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山廟

歷山廟

位於山東菏澤鄄城閻什鎮歷山廟村西。歷山舜廟始建於東漢之初,終泯於一九六七年,歷時一千九百餘年。據廟碑記載,東漢光武年間開始修廟立碑,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皆有修復。古廟院在歷山之上,主要建築以山門、善門、馬棚、行宮大殿、寢宮殿為中軸線,輔助建築有真武廟華佗廟玉皇閣關公廟等,還有鐘鼓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歷山廟
  • 地理位置:閻什鎮歷山廟村
  • 占地面積:為3465平方米
  • 始建於:東漢之初
廟宇介紹,歷山廟遺址,發掘,

廟宇介紹

歷山廟遺址位於鄄城縣城東南22公里閻什鎮歷山廟村。南1.5公里有臨濮沙河自西向東流過。遺址南北長77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為3465平方米。遺址略高於四周,北端有一水坑,面積約1125平方米,深約3米,在坑南岸暴露有陶片。
歷山廟

歷山廟遺址

歷山廟遺址文化層較厚,遺蹟遺物豐富,時代延續長,包含有龍山文化、商周文化、漢文化的遺存。在菏澤地區北部,由於黃河沖積較厚,其它遺址多湮沒在地面以下,而該遺址仍暴露於地面,說明歷山廟遺址要遠比其它遺址高得多,這與此地是歷山故址有關。
歷山廟遺址,因位於歷山廟村而得名。此地原是歷山舊址,山上建有舜廟。遺址上原有舜廟已於解放初期拆除,現存有清順治三年“重修虞帝廟”殘碑一塊。歷山為鄄城縣歷史上“四山”之首,民眾傳說此山非它山可比,每逢黃水泛濫,總是水高山長,始終不得淹沒,周圍百姓因避水於歷山之上,才得以保全。歷山是上古舜帝躬耕之地,《濮州志》載:“歷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處,有舜廟。”《水經·瓠子河注》雲:“雷澤西南十里有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歷山……有陶墟,為舜耕於陶墟所在。”《濮州志》又載:“雷澤在州之東南,舜常漁其間。”今歷山廟遺址所處的位置恰恰與史籍記載的古山相符。《史記·五帝本紀》中還有“舜耕歷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及“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人皆讓居,陶於河濱,河濱器皆不窳”的記載。
自元明以來,因屢遭河患,歷山終被淤為平地,但歷史上不少名人雅士,多來此憑今弔古,追思先賢,留下了很多吟詠歷山舊跡的詩章。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郡人劉忠在《舜碑詩》中寫道:“歷山高廟暝煙昏,碣石猶存古篆痕。飛動龍蛇映今古,重華草木自乾坤。托耕古蹟知何在,讓畔遺風伊若存。仿佛五弦琴一曲,南薰時奏古松根。”元延祐五年,歷山公千努在此創建歷山書院,招賢納士,以教育鄉里子弟,在當時享有較高的聲譽。

發掘

1980年9月文物普查中,經鏟探知廟址範圍為南北長77米,寬45米,總面積為3465平方米。文化層積厚3.7米。地表向下1米至2米灰褐土,為漢至商周文化層;2米至4.7米灰黑土,為龍山文化層;從鏟探獲得的312件文化遺物,可推斷遺址內涵為龍山--商、周--漢文化堆積。
該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山乃舜耕之處。《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元羅泌《歷山考》:"歷山有四,唯濮州有雷澤。耕漁必不相遠,即此為是。"歷山之上舊有舜廟,廟前古碑記載多次重修,元時歷山公千努曾在此建歷山書院教育鄉里子弟。
歷山廟
歷山廟歷山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