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街情仇

比爾街情仇

《比爾街情仇》是1988年12月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詹姆斯·鮑德溫。本書主要講述了在美國紐約黑人女孩帝什與黑人青年佛吉相愛後,佛吉被指控強姦而使得整個家庭支離破碎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比爾街情仇
  • 作者:(美)詹姆斯·鮑德溫
  • 頁數: 186
  • 出版社: 蘭州大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譯者: 苗正民 / 劉維萍
出版年: 1988-12
裝幀: 平裝
ISBN: 9787311001810

內容簡介

在美國紐約的60年代-70年代初期,從小生活在紐約哈萊姆區的黑人女孩‘帝什’與黑人青年‘佛吉’相愛,本來這將是一段平凡而美好的婚姻生活的開始,就在兩人為未來的嚮往的生活奔走和準備時,佛吉卻因被無端指控強姦罪而入獄,帝什和佛吉的家人四處奔走求助,最後書中佛吉在獄中,靠著雕刻木偶來苦苦的等待著自己藐茫的出獄時刻,而這時佛吉的父親因為失業而自殺,不久帝什生下來他們的孩子。

作者簡介

詹姆斯·鮑德溫,1924年8月2日生於紐約的黑人聚居區哈萊姆,是美國黑人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和社會批評家,1987年12月1日因胃癌病死於法國。
他是個私生子,外祖母曾在南方種植園裡當過奴隸,繼父是個不受教區供養的窮牧師,對待鮑德溫很兇暴,鮑德溫自稱他幼年的生活極為窮困,一家11口住在又窄又小、破舊不堪的公寓裡,他受教育不多,主要靠自學,童年時代常常一手抱著弟弟或妹妹,一手拿著書閱讀,剛能閱讀就已在腦子裡構思小說,12歲時在教會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寫西班牙革命的短篇小說,以後一直練筆寫詩歌和劇本。他繼父反對他搞創作,一心要他當牧師。他14歲起開始在教堂布道,三年後不僅放棄布道,而且從此不信宗教。他離開教堂後不久也就離開了家,在他稱作“美國工商業世界”里掙扎,當過侍者、聽差、產業工人,在飯館裡洗過碗碟。美國社會裡的種族歧視終於使他忍無可忍,迫使他在1948年去法國巴黎,在做苦工與挨餓的情況下完成了他的最優秀小說《向蒼天呼籲》,直到1957年美國發生種族流血衝突的“小石城事件”後才回國。他僑居歐洲時曾陸續在美國報刊雜誌上發表了不少關於黑人問題的文章,尤其是對栽培過他的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賴特寫抗議小說的傳統提出批評意見,使他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1962年長篇小說《另一個國家》成為暢銷書,他也就一躍成為繼賴特後最受人注意的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是個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創作過多種體裁的作品,他寫得最好也最出名的是散文,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其中有著名的散文集《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將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還有政論、文藝評論、回憶錄、隨筆、遊記、報告文學等多種文字,文筆犀利潑辣,洋溢著火一般的熱情,西方有不少評論家認為他是20世紀傑出的散文作家。除散文外,鮑德溫也寫作劇本和小說。他的劇本《黑人怨》(1964)在百老匯上演後獲得好評。他出版有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五部長篇小說,較優秀的是第一部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1953),其餘的長篇小說為《喬瓦尼的房間》(1956)、《另一個國家》(1962)、《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196和《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19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