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張家界)風景名勝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陵源
  •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
  • 占地面積:500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WLYFJMSQ),概況,自然遺產,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完整的生態系統,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景區簡介,旅遊資源,景區現狀,

基本信息

景區景色
景區景色景區景色
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億萬年前,武陵源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自然不停地搬運、雕琢,變幻出今日武陵源砂岩峰林峽谷的地貌。這裡遍地奇花異草,蒼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異石,突兀聳立;溪繞雲谷,絕壁生煙。武陵源的自然價值和濃郁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征服。武陵源以“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聞名於世。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WLYFJMSQ)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集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等榮耀於一體,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和楊家界自然保護區組成。 武陵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聞名於世,五千座石峰千姿百態,聳立在溝壑深幽之中;八百條溪流蜿蜒曲折,穿行於石林峽谷之間。 無論是在黃石寨攬勝、金鞭溪探幽,還是在神堂灣歷險、十里畫廊拾趣,或是在西海觀雲、砂刀溝賞景,都令人有美不勝收的陶醉,發出如詩如畫的讚嘆。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概況

景區景色
景區景色景區景色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裡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實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呀。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自然遺產

景區景色
景區景色景區景色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髮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

景區景色
景區景色景區景色
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髮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裡地形複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我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乾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峰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係,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蹟,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文字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

景區簡介

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位於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距張家界市城區36公里。焦柳鐵路線上的張家界火車站連線全國各地,張家界機場已開通香港、澳門、北京、大連、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廈門、青島、福州、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南京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航線,長沙至張家界高速公路、省道S304、省道S305、省道S306均可通達景區,形成了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屬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自然風景區,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成,總面積369平方公里。武陵源在歷史上分屬不同的行政區管轄。1988年,國務院確定武陵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批准設立武陵源區縣級行政區。是國家旅遊局推薦的精品旅遊景點。

旅遊資源

武陵源有異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峰奇、谷幽、水秀、林深、洞奧”為主要風景特色。景區內有石峰3103座,形態萬千,如刀削斧劈,有長達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85公里,有大小溪流800多條,清澈明靜,纖塵不染。有中國最典型的巨大溶洞,現已探明大溶洞、落水洞40個,最著名的黃龍洞為整個東南亞地區岩溶景觀的縮影。境內森林覆蓋率為74.75%,保存著兩處原始次森林,為我國重要的古老孑遺生物的生長地區。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木本植物比整個歐洲擁有的樹木種類還多一倍以上。首批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種子植物有35種。藥用植物有天麻、杜仲、黃連、芍藥、黨參等700多種。有華南虎、雲豹、獼猴、大鯢、靈貓等難以盡數的野生動物,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40種之多。這裡居住著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濃郁深厚,有原始粗獷的茅古斯,熱情奔放的擺手舞,優美奇特的哭嫁歌,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精巧細緻的土家織錦,神秘莫測的巫術和硬氣功無不令人稱奇。

景區現狀

1989年建區以來,武陵源區堅持以旅遊經濟為中心,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現已開闢景點300多處,修建高標準游道11條100多公里。程控、微波通信隨時可直撥世界各地。旅遊接待床位達3萬多張,星級賓館30多家。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天子山、黃獅寨兩條索道和創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水繞四門觀光電梯。景區管理日趨規範,綜合治理成績顯著,社會秩序良好,景區安全、衛生、文明、有序。
打造索溪河休閒新亮點
“白天登山看景感受自然之美、夜晚休憩漫步享受天倫之樂”。世界自然遺產地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依靠無與倫與的自然風景吸引遊客的同時,結合當地實際,發展了一批旅遊休閒項目,深受遊客歡迎。武陵源索溪河便是其中之一。
索溪,是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母親河,它猶如一條美麗的飄帶,把武陵源城區和天子山、寶峰湖、黃龍洞等著名景區緊緊連在一起。20世紀80年代曾以其原始、淳樸、清澈、娟秀的風貌吸引了海內外遊客。著名女詩人蘇葉更是寫下了“來生甘作石、嫁與索溪水”的絕美詩句。
為了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地水環境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將索溪河打造為遊人觀景休閒新亮點,武陵源區委、區政府根據“山上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山下建設未來文化遺產”的雙遺產戰略,按照“美化生態、統一管理、合理整治、永續利用”的原則,嚴格加強對地表水環境質量的與管理,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制定了索水流域綜合整治規劃,狠抓了污染治理,投資8000多萬元對索溪河進行綜合整治、清污除障、疏通河道、美化綠化,投資6000多萬元在索水源頭和下遊興建並投入運營了兩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經管網統一收集、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各相關職能部門嚴格環境執法,堅決杜絕亂排偷排行為,全面組織開展了“禁磷”行動。 這些措施的出台,有力地保護和改善了核心景區及城區的水體環境質量。與此同時,該區積極組織實施了“顯山露水、拆圍透綠”,工程,對索溪河沿線有礙觀瞻的建築物進行了拆除,一個植物種類多、生態環境好、休閒品位高、娛樂功能全的城市植物公園即將成為海內外遊客和當地居民休憩、納涼的新場所。
如今,美麗、靈動的索溪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人們或是水中玩耍、打鬧,或是激流而下,或是垂柳下漫步,一派休閒自得,好不愜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