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

段氏

《段氏》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段氏
  • 作品別名:連氏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段瑞環,大名宮翁也(1)。四十無子。妻連氏最妒,欲買妾而不敢。私一婢,連覺之,撻婢數百,鬻諸河間欒氏之家(2)。段日益老,諸侄朝夕乞貸,一言不相應,怒微聲色(3)。段思不能給其求,而欲嗣一侄,則群侄阻撓之,連之悍亦無所施,始大悔。憤日:“翁年六十餘,安見不能生男!”遂買兩妾,聽夫臨幸,不之問。居年余,二妾皆有身(4)。舉家皆喜。於是氣息漸舒,凡諸侄有所強取,輒惡聲梗拒之。無何,一妾生女,一妾生男而殤。夫妻失望。又將年余,段中風不起(5)、諸侄益肆,牛馬什物,竟自取去。連垢斥之,輒反唇相稽(6)。無所為計,朝夕嗚哭(7)。段病益劇,尋死。諸侄集樞前,議析遺產。連雖痛切,然不能禁止之。但留沃墅一所(8),贍養老稚,侄輩不肯。連日:“汝等寸土不留。將令老嫗及呱呱者餓死耶(9)!”日不決,惟忿哭自撾。忽有客人吊,直趨靈所,俯仰盡哀(10)。哀已,便就苫次(11)。眾詰為誰,客日:“亡者吾父也。”眾益駭。客從容自陳。
先是,婢嫁欒氏、逾五六月,生子懷,孿撫之等諸男(12)。十八歲入伴。
後奕卒,諸兄析產,置不與諸奕齒(13)。懷問母,始知其故,曰:“既屬兩姓,各有宗祏(14),何必在此承人百畝田哉!”乃命騎詣段,而段已死,言之鑿鑿,確可信據。連方忿痛,聞之大喜,直出曰:“我今亦復有兒!諸所假去牛馬什物,可好自送還;不然,有訟興也!”諸侄相顧失色,漸引去。
懷乃攜妻來,共居父憂(15),諸段不乎,共謀逐懷。懷知之,日:“欒不以為奕,段復不以為段,我安適歸乎!”忿欲質官,諸鹹黨為之排解,群謀亦寢。而連以牛馬故,不肯已。懷勸置之。連日:“我非為牛馬也,雜氣集滿胸,汝父以憤死,我所以吞聲忍位者,為無兒耳。今有幾,何畏哉!前事汝不知狀,待予自質審(16)。”懷固止之,不聽,具詞赴宰控。宰拘諸段,審狀(17),連氣直詞惻,吐陳泉涌。宰為動容,並懲諸段,追物給主。既歸,其兄弟之子,招之來,因其不與黨謀者,以所追物盡散給之。連七十餘歲,將死,呼女及孫媳囑曰:“汝等志之:如三十不育,便當典質釵珥,為夫納妾。無子之情狀,實難堪也!”
異史氏曰:“連氏雖妒,而能疾轉(18),宜天以有後伸其氣也(19)。觀其慷慨激發,吁!亦傑矣哉!”
濟南蔣稼,其妻毛氏,不育而妒。嫂每勸諫,不聽,日:“寧絕嗣,不令送眼流眉者忿氣人也(20)!”年近四旬,頗以嗣續為念。欲繼兄子,兄嫂俱諾,而故悠忽之(21) 。兒每至叔所,夫妻餌以甘脆(22),問曰:“肯來吾家乎?”兒亦應之。兄私囑幾日。“倘彼再問,答以不肯。如問何故不肯,答云:‘待汝死後,何愁田產不為吾有。’”一日,稼出遠賈,兒復來。毛又問,兒即以父言對。毛大怒日:“妻孥在家,固日日盤算吾田產耶,總計左矣!”逐兒出,立招媒媼,為夫買妾(23)。時有賣婢者,其價昂,傾資不能取盈(24),勢將難成。其兄恐遲而變悔,遂暗以金付媼,偽稱為媼轉貸者玉成之(25)。毛大喜,遂買婢歸。毛以情告夫,夫怒,與兄絕。年余,妾生子。夫妻大喜。毛曰:“媼不知假貸何人,年余竟不置問。此德不可忘。今子已生,尚不償母價也!”稼乃囊金詣媼。媼笑曰:“當大謝大官人。老身一貧如洗,誰敢貸一金者。”具以實告。稼感悟,歸告其妻,相為感位。遂治具邀兄嫂至,夫婦皆膝行(26),出金償兄,兄不受,盡歡而散。後稼生三子。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注釋

“注釋”
(1)大名,府名,府治在今河北省大名縣。
(2)河間:府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間縣。
(3)怒微聲色,憤怒之情表現於言辭和面色上。
(4)有身,懷孕。
(5)中風,中醫疾病名。腦內小血管破裂,致病者突然昏倒,中醫稱為中風。
(6)反唇相稽:謂以惡言相對。《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註:“應助日,稽,計也,相與計較也。”
(7)嗚哭:嗚嗚痛哭。此據二十四卷抄本。鑄本作“嗚哭”。
(8)沃墅:肥沃的田莊。墅,田廬。
(9)呱呱(gūgū孤孤)者:指一妾所生之女孩。呱呱,小兒啼聲。
(10)俯仰:低頭和仰首。此謂舉哀時俯首而位,仰面而號。
(11)苫(shān山)次:此謂居喪的席次。苫,草墊。古時居喪,寢苫枕塊。子女在靈旁設草墊,寢息其上,守護左右。
(12)撫之等諸男:撫育他同其他兒子一樣。
(13)不與諸欒齒:不把他當奕家的兄弟看待。齒,並列。
(14)宗祏(shí時):祖廟。祏,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室。此據青柯亭本,原本作“宗祐”。
(15)居父憂:居父喪。
(16)質審,向宮府申訴。
(17)審狀:審閱訴狀。狀,訴訟呈文。
(18)疾轉:急轉。謂急改妒行。
(19)有後,指有子。
(20)送眼流眉者:眉目送情的人,指姬妾。
(21)悠忽之:悠悠忽忽拖延時日,謂怠慢過繼之事。
(22)甘脆:指味美可口的食物。
(23)“為夫買妾”句後,鑄本有“及夫婦”三字,文理不順。茲據二十四卷抄本刪去。
(24)傾資不能取盈,指用盡手邊現錢不能償足身價。取盈,滿足其欲。
(25)王成之:意謂成全其事。

譯文

段瑞環,是大名縣的富翁,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子。妻子連氏,為人非常妒忌,段瑞環想買妾又不敢,便和一個奴婢私通。連氏察覺後,將奴婢痛打一頓,賣給了河間縣一個姓欒的人家。
後來,段瑞環漸漸衰老,侄子們天天登門借錢借物,一句話不中意,就個個臉色難看,話也帶氣。段瑞環覺得不能聽任他們貪得無厭,便想過繼一個侄子作兒子,其他侄子們卻都阻撓。連氏再兇悍,此時也無可奈何,憤怒地說:“老頭子年紀才六十多歲,怎見得就不能再生兒子!”連買了兩個妾,聽憑丈夫所為,也不過問。過了一年多,兩個妾居然都懷上了身孕,全家人歡喜萬分。連氏心胸舒暢,腰桿也硬了起來,侄子們再登門強借東西,就惡聲惡氣地拒絕。不長時間,一個妾生了個女兒;另一個妾生了個兒子。生下不久卻死了,夫妻二人大失所望。又過了一年多,段瑞環中風,一病不起。侄子們更加放肆起來,牛、馬、財物只管往自家拿,連氏又哭又罵,他們卻反唇相譏。連氏無計可施,只有整天哭叫罷了。段瑞環的病經過這番折騰,更加厲害,不久就死了。還沒送葬,侄子們便在靈柩前商議起瓜分段瑞環的家產來。連氏痛心無比,但又無法阻止。只求給留下一所肥沃的田莊,以養活老小。侄子們不肯,連氏怒罵道:“你們寸土都不給我留下,要讓我一家老少都餓死嗎?”憤恨地大哭著,捶胸頓足。
忽然有個客人來弔喪,徑直走到靈前,號泣盡哀,哭完,便跪到居喪的地方。眾人都很驚疑,忙問是誰,來客說:“死者是我父親!”眾人大驚。客人從容地講述了其中原委。原來,連氏賣給欒家的那個奴婢,過了五六個月,就生個兒子,取名叫懷。欒氏把欒懷跟其他兒子一樣看待,撫養成人,十八歲時考中了秀才。後來欒氏去世,兒子們分家,卻沒有欒懷的份。欒懷詢問母親,才知道自己是段家的血脈,就說:“既然跟欒家是兩姓,各人有各人的祖廟,何必在這裡爭人家那百畝田?”便騎馬來到段家,段瑞環卻已經死了。來客說得有根有據確鑿無疑。連氏正在惱怒,聽說後大喜,徑直出來高聲說道:“我如今又有兒子了!你們各人強拿去的牛馬財物,可好好給我送回來,不然,咱就打官司!”侄子們面面相覷,臉上失色,一個個藉故溜了。欒懷便更名為段懷,將家眷接了來,一塊為父親居喪。
段氏子侄們對段懷的來到,很感不平,一塊密謀要趕走他。段懷知道後,忿怒地說:“欒家不認我姓欒,段家又不承認我姓段,要讓我到哪裡去!”忿忿地要向官府告狀。親戚鄰居為他們排解,段家子侄才打消了念頭。但連氏因牛馬等物都沒要回來,不肯罷休。段懷勸她算了,連氏不聽,說:“我不是為了幾匹牛馬,心中這口氣出不來。你父親被他們氣死,我所以忍氣吞聲,全因為沒有兒子。如今有兒子了,我還怕什麼!以前的事你不了解,等我自己去和他們打官司。”段懷再三勸阻,連氏不聽,寫下狀子,徑直到縣衙去告了。縣令便拘拿了段氏子侄們,審理起這件案子。連氏在大堂上陳述時,理直氣壯,言詞哀傷,滔滔不絕,縣令也被感動了,將段家子侄們重打一頓,追回財物,還給了連氏。
連氏回家後,將那些沒有參與瓜分自己家產的侄子們叫了來,把追回的財產全分給了他們。連氏七十多歲,將要去世時,把女兒、孫媳叫到跟前,說:“你們記著:如果三十歲還不生育,就要典當家產,給丈夫娶妾。沒有兒子的滋味不好受啊!”
異史氏說:“連氏雖然嫉妒,卻能迅速轉變,老天后來應該幫她申冤吐氣。看她慷慨激昂,咳!也是一位豪傑!”
濟南人蔣稼的妻子毛氏,不會生育,但十分嫉妒。嫂子屢次勸她給丈夫納妾,毛氏不聽,說:“寧絕了後,也不讓那送眼流眉的小狐狸精在我跟前氣人!”快到四十歲時,毛氏開始經常憂慮沒有子嗣,想過繼哥哥家的兒子,兄嫂都答應下,但卻故意拖著。孩子每到叔家,蔣稼夫婦都給他好吃的,再問:“願意來我們家嗎?”孩子就說願意。哥哥得知以後,暗地裡囑咐兒子說:“倘若她再問你,就說不願意。問你為什麼,就說‘等你死了後,不愁你們家的田產不歸我所有’。”
一天,蔣稼去遠方做買賣,孩子又來了。毛氏再問他,孩子就把父親教的話學了一遍。毛氏大怒,說:“我一家老少還活著,就天天算計我家的田產嗎?打錯主意了!”將孩子趕了出去,立即叫來媒婆,為丈夫買妾。正好有個賣奴婢的,但價錢昂貴,毛氏拿出全部的錢也不夠,眼看買不成了。蔣稼的哥哥恐怕一拖毛氏要反悔,便將媒婆叫了去,給她銀子,讓她假稱是自己借的,再轉借給毛氏幫她辦成這件好事。毛氏大喜,將奴婢買回了家。等到蔣稼回來,毛氏告訴他哥哥家孩子的話,蔣稼大怒,跟哥哥斷絕了來往。
過了一年多,妾便生了個兒子,蔣稼夫妻二人十分喜歡。毛氏說:“媒婆也不知從誰那裡借的錢,一年多了也不來要,這恩情不能忘。如今兒子都有了,應該償還他母親的身價了。”蔣稼便帶上錢去拜訪媒婆。媒婆笑著說:“你應該感謝你哥哥。我一貧如洗,怎敢借債呢?”便詳細告訴了當初買妾的經過。蔣稼醒悟,十分感動。回家來告訴了毛氏,夫妻二人感激涕零,備下酒宴,邀請哥嫂來家,二人跪著迎接,拿出銀子還給哥哥,哥哥不要,盡情歡喜後走了。後來,蔣稼連續生了三個兒子。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