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引用。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外文名稱:People are expensive, boat followed the king of light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原文翻譯,作品出處,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1)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2)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3)既成,粢盛既潔(4),祭祖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作品注釋

(1)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
(2)丘:眾。
(3)犧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

原文翻譯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應允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穀神。”

作品出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和《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品賞析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了。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樣呢?- “民”這個整體,正是由一個個的個體組成,每一個個體都是應當受到尊重,正如當今社會,提倡民主,提倡平等,提倡包容,提倡多樣性。正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一個個體的“民” 與“君”相比,就應當是平等了,因為國君,也是一個個體的民。因此說個體之民,輕與君是不恰當的。
可見,千年之前的孟子,其觀念與當代民主觀念不謀而合。孟子此處的闡述,絕非是封建主義,恰是中華文明的精華;而認為“個體之民,輕於國君”的思想,恰恰是封建主義的典型代表了。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像孟子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