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義的傾向性研究

歧義的傾向性研究

《歧義的傾向性研究》是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韶華。本書主要介紹了用語頻效應的觀點和方法對歧義進行新的探索。

基本介紹

  • 書名:歧義的傾向性研究
  • 作者:鄒韶華 
  • ISBN:9787500467939
  • 頁數:319 頁
  • 定價:26 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12-1
  • 開本:32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歧義的傾向性研究》可視為“九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最後成書《語用頻率效應研究》的繼續。上一課題從詞、短語、句子的不同層面,從句法、語義、語用的不同角度探索了語用頻率的效應。本文集的作者們發現,真實語料反映的語言事實與傳統的語法描述之間有一定的“偏差”,量化研究的結果與傳統的語法規則也總有不一致的地方。以往有關語言結構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憑“語感”推測出來的例子為語料,許多語言學家早已對其可靠性產生了懷疑。在該項研究中,有一部分叫“歧義的傾向性”,這一次的課題,就是用語頻效應的觀點和方法對歧義進行新的探索。

目錄

前言
一、多音誤讀的傾向
二、同音誤用的傾向
三、“終於”隱含的褒貶義傾向
四、常見歧義格式的傾向
VP+NP1+de+NP2:(熱愛人民的軍隊)
K+NP1+de+NP2(關於父親的文章)
A+NP1+NP2(新職工宿舍)
VP+Q+NP(準備了兩年的糧食)
NP1+he+NP2+de+NP3(張三和李四的老師)
Q+NP1+de+NP3(一個工人的建議)
N1+N2+N3(上海大學畢業生)
五、一詞多類的傾向
(一)動名兼類(分歧)詞客觀動態標註
(二)可能兼表術語名稱和動作行為的分歧詞的考察處理
(三)可能指稱人兼表動作行為的分歧詞的考察處理
(四)可能指稱事物兼表動作行為的分歧詞的考察處理
(五)可能指稱內容形成結果兼表動作行為的分歧詞的考察處理
(六)可能指稱行為整體或過程兼表動作行為的分歧詞的考察處理
後記

作者簡介

鄒韶華,男,1943年3月生於江西省安福縣。1968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在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所學專業為現代漢語。先在黑龍江省林業教育學院任現代漢語教師,後於1985年春調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1987年晉升為副教授,擔任研究生導師,1993年晉升為教授,同年起享受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黑龍江省語言學會會長。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語法、語義及現代漢語規範問題。曾作為主要成員之一參與“八五”哲學社會科學國家重點研究課題“當前我國語言文字使用上存在的問題及其規範化對策的研究”的研究工作,現在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九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現代漢語語用頻率與語義的關係”。從1981年以來在《光明日報》、《中國語文》、《語文建設》等報刊發表語言學論文四十餘篇,先後四次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其中《中性詞語義偏移的原因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一文曾獲二等獎。他從中性詞語義偏移入手,長期而系統地研究民語言使用頻率對語言產生的作用,將它稱為“語用頻率效應”。這種效應表現在語言形式方面地經濟原則,表面在語言意義方面的積極原則。表面在語言規範方面是習性原則。這從一個領域豐富了漢語語言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