭學科。
認識帶頭學科,對科學發展的意義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由於帶頭學科向其它學科的滲透從而形成許多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研究範圍擴大了,研究成果增多了。
隨著“心理氣味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成為當今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之一必然在較短的時期內取得較大的進展,為整個“氣味學”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氣味學”也可能繼心理學之後成為本世紀的帶頭學科!
不管“氣味學”是不是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發展的帶頭學科,21世紀是香味世紀,也必將是“氣味學”大放異彩的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