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地(艾青詩歌作品)

死地(艾青詩歌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死地》是193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現代詩人艾青

基本介紹

  • 書名:死地
  • 作者:艾青
  • 類別現代詩
  • 出版時間:1937年6月30日
  • 裝幀:精裝
原文,賞析,

原文

死地
——為川災而作
大地已死了!
——躺開著的那萬頃的荒原
是它的屍體
它死在絕望里;
臨終時
依然睜著枯乾的眼
巴望天頂
落下一顆雨滴……
沒有雨滴
甚至一顆也沒有
看見的到處是:
象被火燒過的
焦黑的麥穗
與枯黃的麥稈
與龜裂了的土地
那些麻雀呢?
那些曾用小眼
偷看著我們的田鼠呢?
一切都完了!
幾千萬的“地之子”,
從山坡到山坡,
田原到田原,
尋找著,尋找著
一根草,一片樹葉……
沒有草
也沒有樹葉
——因為每一點綠色
必須有一滴露珠的潤澤呀
給我們那些金黃的顆粒吧!
給我們那些
閃著收穫者欣喜的汗珠的顆粒吧!
給我們雨滴吧!
讓我們的婦女
再唱一次感恩的歌,
讓我們
再飲一次酬神的酒吧!
向著天
千萬人一齊地跪下
但是
沒有雨滴!
幾千萬的“地之子”,
從山坡到山坡,
從田原到田原,
找不到草
找不到樹葉
疲乏地喘息著……
哪兒去了?
——那些每年背了征糧的袋子
來搜劫
我們留在壇里的
最後的穀粒哪兒去了?
還有那些
在討債時帶走了
我們妻女的首飾的人呢?
村上不再有雞犬的鳴叫
屋頂也不再冒出炊煙了
到處是男人的嘆息
女人的咽泣
與孩童的哀號……
於是他們——千萬的“地之子”
伸出無數的手
像冬天的林木的枯枝般的手
向死亡的大地的心臟
挖掘食糧
可憐的“地之子”們啊
終於從泥土的滋味
嘗到大地母親蘊藏著的
千載的痛苦。
於是他們
相繼地倒斃了!
——像草
像麥稈
在啞了的河畔
在僵硬了的田原。
而那些活著的
他們聚攏了——
像黑色的旋風
從古以來沒有比這更大的旋風
捲起了黑色的沙土
在流著光之溶液的天幕下
他們旋舞著憤怒,
旋舞著瘋狂……
從死亡的大地
到死亡的大地
你知道
那旋轉著,旋轉著的
旋風它渴望著什麼呢?
我說
如有人點燃了那飢餓之火啊……

賞析

苦難,伴隨著勞苦大眾走過了太多太長的歲月。苦難,是歷史的一種深沉……古往今來有成就的詩人們,無不對勞苦大眾所經受的苦難給以關注,給以同情。並以他們的詩來展示苦難,為的是讓世人清醒,讓歷史清醒……
艾青從他踏上中國詩壇的那天起,就關注著這種苦難,並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劃這種苦難。在他的不少詩中,對於中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所經受的苦難,都作了深刻的描繪。《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
詩為什麼要描繪苦難,難道在這種描繪中會產生詩之美么?
不錯,苦難是人類的悲哀。苦難本身並不美,因為它是那樣殘忍,那樣冷酷,摧殘人性。人類不希望有苦難,可是事實上不僅有苦難,而且接連不斷。那么,這就不能不引起人類的思考,引起詩人們的思考。因而,在詩中描繪苦難,是天經地義的事。描繪苦難,正是為了揭示苦難,從而消除苦難。詩之美,也就由此而產生。
艾青有著自己精闢的見解:“苦難比幸福更美。”“苦難的美是由於在這階級的社會裡,人類為擺脫苦難而鬥爭。”“屬於這偉大和獨特的時代的詩人,必須以最大的寬度獻身給時代,領受每個日子的苦難像是那些傳教士之領受迫害一樣的自然,以自己誠摯的心沉浸在萬人的悲歡、憎愛與願望當中。”
這裡,艾青清楚地闡述了自己的社會觀點,也清楚地闡述了自己的美學觀點。這二者又是分不開的。詩中的苦難美,艾青指出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一是“為擺脫苦難而鬥爭”的革命精神、革命氣節,二是詩人要獻身時代,與勞苦大眾同呼吸共命運。苦難美不只是在苦難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奮起。
詩美,不是海市蜃樓,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揚頓挫,主要是詩意、詩情之美。
《死地》,是“為川災而作”,這在詩的副題中是標明了的。但整首詩的含意並不僅僅如此,它有著更廣闊更深刻的境界。
《死地》,在描寫旱災對民眾造成的苦難上,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了。這驚心動魄的魅力,來自於詩人對於細節的準確把握。這裡,我們只截取一段:
“於是他們——千萬的“地之子”/伸出無數的手/像冬天的林木的枯枝般的手/向死亡的大地的心臟/挖掘食糧//可憐的“地之子”們啊/終於從泥土的滋味/嘗到大地母親蘊藏著的/千載的痛苦。//於是他們/相繼地倒斃了!/——像草/像麥稈/在啞了的河畔/在僵硬了的田原。”
這一滴血一滴淚的描寫,只有對這苦難有深切關注,有深切體驗,有深入思考的詩人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劃出來。這裡,流露出的濃重情感,不只是同情,也使讀者感到了詩人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痛苦,是和“死地”,是和死地上的民眾融為一體的。民眾的苦難,就是詩人的苦難,民眾的痛苦就是詩人的痛苦,這一底蘊,構成了這首詩的撼人力量。
這首詩更為可貴的是,詩人的描繪和思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苦難上,而是向著更深層開掘了。這就是:苦難帶給了人們死亡和痛苦,也帶給了人們的覺醒,帶給了人們要改變這種苦難處境的力量。詩人這樣寫道:
“而那些活著的/他們聚攏了——/像黑色的旋風/從古以來沒有比這更大的旋風/捲起了黑色的沙土/在流著光之溶液的天幕下/他們旋舞著憤怒,/旋舞著瘋狂……//從死亡的大地/到死亡的大地/你知道/那旋轉著,旋轉著的/旋風它渴望著什麼呢?//我說/如有人點燃了那飢餓之火啊……”
詩人懷著期望,在這裡清楚地點出:一場革命風暴就要捲起了,一場燎原大火就要燒起來了……
從這些生動的刻劃中,讀者可以聯想到,詩人決不僅是“為川災而作”,而是為全中國受苦受難的廣大民眾而作。這“川災”固然是苦難,還有人禍,那就是外國侵略者的鐵蹄已經在蹂躪大片國土了,這雪上加霜的災難,促使著民族的覺醒。
艾青在談到這首詩時說道:
“這結尾,我是冒險而寫的。我渴望有人點燃起憤怒的大火,燒亮當時的中國。”
這就更有助於我們理解這首詩了。詩人寫《死地——為川災而作》,正是為了喚起民眾,快快燃起民族救亡之火,以拯救處於危險境地的中華民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