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筆

宣筆

宣筆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筆”),是中國四大名筆之一。據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二三年,秦將軍蒙恬南下時途經中山(安徽省涇縣一帶山區)發現這裡兔肥毫長,便以竹為管,在原始的竹筆基礎上製成改良毛筆。盛行於唐、宋,均有制筆名手。元代以後湖筆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筆
  • 產於:安徽宣城涇縣
  • 地位文房四寶之一
  • 肇始秦朝
  • 美譽:中國四大名筆之一
悠久歷史,製作材料,工藝流程,宣筆種類,珍貴名筆,產品特色,毛筆鑑賞,選筆方法,毛筆鼻祖——宣筆,列入非遺,

悠久歷史

毛筆的歷史更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對毛筆的叫法不一,楚國稱毛筆謂“聿“(吁),燕國稱筆謂“弗”,秦朝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毛筆才有了統一的名稱。宣筆可以說是毛筆的起源。因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穎之技先天下”之說。
關於宣筆的由來,自古就有蒙恬造筆說法。唐代韓愈所著《毛穎傳》記載,公元前223年,秦將蒙恬率軍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區(即宣城境內),具體方位有兩種說法,一說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區和涇縣一帶;另一說中山在今江蘇省溧水縣境內。據《元和郡縣誌》二十八卷記載,中山在宣州溧水縣東南十五里處,因唐宋時期宣州府地域廣泛,溧水縣屬宣州管轄。
宣筆宣筆
蒙恬發現中山兔肥毛長,質地最佳,於是以竹管為筆桿,兔毛(又稱紫毫)為筆頭製作毛筆,世人稱“蒙恬筆”,為宣筆的鼻祖。
關於蒙恬造筆之說,史界有爭議。據考證,秦之前已有毛筆。如1954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戰國墓就出土了楚國毛筆,該筆長462.5px,直徑10px,筆鋒長62.5px;筆桿系竹製,筆頭為兔箭毛,與蒙恬筆的區別為該筆用傳統的夾纏法固定筆頭,即將筆頭夾在劃為四片的竹桿頭上,以麻絲夾纏,並塗上漆汁。從這裡可以看出,蒙恬並不是毛筆的發明者,而是對毛筆的製作進行了歷史性改良。即將筆桿一端鏤空做成筆腔,再將筆頭置入腔內,這樣制出來的毛筆與夾纏法制出來的毛筆相比有三大優點;一是筆頭整體固定在筆腔內,可以長期保持渾圓狀態,利於書寫;二是筆頭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穩定感。所以毛筆至今一直延續蒙恬創製的筆腔式樣不變。
宣筆宣筆
古代毛筆與現代毛筆還有一個區別,就是古代毛筆為了便於人們別在頭髮或冠巾上隨身攜帶而將筆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筆”之說。
自秦到唐宋制筆主要集中在宣城,並與宣紙一起長期被列為“貢品”。宣筆的製作一向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據考證,製作上乘的宣筆所用之兔毛應為秋天所捕獲的長年在山澗野外專吃野竹之葉,專飲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選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彈性極強的雙箭毛。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這樣的兔毛所製成的毛筆才能達到尖、齊、圓、銳的要求,也才能被書畫大家視之為“掌上明珠”,稱之為“珍寶”。
所謂尖、齊、圓、鍵是這樣的含義;
宣筆宣筆
尖:筆鋒要尖如錐狀,功用為利於書寫鉤、捺等筆畫;
齊:筆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功用為利於吐墨均勻;
圓:筆根為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之毛均勻,功用為書寫時流利而不開叉。
鍵: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兔毛(紫毫)之珍貴,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紫毫筆》詩為證: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州之人採為筆,千萬毫中揀一毫,每年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
兔毛(紫毫)之珍貴更有唐律為證。唐律中把“宣筆”列為“貢品”,並作出“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三兩”之明確數量規定。用兩為計量單位,且只有六兩和三兩在唐律所列出的“貢品”中可能是僅此一項。
歷代文人雅士盛讚宣筆。以詩詞歌賦來表達自己對宣筆嚮往,或表達使用宣筆的感受,或表達從朋友處獲得宣筆的激動心情。
以大書法家黃山谷《謝送宣城筆》詩為例,詩人寫道: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從該詩的三四兩句可看出當時宣筆的代表作——諸葛筆只能從朋友處獲得饋贈,即使花上千金,在市面上也買不到,用如今的話說,諸葛筆是特供品。
當代書畫大師劉海粟先生盛讚宣筆,隨書“宣筆縱橫,蟬蛻龍變”八個大字贈與涇縣宣筆廠,並親自監製蓮蓬斗筆。
自秦到唐宋,宣城制筆名家輩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諸葛氏。史料記載其家族大多操持此業,所制之筆均為東晉和唐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柳公權等購用的寶品,此二人均向諸葛氏寫過“求筆帖”求筆,或贈友或自用。古人讚譽這種諸葛筆為“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宣筆歷史上也與許多名人有故事。僅舉兩個成語故事,其中的主人公與宣城有密切關係。一則為“夢筆生花”。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李白才華橫逸,一輩子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為什麼呢?據說李白小時侯,曾夢見所用的筆頭生花,醒後便文思敏銳,以斗酒詩白篇之豪氣聞名天下,人稱“詩仙”。酒喝多了,朦朦朧朧中都能作詩。
另一則為“江郎才盡”。《夢求注》記載,南北朝有一個人名叫江淹,其年少時曾夢見一人送給他一枝五色筆,其人自稱郭璞。江淹從此以文章聞名天下,但此事不見史傳。雖送筆無記載,但還筆卻有記載。據《南史·江淹傳》記載:江淹曾夜宿冶亭,夢一老人,自稱郭璞,他對江淹說,我有一支筆在你手中,已用了多年,現該還給我了。江淹便從懷中取出五色筆還給老人。從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無美文佳句傳世。“江郎才盡”就成為人們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稱。
到了元代,宣筆因統治者的輕視,再加上當時宣城一帶戰事頻繁,筆工紛紛南流避難,宣筆隨即被湖筆取代,這種局面至今未能徹底改變。

製作材料

宣筆製作的材料分兩大類。一類為筆桿,普通的有木桿和竹管;較高級的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更有甚者在筆管上雕鏤象徵吉祥的龍鳳圖案,以示奢侈豪華;另一類是筆頭,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鼠須、雞毛、鵝毛等獸毛禽羽,其中以紫毫為精。但各種毫性能不同,紫毫偏硬,狼毫次之,羊毫較軟,適合於不同的字型和畫風,更有象徵意義的是人發、胎毛、鬍鬚等。“人須”造筆,可以說是歪打正著。唐代張懷懽《書斷》記載,嶺南沒有兔,地方長官郡牧得到一張兔皮,就拿給工人製作毛筆。該工人因醉酒丟失了兔皮。醒後心中恐懼,就把自己的鬍鬚剪下來做筆,結果筆很好使用,郡牧就叫工人多做幾枝給他,那工人的鬍鬚沒那么多,只好說了實話,郡牧下令百姓供應人須做筆。
隨著書畫藝術發展的需要,人們還將各種不同性能的毫,相互搭配成中性的毫,所制的筆謂兼毫,以達到剛柔適中,毫毛耐用,揮灑自如的功效。

工藝流程

宣筆的製作不僅精於選料,更注重工藝。可分為水盆、裝套、修筆、檢驗、裝球五個部分。更可細分為浸皮、發酵、柔筆、選毫、分毫、熟毫、扎頭、筆套、易毫、刻字等十幾道流程,70多個操作工序,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其中包含了筆工藝人的艱辛和勞累,尤其是修筆和檢驗必須細之又細、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筆要反覆修筆多次,並用放大鏡來檢查。
宣筆宣筆

宣筆種類

“石獾”、“宣州紫毫”、“純紫尖毫”等硬毫筆及“長頸鹿”、“鶴頸”、“筍鋒”等長鋒羊毫筆。

珍貴名筆

“古法胎毫”、“玉管宣筆”、“安吳遺訓”、“夢筆生花”、“蓮蓬門筆”等。

產品特色

尖、圓、齊、健;選料精嚴、製作考究;毛純耐用、剛柔並濟。

毛筆鑑賞

毛筆雖然是實用工具,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毛筆的製作工藝不斷改進,使毛筆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漸也成為收藏,鑑賞的珍玩古物。但毛筆不易保存,筆毫易壞,所以毛筆的鑑賞更著眼於裝飾意濃厚,色彩艷麗的筆管上。
宣筆宣筆
筆毫的形制是為書寫,繪畫的需要而改進的。古人以竹筍式筆毫為我國傳統品類,屬於短鋒羊毫,兼毫筆類,鋒短而粗,形如筍狀,落紙凝重厚實,除實用外,給人以鑒常趣味。又有蘭花式筆毫,也是我國傳統毛筆品類之一,筆頭圓潤,潔白純淨嬌柔,似含苞欲放之玉蘭,給人以秀美之感,賞心悅目。古代還有一種筆毫做成葫蘆式,兼毫圓潤堅勁。
自筆管成為鑑賞和珍藏的對象後,人們便常以珍寶珠玉制毛筆管。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此時的毛筆,不僅是書畫工具,還是供人鑑賞觀玩的藝術品。古代工匠在周不盈寸的毛筆管上,巧妙的描繪,鐫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足以表現工藝的獨特高超。故宮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雲龍,龍鳳管筆就是一例。這些毛筆管,筆套均髹黑漆為地,用彩漆描繪山海去龍戲珠紋,大海波濤洶湧,山石聳立其間,浪擊山石,驚濤四起,寥寥數筆,勾畫出一派海闊天高的意境,襯托出蒼龍凌空飛舞,在雲中騰越戲珠,氣勢磅礴。加之彩漆描繪精細,色彩明麗和諧,畫面構圖主次分明,布局嚴謹。筆管和筆套鑲金扣,增添了富麗華貴之感。筆頭毛色光潤,渾圓壯實,葫蘆式鋒尖錐狀,美觀挺拔,精工巧制,尖,齊,圓,健四德完備,是明代制筆水平的實證,是傳世文房四寶中的珍品。
鑑別古筆,首先對保存的遺物和各個時代古筆的歷史要做系統了解和認識,分清筆的歷史上限下限,區分制筆地區,把握各時廷御製品。其次看筆毫完好與損壞情況。而後再著眼於筆管的裝飾,是否有制筆名家的鐫刻,是否有名人的贈語及題跋。對制筆名家和名人的時代特點,個人風格,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識別和鑑別,從而審定其文物價值。每一種文物均有作 品出現,只要我們豐富自己的知識,虛心向別人請教,就會提高自己的鑑別能力。

選筆方法

筆有「四德」,即「尖、齊、圓、健」,下面逐一介紹:
宣筆宣筆
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瑞。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作家常以「禿筆」稱自己的筆,但筆不尖則成禿筆,做書神彩頓失。選購新筆時,毫毛有膠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檢查舊筆時,先將筆潤濕,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尖禿。
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萬毫齊力」。因為需把筆完全潤開,選購時就較無法檢查這一點。
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滿,運筆自能圓轉如意。選購時,毫毛有膠聚攏,是不是圓滿,仔細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筆腰彈力;將筆毫重壓後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亦堅挺峻拔。關於這點,潤開後將筆重按再提起,鋒直則健。
四德指的是筆本身的功能,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也。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毛筆鼻祖——宣筆

宣筆製造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相傳秦始皇時,蒙恬將軍南伐楚之中山(涇縣一帶),始以免毫竹管為筆,稱“秦筆”;隋開皇九年(809),改宛陵為宣城(今宣州市)後,“秦筆”亦改稱為“宣筆”。
湖筆起於宋元時期。興盛於元、明清,超越宣筆而後來居上。南宋時期,湖州是士大夫們息影山林的首選之地,他們及附庸的文士們喔詠苕霅之間,唱酬青卞之下,帶動了文房用具的發展;書風的流變和潑灑寫意的文人畫影響了毛筆的筆料由以兔毫為主轉向以羊毫為主。地處江南的宣城為戰亂而凋敝,使與宣城接壤的湖州十分幸運地免受兵鋒的洗劫,成為南宋遺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筆工徙居臨近的湖州,賴此江南碩果僅存的毛筆使用群體為生,並以他們的需求改進制筆工藝,湖筆就此誕生。湖筆的蜚聲四海,當始於元。錢舜舉(錢選)的畫、趙孟頫的字、馮應科的筆被並稱為吳興三絕。隨著趙字的雄踞海內、朝野交譽,趙孟頫手中那枝握筆終日、日書萬字而不敗的馮應科“妙筆”,令名便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筆能工迭出,馮應科、沈日新、溫生、楊顯均、陸穎等十餘人留名史卷,“湖筆”之名就此奠定。
現在由於制筆技術的交流和擴展,現代的湖筆和宣筆的選材、技術的差別已經逐漸縮小,除產地,名牌外,無大的明顯的區別,因為宣筆製造歷史更為悠久,所以被視作毛筆正宗。

列入非遺

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宣筆製作技藝”名錄其中,這是繼中國“宣紙製作技藝”之後,又一文房珍品被選為國家“非遺”名錄。
宣筆歷史悠久,始於秦代,產於涇縣。因涇縣昔時屬宣州總管府所管轄,屬制毛筆又主要集中於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筆”。宣筆技藝獨特,取料精緻,品種齊全,適用廣泛,被歷代書畫家稱之為“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劉海粟大師曾題詞贊到“宣筆縱橫,蟬蛻龍變”。書法大師林散之題詞贊到“人人都愛湖州筆,豈料涇縣筆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箋小草興無加。新制幾支初試手,尖圓齊健足堪夸。誰謂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後生家。”並題詞說:“制筆有妙理,唯宣筆廠為得之。”如今,涇縣宣筆生產企業共有30餘家,其中“上洋”牌宣筆因傳承古法嚴格製作具有尖、圓、齊、健“四德”之美,勁、潤、長、短“四長”之特色,深受國內文房四寶協會,著名書法家的推崇,被譽為“千年宣筆、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