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佛略

毗佛略

(梵vaipulya,巴vedalla,藏s/in-tu rgyas-pa)

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之中,‘毗佛略’是指九部經之一或十二部經之一。但在大乘佛教之中,一般皆用以指大乘經典。音譯又作鞞佛略、毗富羅、斐佛略、斐肥儸、為頭離。意譯為方廣、方等、廣破、廣大、廣博、廣解、廣平、無比。又稱大方廣(maha^-vaipulya)或大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毗佛略
  • 梵文:vaipulya
  • 藏文:s/in-tu rgyas-pa
  • 出處:《三藏十二部》
出處,解析,全文,

出處

《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說定學;律藏是說戒學;論藏是說慧學。釋迦牟尼佛入涅盤之後,大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證果羅漢在七葉窟結集三藏。阿難尊者將佛一生所說的法,記錄成為經藏。優波離尊者將佛所規定的戒律,整頓成為律藏。大迦葉尊者將佛弟子讀經研律的心得,收集成為論藏。
十二部就是經典的體裁,分為十二部。有偈云:“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解析

(術語)Vaipulya,又作鞞佛略,裴佛略。新雲毗富羅。十二部經之第十。譯曰方廣經。稱方正廣大之經典。小乘之長阿含經,大乘之華嚴法華等諸經是也。若對於小乘,則一切之大乘經悉為方廣經。大乘義章一曰:“毗佛略經,此名方廣。理正曰方,義備名廣。若依小乘,諸正為方,言多曰廣。”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毗佛略,此雲方廣。”大日經疏九曰:“梵音毗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毗富羅法界。”然智度論三十三曰:“廣經者,名摩訶衍,(中略)鞞佛略(力夜反),秦言未曾有經。”是上所謂毗佛略,即方廣經,稱為摩訶衍,譯曰廣經。毗佛略,譯為第十一部之未曾有經。然他經論,未曾有經之梵名為阿浮達磨。二者相異,應考。

全文

十二部經 ,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十二部經,是指流傳下來的經書可按三藏十二部分。三藏即經(佛親說)、律(佛說關於戒律)、論(菩薩等說),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只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五、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辯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广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毗佛略
毗佛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