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氣功源於古代的“吐納導引”,有坐、臥、站等姿式。經近年的實踐研究,初步認為專心用功,用調息、意守等方法,調整呼吸之氣,使其逐步達到緩、細、深、長,從而使大腦皮層得以發揮其對機體內部的主導調節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進全身氣機的暢通,加強腸胃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質代謝,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陰陽,保健強身,防病治病的目的。練功方法多種,比較常見的如放鬆功、內養功等。但氣功在古代的發展過程中,曾摻雜道家、佛家唯心之說,應加區別對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功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一、氣功的特點,二、氣功的分類,中醫套用,

解讀

目前氣功已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它包括了醫家的導引、按蹺,道家的吐納,佛家的坐禪,儒家的修身養氣,武術的內功養生和社會上各流派的健身功法。氣功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可是如今仍眾說紛紜,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人們已經較為普遍地接受了以“三調”為鍛鍊手段的提法。據此對氣功的概念可做如下界定:氣功是人體在安靜狀態下,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開發人體生命潛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上述對氣功概念的界定,可解釋為,放鬆入靜是練功的第一要件,是有別於其它運動項目的主要特徵;調身、調息、調心是指運動方法,它含蓋了古今各種氣功的共性,其內容豐富,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觀;開發人體生命潛能,是最佳化心身,強身祛病,延年益壽所要達到的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指氣功的屬性是體育,是強調以自身練習為基本手段,而且是屬於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傳統體育項目。
氣功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形態特徵和功能價值。

一、氣功的特點

(一)簡單易學,形式多樣
原始的氣功,都是單個的導引術勢,相互間沒有直接的聯繫,後逐步形成組合動作,直至發展成簡單套路,至今氣功仍然是沿著這樣一種簡便易行的模式向前發展。其運動形式有坐、臥、站、行功四類功法。功法總計有一千多種。正是因為氣功動作簡單、易學易練、形式多樣,可選擇餘地大,練習效果明顯,所以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柔和緩慢,動靜相兼
柔和緩慢是氣功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徵,它不僅表現在肢體外形和動作演練上,不拘不僵,舒展大方,輕鬆徐緩,而且其呼吸也同樣應做到柔和、均勻,甚至影響到意念。動靜相兼,一方面從肢體動作的外形上能體現出是靜功還是動功,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另一方面是在練功時,雖然肢體在動,但心神要安靜,在練靜功時形體愈是安靜,愈能促進氣血的運行。即所謂“動中寓靜”,“靜中寓動”,相互促進,提高練功效果。
(三)自我修煉,三調合一
氣功屬於體育,是以自身運動為特點。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主動進行自我調節,感悟練功給身心帶來的快感,從中體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調身、調息、調心是氣功鍛鍊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三調合一是練功的最高階段,從而使自身的生命運動處於最佳化狀態中。

二、氣功的分類

(一)社會氣功、健身氣功和醫療氣功
為了加強對氣功的管理,1996年8月5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體委、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國家中醫管理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社會氣功管理的通知》。通知中第一次提出:“健身氣功”、“醫療氣功”的概念。明確指出,健身氣功歸口由國家體育總局管理。氣功醫療則歸口由衛生部管理。並將其界定為:“社會氣功是指社會上眾多人員參與的健身氣功和氣功醫療活動。”“健身氣功系指民眾通過參加鍛鍊,從而強身健體、養生康復的,屬健身氣功。”“對他人傳授或運用氣功療法直接治療疾病,構成醫療行為的,屬氣功醫療。”
200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第12號令《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對“醫療氣功”的界定是“運用氣功方法治療疾病構成醫療行為”。
200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第4號令《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對“健身氣功”又作了進一步的界定:“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
這種將氣功分為健身氣功和氣功醫療的界定方法,反映了當時氣功發展的客觀現實,也是加強社會氣功管理的需要。
(二)從功法的源流分類
氣功雖種類繁多,根據其功理功法和歷史傳承,大致可分為道、佛、醫、儒、武術五大派系。
1、道家氣功
道家氣功內容豐富,流派眾多,早在先秦時期已初步形成理論體系。道家氣功注重修煉,所謂煉性修命,性命雙修。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故以精、氣、神修煉為基礎,以守精、鍊氣以求神全為修煉原則,以返樸歸真、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延年益壽為最終目的。
2、佛家氣功
佛家氣功以佛家思想為理論基礎,主張以戒、定、慧三者並重,以“戒為定基”,持戒為修定的前提。強調定慧雙修,止觀雙運。講求“以戒資定,由定生慧,目的在於斷惑存真,明心見性”。
3、醫家氣功
醫家氣功是內容最為豐富的一個流派。其特點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廣泛吸收了其它各家氣功之長,以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為鍛鍊目的。醫家氣功不僅是醫家修身治學的基本實踐,也是醫家濟人慧世的重要方式,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4、儒家氣功
儒家氣功其特點是以靜為主,強調修身治學,攝生養氣,把“修身”當作“用世求世”的基礎。如《大學》中說:“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治國,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思想對氣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理論方面被稱為儒家經典的《周易》,所體現的天人整體觀是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但在近代該派功法日趨萎縮,無多大發展。
5、武術氣功
武術氣功吸取了道、佛、儒、醫四家氣功的精華,並與現代體育科學相結合,門類繁多,各拳種均有各自的練功方法。在明代以後發展迅速,已成為社會氣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具影響的是少林與武當兩家,其代表功法有易筋經、少林內功等。武術氣功的特點是以充盈內氣為基礎,強調意、氣、力、形相結合,注重凝神聚氣,以意驅氣、以氣引形,從而增強形的功能。武術氣功具有提高人體反應的靈敏度,強壯內臟及筋骨的功能,具有強身健體,防身禦敵的功效,而且不易出偏,便於大眾鍛鍊。
(三)從功法特點分類
按照氣功功法的特點,可以分為導引派、吐納派、靜定派、存想派、周天派五大主要派別。
1、導引派
古代養生家們對導引術十分推崇,都將導引視為最基本的養生手段。認為導引就是指,“引體令柔,導氣令和”,是一種以肢體運動為主的養生方法。同時要求意氣相隨,形神合一。主要功效是,強筋健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不僅“治未病”,也是“治已病”的一種傳統體育療法。五禽戲、八段錦和易筋經是其代表功法。
2、吐納派
吐納派功法是指強調以呼吸鍛鍊為主的流派。又稱為練氣、調氣、行氣、調息等。主要有納氣法、吐氣法、胎息法。“六字訣”是其中具有影響的功法。吐納主要目的是為了呼吸精氣,吐故納新,提高臟腑機能,以求防病和治病。
3、靜定派
靜定派是指以練意念為主,凝神靜坐,意念集中,專注一境,以練靜為目的的流派。道家的“清靜無為”,佛家的“禪定”,儒家的“坐忘”以及《內經》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說法,均屬之。其方法有數息觀法、止觀法、壁觀法等。其基本的依據,就是古人講的“靜能養神,定能生慧”。
4、存想派
存想派是指用想像的方法來集中意念的氣功流派。該流派功法以一個特指的目標為想像對象,並由此在大腦建立一個較強的興奮區,來抑制,取代原有的雜念,實現以一念代萬念的目的。它所想像對象可以是人體自身的臟腑、經絡、穴位等,統稱為內景。也可以是體外的花草、樹木、山水等。
5、周天派
周天派是指在放鬆入靜的基礎上,意氣相依,內氣沿任、督脈等經絡路線運行為特點的一派功法,又稱內丹功。一般分為以通任、督二脈為主的小周天和以通奇經八脈或全身十二經脈為主的大周天兩類。內丹派功法以鼎爐(指丹田)、藥物(指體內精氣神)、火候(指意念與呼吸)為三大要素,鍛鍊過程分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基本功法是小周天與大周天功。此功法能夠練成的,自古以來鳳毛麟角,為數不多,而且極易出現偏差,不適宜在大眾氣功健身活動中提倡。

中醫套用

氣功的作用
(一)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經絡是溝通人體表里上下,聯繫臟腑器官的獨立系統,是氣血運行的通路。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氣功通過形體活動,呼吸調節和意念的運用,均能使全身經絡通暢,促進氣血的正常運行,調節和改善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二)扶正祛邪,強壯身體
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就是說外邪能否使機體發生病變,取決於機體本身的狀態。氣功鍛鍊可以扶植正氣,使體內真氣充沛,使臟腑安和體質得到全面增強,對病邪的抵抗能力得到提高。
(三)調動潛能,開發智力
人的行為是由大腦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的。氣功練習在意念的引導下,通過放鬆入靜可以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調整和平衡,使大腦的有序化程度得到提高,增長智慧。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表明,氣功可調動和開發人的潛能,增強生理功能,提高人的儲備能力、適應能力和免疫能力。有助於開發智力,提高記憶力、學習成績和運動成績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