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化

氣化即氣的運行變化,哲學上的氣化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質的變化,人體的氣化是指體內氣體的運動變化,氣化功能失常則會引發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 概念:氣的運行變化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氣化泛指人體各臟腑器官的氣化活動,其中較多用以表示三焦輸布水液及腎與膀胱的泌尿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也指自然六氣的變化。《素問·氣交變大論》:“各從其氣化也。”
中醫理論為天人相應的理論,自從《內經》構建其基本理論以來,後世不斷發展補充。在晚期匯入《內經》的“七篇大論”中,氣化概念更為寬泛,認為宇宙萬物“各從其氣化也”。氣化為一切自然現象的根本特徵,自然界中六氣有氣化現象,人體內也有氣化,對於人體內臟腑器官的氣化而言,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諸如體內精微物質的化生及輸布,精微物質之間、精微物質與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以及廢物的排泄等等都屬氣化。在中醫學中,氣化實際上是指由人體之氣的運動而引起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與能量的新陳代謝過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之一,與古代哲學中氣化是指宇宙萬物的發生髮展與變化的概念有別。

中醫套用

1、氣化的形式
實際上,氣化就是體內物質新陳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等等,就是氣化過程的簡要概括。因此,體內精氣血津液各自的代謝及其相互轉化,是氣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後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為氣,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氣和後天之精化生谷氣,以及谷氣分化為營衛二氣;精化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匯腦而化神;精與血同源互化;津液與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與其化氣生神;津液的化生與其化汗化尿;氣的生成與代謝,包括化為能量、熱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並分化為臟腑之氣和經氣;如此等等,皆屬氣化的具體體現。氣化過程的激發和維繫,離不開臟腑的功能。氣化過程的有序進行,是臟腑生理活動相互協調的結果。
2、氣機和氣化的關係
氣的運動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動是在氣的不斷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因此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以及氣的陰陽雙方之間相互作用,是氣化過程發生和賴以進行的前提與條件。氣是運行不息的,氣化過程也自然是始終存在的。從另一方面說,氣化過程中寓有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的各種運動形式正是從氣化過程中而得以體現出來的。《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突出說明氣的運動及氣化過程是密切相聯的。氣的運動及其所維持的氣化過程永恆存在,分之為二,合之為一,不可間斷,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維繫了體內新陳代謝的協調穩定和生命過程的有序發展,氣的運動及其氣化過程的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結。
3、氣化理論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解釋機體的生理功能
氣化,決定了機體生長各階段的生理特徵。如生命之初,氣化尚處於“稚陰未充”,“稚陽未長”的不平衡初級階段,但陽化與陰化過程十分活躍,機體表現出生機蓬勃,形體和功能都迅速壯大;隨後陰化與陽化進入相對平衡的鼎盛時期,機體表現出身強力壯,臟腑功能健全,並能以繁殖後代為特徵;進而機體氣化出現紊亂和不協調的衰退過程,表現為形體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機體氣化停止,神機化滅,生命消滅,即所謂“氣散為死”。
(2)闡述機體的病理變化
在氣化過程中由於陽化與陰化的太過與不及和氣機升降出入的異常而導致機體的病變。陽化太過,處於機能亢進的病態表現,而出現熱證;陽化不及,表現為功能低下,呈現出氣弱不用,臟腑功能衰弱的病理變化,能量化生減弱,不能提供足夠的熱能來維持生理需要,表現出寒證。陰化太過則精微物質化生太過,表現為形體肥胖,精血外溢,水飲內停等病理反映;陰化不及則精微物質化生不足,表現為形體消瘦,精血虧少,津虧液燥等病理現象。若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脾氣下陷則成腹瀉、脫肛;氣機內滯,則氣鬱脅脹,噯氣不舒;氣機外散,則自汗、盜汗或脫汗。
(3)治療原則與方法
調整陰陽即針對機體陰化與陽化的太過或不及而設。陽化太過,治宜清之;不足則治宜補之、溫之;陰化太過,治宜消之,不足則治宜潤之、補之,氣亢於上者抑而降之,陷於下者升而舉之;散於外者斂而固之;結於內者疏而散之。故臨床上以溫寒、清熱、補虛、消實、升舉、降下、收固和疏散法為氣化八大療法。
4、氣化病及其辨證論治
中醫學從以氣為本的人體觀發展到以氣化為生命力,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以氣化正常為生理,氣化異常為病理。《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自然界與人的氣化都是“化不可代,時不可違”,氣化有自己的規律,時序有自己的節奏,不能代替,不能違背,應該“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內經》以此建立了氣化論疾病觀,其論病和養生,都要“各從其氣化也。”
按氣化論疾病觀,氣化過度或氣化不足,精、氣、神轉化障礙、升降出入紊亂都可導致疾病,堪稱“百病生於氣也”(《素問·舉痛論》),《素問·經脈別論》說:“生病起於過用”,人體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體五志過激則有七情之變,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氣化太過則為六淫。人體氣化不足,在氣化中樞的脾胃,則是脾胃虛弱或中氣不足,脾胃虛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湯,中氣不足用東垣補中益氣法的補中益氣湯。氣化不足如發生在蘊生原氣的基地命門,則為命火衰,治當溫補命火,填精益腎,在補陰的基礎上,略加溫陽之品,開啟發機,使少火生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胡桃》項下,論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門,利三焦”,明代命門學派的醫家已經歸納出補益命門的一類藥,如胡桃、鹿茸、紫河車等。
飲食代謝異常之病多屬氣化之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氣化能力低下而導致多食。癃閉、關格等病證,皆系三焦氣化失常所致。精氣神三者的轉化障礙,常引起虛證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虛氣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發生腎虛精虧。因氣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濕而生痰,可發生郁證和癲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