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賢詠泰山詩集

歷代先賢詠泰山詩集

泰山美術館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泰山詩歌精華,斥巨資邀請專家學者,從浩瀚的泰山詩庫中精選部分精品佳作,結集出版。

本書從歷代先賢詠泰山的萬餘首詩作中,精選2000餘首,收編在《歷代先賢詠泰山詩集》。

基本介紹

  • 書名:歷代先賢詠泰山詩集
  • 頁數:339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開本:16開
  • 主編:泰山美術館
  • 字數:690千字
序言,圖書目錄,

序言

詩歌,泰山文化的燦爛瑰寶
(代序)
泰山積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是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泰山文化幾乎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成為世界上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003年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首,2007年榮膺首個“中國書法名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盧考斯先生考察泰山後,高度讚賞了泰山文化,他說:“文化源於自然,泰山文化源於泰山,從自然遺產的角度看,自然環境帶來了文化和其他很多東西,泰山具有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三重價值,這是個好的特點,這意味著中國貢獻了一種特殊的獨一無二的遺產,他為我們開拓了一個過去從未有過,也從未想過的新領域。”因此,泰山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產。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位於華北平原東側、山東中部。海拔高度1545米,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子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虎踞中國東方。古代神話傳說,天地萬物之祖盤古氏死後,頭部化作東嶽泰山。據梁人任日方撰的《述異記》:“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傳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從而,泰山成為五嶽之首。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正如紅門天階石坊上的對聯那樣“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泰山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美的,為何當之無愧的登上第一大名山的寶座?!就是因為泰山是歷史文化的記憶堆積起來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泰山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有“泰山安則四海皆安”的說法。泰山是我國古代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從夏、商時代開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後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歷代文人墨客更對泰山仰慕備至,千里迢迢,登山攬勝,臨景吟詠,作詩記文。泰山成為他們敬仰、推崇、頌揚神山聖山,在他們留下的詩詞歌賦中,以詩為最多,這些詩文豐富泰山的文化內涵。
我國最早描寫大山的詩就是寫泰山的,據《詩經》記述魯國軍士在一次征戰凱旋後唱到“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就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留下《丘陵歌》。漢代天文學家張衡也留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的詩句,充滿了對泰山的嚮往。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以泰山為象徵,以自己的身體力行道出了檢驗人生價值的標準,“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三國時著名詩人曹植,登泰山寫下了《泰山樑父行》、《飛龍篇》、《仙人篇》等詩,並首開泰山仙遊詩之先河。南朝詩人謝靈運也留有“泰宗秀維岳,崔崒刺雲天”的詩句。
唐宋時代,文人學士游泰山蔚然成風,泰山的美學資源在他們的暢遊審美下等到了更深層次的發掘和頌揚,泰山既是“神”的化身,更是美的象徵,“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仙李白,登泰山時留下了《泰山吟》、《梁父吟》、《送范老人歸泰山》等十幾首詩,將自己心目中雄偉,神秘的泰山多視角、多層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其詩句:“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等,膾炙人口,久傳不衰。被稱為詩聖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25歲登泰山時就寫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宋代著名學者范成大在《日觀峰》一詩中有“岱嶽東南第一觀,青天高聳碧碧巑”來讚美泰山日觀峰的高聳挺拔。元代文學家元好問的《游泰山》以“秦皇威憺靈,茂陵亦雄才”的詩句來謳歌秦皇漢武的功績,從上天,帝王的象徵和權威上看待泰山的至高無上。
明清之際,文人雅士更是接踵而至,歌頌泰山的詩詞創作達到了高峰時期。這個時期寫手大大增加,創作範圍更加廣泛,高質量的詩篇創作層出不窮,從而豐富了泰山詩歌寶庫,字真意切,韻律諧美,膾炙人口,給人以美的享受。明于慎行兩次登臨泰山,留詩六首,其中《泰山絕頂對酒》寫到:“欲問岱君靈,漢柏虛稱觀,秦松枉勒名。此生游已倦,何地酒能醒,杖底千峰色,依然未了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頌讚泰山的狀美景色,足使厭世者大悟猛醒。明詩人蕭協中游遍泰山,留下數百首泰山詩,不乏佳作。可喜的是乾隆皇帝也御筆欽賜詩百餘首,足見泰山在皇家貴族心中的地位。宋濂方孝儒徐霞客、袁枚、任克溥顧炎武、魏源等也相繼登臨泰山賦詩抒懷,其中任克溥的《岱宗頌》寫到:“岩岩氣象岱宗開,五岱首推信狀哉……,策權重遊堪縱目,盤恆懶去問蓬萊。”被泰山的岩岩氣象和山高雲壑所迷戀,著名政治家、學者康有為曾三次環球旅行,堪稱足跡遍天下,但他最遍愛山東的泰山,在1916年,1922年兩次山東之行,都盡情瀏覽了泰山,康有為登泰山而作的傳世之作為570字長詩《夜宿玉皇頂》,詩中寫到:“漢松與唐槐,摩挲手數周,陡巔級四千,盤蹬石所砌,夾道古柏陰,綠澗清泉流……白雲忽然合,神仙想騎鸞,人患難交通,始覺岱宗尊。”全詩氣勢宏大,波瀾壯闊,是寫泰山詩中最長的一首。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郭沫若、舒同、蕭滌非楊辛等一些名人學者紛紛登泰山賦詩。郭沫若先生於1961年五登泰山賦詩6首,當他登上極頂時,便感慨寫道:“雲霧移時合,雷霆指路迷,我來登極頂,果見眾山低。”詩人巨觀上概述了泰山的雄偉壯麗。我國現代美學專家楊辛教授,曾29次登臨泰山,被泰山雄偉狀美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並被泰山蘊含的自強不息勇於攀登的精神所鼓舞,寫下了“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的詩句,成為當代泰山詩作中廣為傳頌的一首。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也多次登臨泰山,並賦詩多首。2007年,沈鵬書法精英班以泰山詩為主題創作一批大型書法精品,為泰山詩的發揚光大又抹上重重的一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泰山詩歌精華,泰山美術館不惜名利,勇挑重擔,邀請專家學者,從浩瀚的泰山詩庫中精選2000餘首佳作,結集出版。作為一個泰安人在此對泰山美術館為泰山文化所做的事情表示由衷的讚嘆! 王克煜

圖書目錄

目 錄
序…………………………………………………………………………王克煜
詩經……………………………………………………………………………………[周](1)
丘陵歌……………………………………………………………………… [周]孔 丘(1)
鼎銘……………………………………………………………………………[漢]劉 秀(1)
封禪頌…………………………………………………………………………[漢]司馬相如(1)
四愁詩(節選)………………………………………………………………[漢]張 衡(2)
古詩十九首選一……………………………………………………………………[漢]佚 名(2)
梁父吟…………………………………………………………………………[三國]諸葛亮(2)
蒿里行…………………………………………………………………………[三國]曹 操(3)
泰山樑父行……………………………………………………[三國]曹 植(3)
飛龍篇……………………………………………………[三國]曹 植(3)
仙人篇……………………………………………………[三國]曹 植(3)
泰山吟……………………………………………………[晉]陸 機(4)
泰山吟……………………………………………………[晉]謝道韞(4)
泰山吟……………………………………………………[南朝]謝靈運(4)
梁父吟……………………………………………………[南朝]沈 約(4)
梁父吟……………………………………………………[南朝]陸 瓊(5)
登封大哺歌……………………………………………………[唐]盧照鄰(5)
登封喜雪……………………………………………………[唐]李隆基(5)
泰山石……………………………………………………[唐]李德裕(5)
贈東嶽焦鍊師……………………………………………………[唐]王 維(5)
泰山吟(六首)……………………………………………………[唐]李 白(6)
送范老人歸泰山……………………………………………………[唐]李 白(7)
送王山人歸布山……………………………………………………[唐]李 白(7)
題靈岩寺泉池……………………………………………………[唐]李 白(8)
望岳……………………………………………………[唐]杜 甫(8)
送東嶽張鍊師……………………………………………………[唐]劉禹錫(8)
雋州遙敘封禪……………………………………………………[唐]李義府(8)
奉和展禮岱宗……………………………………………………[唐]蕭楚才(9)
泰山老人詩……………………………………………………[唐]張 籍(9)
題靈岩諸峰……………………………………………………[唐]錢 起(9)
白雲起封中……………………………………………………[唐]呂 溫(9)
白雲起封中……………………………………………………[唐]李正辭(10)
觀開元皇帝東封圖……………………………………………………[唐]馬 異(10)
送盧大理趙侍御祭東嶽兼寄孟兗州……………………………………………[唐]韓 翊(10)
奉和展禮岱宗……………………………………………………[唐]薛克構(10)
高士詠……………………………………………………[唐]吳 筠(10)
書王母池……………………………………………………[唐]呂洞賓(1)
徂徠集……………………………………………………[宋]歐陽修(11)
重讀徂徠集……………………………………………………[宋]歐陽修(12)
登泰山……………………………………………………[宋]王欽若(12)
游靈岩寺……………………………………………………[宋]李 迪(13)
泰山……………………………………………………[宋]石 介(13)
岳色……………………………………………………[宋]石 介(13)
訪竹溪呈孟節有懷熙道……………………………………………………[宋]石 介(13)
村居……………………………………………………[宋]石 介(14)
贈孫先生……………………………………………………[宋]石 介(14)
贈劉中都……………………………………………………[宋]石 介(14)
劉生病歸……………………………………………………[宋]石 介(15)
歲晏村居……………………………………………………[宋]石 介(15)
題靈岩方丈……………………………………………………[宋]曾 鞏(15)
登泰山日觀峰……………………………………………………[宋]梅聖俞(15)
竹林寺……………………………………………………[宋]范致沖(16)
日觀峰……………………………………………………[宋]范致沖(16)
登岱……………………………………………………[宋]查 道(16)
道出靈岩過題五言排律十韻……………………………………………………[宋]滕 涉(16)
游靈岩……………………………………………………[宋]鮮于頡(17)
留題靈岩寺……………………………………………………[宋]鮮于侁(17)
登覽靈岩……………………………………………………[宋]宋 逸(18)
詩送勅差靈岩寺主大師詳公赴寺………………………………………………[宋]張 掞(18)
誡小師……………………………………………………[宋]釋·淨照(18)
錫杖泉(二首)……………………………………………………[宋]蔡安持(18)
詩送靈岩法師……………………………………………………[宋]安 石(19)
詩送詳禪師住靈岩……………………………………………………[宋]蔡延慶(19)
詩送靈岩道光大師……………………………………………………[宋]蔡冠卿(19)
謁岳祠即事……………………………………………………[宋]晃補之(19)
和子由韓太祝送游泰山……………………………………………………[宋]蘇 軾(21)
送楊傑(節錄)……………………………………………………[宋]蘇 軾(21)
岳下……………………………………………………[宋]蘇 轍(21)
次韻韓宗弼太祝送游泰山……………………………………………………[宋]蘇 轍(22)
靈岩寺……………………………………………………[宋]蘇 轍(22)
拜香靈岩道場(三首)……………………………………………………[宋]吳 拭(22)
過汶河……………………………………………………[宋]文天祥(23)
汶陽路遇雨……………………………………………………[宋]文天祥(23)
夏日道出天封寺……………………………………………………[元]党懷英(23)
龍池春興……………………………………………………[元]党懷英(24)
題春雲出谷圖……………………………………………………[元]党懷英(24)
次鮮于頡韻……………………………………………………[元]勞 堪(24)
山居吟……………………………………………………[元]釋·惠才(25)
詩呈堂頭雲禪師……………………………………………………[元]任 瀛(25)
送天倪子歸布山……………………………………………………[元]元好問(25)
登岱……………………………………………………[元]元好問(26)
題桃花峪……………………………………………………[元]張志純(26)
泰山喜雨……………………………………………………[元]張志純(26)
紀夢……………………………………………………[元]徐世隆(26)
送天倪子還泰山……………………………………………………[元]徐世隆(27)
(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