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遊資源開發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指針對已經發現的且具有相當旅遊綜合價值的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發掘、整理、設計和創造的過程。或者說,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就是以某一地區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原材料,經過旅遊專家和相關學者共同參與加工改造,使其成為具有旅遊多種功能並可產生旅遊綜合效益的旅遊景區或景點的過程。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現代旅遊經濟文化產業活動。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環境、民俗載體、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動為基礎,通過一定的現代技術方法,將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轉變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相當吸引力的民俗旅遊景觀、設施和服務。因為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形式、內容比較集中,規模範圍涉及面相對較小,因而往往表現為單一性旅遊企業投資經營行為,即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往往是民俗旅遊投資經營者在相關旅遊專家和文化學者事先調查、規劃、設計好的藍本基礎上,通過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民俗旅遊景區或景點並開展旅遊活動的過程。例如修建一座民俗主題園,打造一個自然民俗村等。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伴隨著民俗旅遊活動的開展而進行的。在旅遊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現代旅遊經濟價值,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綜合潛力,建立民俗旅遊點,設計民俗旅遊線,規劃民俗旅遊區,不僅僅是旅遊學界和套用民俗學界的共同心聲,也是時代變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國旅遊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俗旅遊資源開發
  • 含義:針對已經發現的且具有相當旅遊
  • 特點:發展民俗旅遊事業的原材料
  • 對象: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特點,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對象,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特點

民俗旅遊資源是發展民俗旅遊事業的原材料,它猶如天女散花一般,或散存在全國各地,或滲透在各行各業,或流行於偏僻遙遠的尋常百姓人家。正由於民俗旅遊資源的這種生活性、慣常性和零散性,儘管我國各區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儲藏量非常豐富,旅遊觀賞價值也很高,但它的旅遊魅力卻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嚴重影響了旅遊者的觀賞效果,不利於民俗旅遊產品的促銷和發展。因此,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深加工,促進民俗旅遊業的開展,在目前仍然顯得十分必要。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民俗旅遊業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是以特定的旅遊戰略思想為指導,在一定地域的範圍之內,通過某種方式或多種手段,對散存在民間的各種形態的民俗旅遊資源進行開拓和建設的過程。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成功地轉化為民俗旅遊產品,使其具有較高吸引力的景觀功能。它是社會、經濟、文化、技術等多種行為的總和。它既表現出開發者的思維活動,又體現了民俗旅遊本身由低層次走向高層次的發展進步過程。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不僅具有一般旅遊資源開發的總體特徵,還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點。
(1)原則性導向鮮明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項複雜的基礎性工作,在從事旅遊開發的人員當中,因為思想理念和個性偏愛不同,在開發技術和手段方式上往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熱衷民俗旅遊的旅遊者群體中間,由於實際需求和個人偏愛不同,對民俗旅遊景觀類型的選擇也不一樣,資源開發的市場導向也有著相當大的差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民俗旅遊資源存在著明顯的基本特性和區位條件差異,也會直接影響資源開發的方式和途徑的選擇。但是,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依然具有其科學性和原則性。這裡所說的“原則性”包含著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民俗旅遊開發必須遵循特色性原則、保護性原則和參與原則;二是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必須深入實際地進行實地調查,遵循主位和客位調查方法,理解並尊重資源區民俗風情的本土特色。民俗旅遊資源開發者只有自己首先遵守這些原則,才能開發出高質量的民俗旅遊產品。
(2)文化性特徵顯著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國外旅遊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國內旅遊者千里迢迢去其他省、自治區參與民俗旅遊活動,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追尋異國、異地、異民族的異域民俗文化需求的滿足。他們期望通過民俗旅遊的方式,體驗、感受、品味和理解這些民俗文化千差萬別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深邃厚重的意蘊,實現求知審美和自我人格完善的目的。作為“生產”民俗旅遊產品的基礎工作,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一方面是一種非常現實的經濟行為,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帶有明顯理想化色彩的文化行為。民俗旅遊資源開發肩負著多重歷史使命:首先,開發不是為開發而開發,而是以開發的形式宣傳民俗文化,讓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了解並感悟中國民俗文化的意蘊;其次,開發不是盲目的開發,而是在摒棄民俗文化中愚昧落後成分的基礎上,把純潔、文明、優秀的民俗文化介紹給旅遊者;再次,開發既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推向世界,又是挖掘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以展示當地深厚悠遠的獨特文化創造。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它不僅可以弘揚各具優勢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保護並拯救許多瀕臨消失的珍貴民俗文化傳統。
(3)地域性限制不強
無論是自然風光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還是民俗文化資源,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差異特徵,但由於它們各自的表現形態不同,開發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肯定在資源地現場進行,不可能移動;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是人類文化創造的遺存,儘管其與自然風光旅遊資源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是它還是可以複製的。如深圳“錦繡中華”30萬m2 的景觀區、商業區、飲食街和園藝造景區,就是將全國各地的著名建築、名勝古蹟等景觀濃縮複製的結果。“圓明園”景區,更是江南園林和世界園林縮微複製的典型。但是,這些通過微縮複製而開發的景觀因為數量和規模都十分有限,同樣不足以動搖它的地域限制性。同樣,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因為它既有“物”的形態,又有“神”的形態,既有“靜”的形態,又有“動”的形態,是處在特定社區特定情境當中的生活文化旅遊資源。因此,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不可根移”的旅遊資源,也應當是就地開發的資源對象。然而,因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性和動態性,使得民俗旅遊資源總是突破了地緣制約,頻頻出現在廣泛的地域範圍之內,因此出現了大量重複開發和仿製開發的現象。如同樣是侗族民俗旅遊資源,廣西龍勝、三江,貴州黎平、從江,湖南通道等“三省坡”地區都在開發相關的民俗旅遊項目和產品。同樣是中國地域民族民俗文化集錦,深圳有“中華民俗文化村”、昆明有“雲南民族村”、北京有“中國民族園”,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等不良後果。
(4)參與性體驗突出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集體智慧、約定俗成、共同享用並世代傳承的大眾生活文化。民間大眾既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民俗文化的承載者,還是民俗文化的表演者和接受者。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實質上就是將這些民眾所掌握的並由民眾言行所表現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轉變成為民俗旅遊項目和產品。因此,民俗旅遊項目及其產品的開發,專家學者的規劃設計固然很重要,但是這些項目產品的構成要件——民俗文化的承載體——民眾的積極參與卻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長江三峽旅遊區“土家婚禮”表演中的哭嫁、過禮、戴花酒、開臉、背新娘、迎親、拜堂、坐床、鬧洞房和回門等一系列婚禮儀式過程,不但需要“新娘”和“新郎”這兩個主角,同時還需要雙方父母親戚,全寨左鄰右舍、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等眾多配角。沒有當地社區民眾的配合,或者配合不夠投入,或者乾脆中途退出,小則影響質量,大則冷場失敗。因此,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不可能像自然風光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那樣完全由專業人員獨立完成,它必須動員當地社區民眾與專業人員一起,共同參與才能完成。甚至可以這樣認為,社區民眾的參與是影響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況且,“表演”的項目及其產品成了“藝術”而非真正的民俗是旅遊者所不希望的,因為他們往往並不滿足於做這樣的觀眾或參與如此“虛擬”的體驗。只有活在社區居民生活當中的實實在在的原汁原昧的民俗文化“旅遊產品”,才是他們真正渴望的參與體驗對象。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對象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除單純的民俗旅遊景觀之外,還須對相關的自然景觀、設施設備進行開發。只有配套開發建設,才能使純粹的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有了背景、情境、氛圍和支撐而取得成功。民俗旅遊屬於專項旅遊,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因此成為專門的旅遊資源開發。在開發的內容上,既要強調主題,又要照顧全面。總的來說,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涉及民俗旅遊文化景觀開發、民俗旅遊基礎設施開發、民俗旅遊服務設施開發和民俗旅遊地人力資源開發等4個方面。
1.傳統民俗文化景觀開發
傳統民俗文化景觀是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核心,是旅遊地形象的基礎。由於民俗旅遊資源多種多樣,形式內容千差萬別,個性特色各有千秋,開發範圍、開發規模、開發重點、開發條件也不一樣,民俗旅遊景觀開發的對象也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按照民俗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等分類角度看,民俗旅遊文化景觀的開發可能涉及以下各個方面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
(1)田園聚落景觀
田園、牧場、營地、村落、街巷和古鎮等景觀,是農耕、遊牧、漁獵和工商等各種民俗文化景觀及其事象得以存在和表現的重要環境背景,而且它們本身就是民俗文化最典型最突出的民眾創造物。家族、社團、風水、墓場、園圃、居民、人情和風土等靜態的動態的物態的活態的民俗文化景觀都要在這個“大舞台”上全面展出,而且一切相關的旅遊活動都要在這個場景里展開。這是一個有著相當長歷史積澱的系統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態體系,是旅遊者進人民俗旅遊情境和場景第一感知對象。田園聚落景觀的質量和開發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他所有民俗旅遊文化景觀開發的效果。
(2)服飾文化景觀
服飾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旅遊景觀進行開發,不僅可以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審美風貌,而且能夠反映這個地域這個民族深厚的歷史內涵,給旅遊者帶來審美的和歷史的知識享受。例如,楚雄彝族服飾,其種類繁多,花樣翻新,講求實用,並具有與地域風光、傳統文化相適應的審美特點。楚雄彝族的13個支系,由於各支系所處的地域、自然環境、生產經濟各有差異,服飾色彩斑斕,各有千秋,婚服、戰服、喪服以及畢摩專用服飾等形式眾多,令人眼花繚亂。服飾在生活、儀式、接待、展覽、收藏等方面,都可以成為構景成景的材料。環境與服飾融合,構成天人和諧的畫面;生命與製作合一,體現悠閒自在的生活;服飾與展示綜合,表達深廣悠遠的歷史與現實之美。彝族服飾,可通過博物陳列、技術工藝、圖片實物、聲光電影、書籍資料、時裝美體等方式表現出來;它的陳列價值、收藏價值、研究價值、觀賞價值、體驗價值以及裝飾價值等,都可以成為旅遊開發的項目而得到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