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蟲脒環境暴露

殺蟲脒主要通過農業上的使用進入水,土壤和大氣環境,可經吸入、食入、經皮膚吸收。

環境水平,暴露途徑,生物效應,體內和體外效應,毒性閾值,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人體效應,人體防護,預防措施,健康監測,泄漏應急處理,滅火方法,

環境水平

殺蟲脒主要通過農業上的使用進入水,土壤和大氣環境,在土壤中它能迅速分解,但是長期使用可殘留在植物體內。殺蟲脒使用可導致蜂蜜殘留該農藥,1993年美國要求進口蜂蜜殺蟲脒質量分數必須小於20µg/kg,德國要求小於10µg/kg。
稻田施用殺蟲脒,收穫後的乾燥莖稈中發現有0.18~9.16mg/kg的殺蟲脒殘留,米糠中含量較低,而精白米中沒有檢出。

暴露途徑

吸入、食入、經皮膚吸收。
食用噴灑過殺蟲脒的糧食、蔬菜,或因農藥保管使用不當污染了食物或者飲用水可引起人體暴露;也有在使用農藥驅蟲時用藥過量或者濃度過大導致中毒的報導,一些生產工人在作業時長期接觸,疏忽操作或突發事故都會導致殺蟲脒中毒。

生物效應

體內和體外效應

致癌性:WHO1972年報導,在慢性毒性實驗中,已發現殺蟲脒能誘發大鼠和狗的肝細胞結節性增生和膽小管增生。小鼠實驗獲得了殺蟲脒及其代謝產物對氯鄰甲苯胺的致癌陽性結果。小鼠皮敷殺蟲脒後皮膚發生了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瘤、表皮增生等一系列病變,其發生率與殺蟲脒劑量呈正相關,而且還使內臟生癌。1987年JMPR報告中提出,在接觸殺蟲脒的工人的尿中檢出了對氯鄰甲苯胺,這些工人的膀胱癌發生率是未接觸殺蟲脒的工人的72倍。國內生態流行病學結果表明,長期大量使用殺蟲脒地區腫瘤及女性膀胱癌有所增加。
致突變性:國內一些單位所做的DNA抑制試驗及DNA修複試驗均獲得陽性結果。這些實驗表明殺蟲脒及其代謝產物對氯鄰甲苯胺對DNA有損傷和誘變作用。

毒性閾值

急性LD50:250mg/kg(大鼠經口);290mg/kg(小鼠經口);625mg/kg(兔經口);640mg/kg(大鼠經皮);LC50:1700mg/m3,3h(大鼠吸入)。
水生生物急性LC50:10~40mg/L(鯉魚,48h);42mg/L(乳劑,泥鰍,48h);10~40mg/L(水蚤,擬蚤,3h)。

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

吸收/分布/排泄
吸收:殺蟲脒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殺蟲脒經呼吸道吸入後一般在0.5~1h內發病,經皮膚接觸後一般在2~4h出現中毒症狀。
分布:經胃腸道、呼吸道、皮膚和黏膜吸收後分布於肝、腎、淋巴結及脂肪組織等器官中,其中以肝內濃度最高。
排泄:進入機體的殺蟲脒較易降解,排泄較快。排泄途徑以腎臟為主,其次隨糞、膽汁、乳汁排出。用3H、14C標記的殺蟲脒給犬口服後,85%經尿排泄,膽汁排泄5%,糞中排出0.6%,因此組織內無明顯的蓄積。
代謝及其產物
在所有的有機氮類農藥中,殺蟲脒是代謝和分解比較快的農藥,在土壤中殺蟲脒的半減期為20~40d,在中性或鹼性環境中首先水解成4-氯-N-甲醯-鄰-甲苯胺。進入機體的殺蟲脒較易降解,排泄較快。

人體效應

殺蟲脒的中毒機制主要是抑制單胺氧化酶,使腦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經活動亢進,出現神經和心血管損害症狀,但這種抑制是可逆的;其次引發能量代謝障礙,使氧化磷酸化過程發生解偶聯作用,干擾機體能量代謝;另外,殺蟲脒的代謝物苯胺類可造成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引起紫紺及出血性膀胱炎症狀。殺蟲脒還可直接損害臟器:(1)對胃黏膜的化學侵蝕;(2)代謝產物刺激膀胱黏膜致出血性膀胱炎等。

人體防護

(1)呼吸系統防護:生產操作或農業生產使用時,建議佩戴防毒口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應該佩戴自給式呼吸器。
(2)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3)皮膚防護:穿相應的防護服,戴防護手套。
(4)其他防護: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後,徹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帶到非作業場所,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後再用。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預防措施

(1)殺蟲脒可用於防治棉花紅蜘蛛、水稻螟蟲等,但生產食用棉籽油的地方要嚴格控制用量、使用時間及次數。禁止在其他糧食、油料、蔬菜、果樹、藥材、茶葉、菸草、甘蔗、甜菜等作物上使用。
(2)殺蟲脒生產過程儘量做到密閉化。貯存時要單獨存放,不得與食品、飲料混放;交通運輸中應嚴格按法規要求,懸掛危險品、毒品標記。遵照國家有關法規,嚴格限制殺蟲脒的生產和使用。

健康監測

從事殺蟲脒作業人員須進行就業前和定期職業健康檢查,存在職業禁忌證,包括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神經衰弱及皮膚病患者不宜從事殺蟲脒作業。

泄漏應急處理

疏散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建議應急處理人員佩戴自給式呼吸器,除非穿著合適的防護服,否則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的殺蟲脒。在確保全全的情況下,儘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排水溝、下水道、地下室和封閉區域。小量泄漏用泥土、砂或其他不燃物質吸收、覆蓋泄漏物,然後收集轉移到安全場所,防止其擴散。大量泄漏時利用圍堤收容,然後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後廢棄,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消水放入水處理系統進行無害化處理。

滅火方法

用乾式化學劑、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或水滅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