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按照中央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的戰略部署和國家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決定率先啟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工作,為全國其他連片特困地區提供示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 劃規劃期  :2011—2020年
  • 地區數量:71個縣(市、區)
  • 國土總面積 :17.18萬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基本情況,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

基本介紹

武陵山片區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於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協作區。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和《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的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0]46號)和《關於下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分縣名單的通知》(國開發[2011]7號)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把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和跨省合作協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明確了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檔案。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基本情況

規劃範圍
本規劃區域範圍依據連片特困地區劃分標準及經濟協作歷史沿革劃定,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其中,湖北11個縣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南37個縣市區(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邵陽市的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武岡市,常德市的石門縣,益陽市的安化縣,婁底市的新化縣、漣源市、冷水江市)、重慶市7個縣區(包括黔江區、酉陽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武隆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豐都縣)、貴州16個縣市(包括銅仁地區遵義市的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國土總面積為17.18萬平方公里。2010年末,總人口36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53萬人,鄉村人口2792萬人。境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個世居少數民族。
自然條件
武陵山片區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氣候。境內有烏江、清江、澧水、沅江、資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大。土地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品種多樣,錳、銻、汞、石膏、鋁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組合優良,極具開發潛力。
區內森林覆蓋率達53%,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生物物種多樣,素有“華中動植物基因庫”之稱。
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發展。2001年到2010年,片區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增長3.57倍和3.73倍,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增長2.34倍和2.36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5.92倍和3.6倍,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由35:30:35調整為22:37:41,城鎮化率由16%增長到28%。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渝懷、枝柳等鐵路,滬昆、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張家界、黔江、銅仁等機場,以及規劃和建設中的渝利、黔張常高速和滬昆客運專線等跨區域重大交通項目,初步構築起武陵山區對外立體交通大通道,具備了一定發展基礎和條件。
社會事業。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全面實現“普九”,2010年,7-15歲適齡兒童在校率達到97.65%,成人文盲率下降到2.2%;每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達到133.6人,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衛生醫療條件逐步改善,每萬人有醫護人員10.18人,擁有病床12.85張,所有鄉鎮都設立了衛生院,77.7%的村建立了村級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9.73%;農村低保覆蓋面逐步擴大,2010年全區共有251.73萬人享受低保。
民族文化。片區民族融合和文化開放程度高,內外交流不存在語言文化障礙。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風情濃郁,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各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
貧困狀況與特殊困難

   貧困面廣量大,貧困程度深。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99元,僅相當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59.1%。按照國家統計局測算結果,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1196元的農村貧困人口301.8萬人,貧困發生率11.21%,比全國高7.41個百分點。《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實施期間,武陵山片區共確定11303個貧困村,占全國的7.64%。片區71個縣(市、區)中有4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3個省級重點縣。部分貧困民眾還存在就醫難、上學難、飲用水不安全、社會保障水平低等困難。
基礎設施薄弱,市場體系不完善。片區內主幹道網路尚未形成,公路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水利設施薄弱且嚴重老化,電力和通訊設施落後。有47個鄉鎮不通瀝青(水泥)路,占鄉鎮總數的3.41%;9271個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占行政村總數的40.25%;7790個村沒有完成農網改造任務,占行政村總數的33.82%。區內倉儲、包裝、運輸等基礎條件差,金融、技術、信息、產權和房地產等高端市場體系不健全。產品要素交換和對外開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經濟發展水平低,特色產業滯後。2010年,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2:37:41,與全國10:47:43相比,第一產業比例明顯偏高。片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只有9163元,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缺乏核心增長極,缺乏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大企業、大基地,產業鏈條不完整,沒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或產業集群。
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基本公共服務不足。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軟硬體建設嚴重滯後,城鄉居民就業不充分。人均教育、衛生支出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1%。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低。
生態環境脆弱,承載能力有限。片區平均海拔高,氣候惡劣,旱澇災害並存,土石流、風災、雨雪冰凍等災害易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積為0.81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尖銳,產業結構調整受生態環境制約大。
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大。2010年片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3.76%和59.1%,與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2010年片區內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04:1,城鄉差距明顯。四省市片區之間、片區內各縣之間的發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發展機遇
 
武陵山片區發展儘管存在不少困難,但也有一些難得的機遇: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就西部大開發、扶貧開發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明確了加快貧困地區發展的總體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極大地激發了貧困地區各族民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創造性。二是國家“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為片區承接東部地區和中心城市產業轉移、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三是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片區內各級政府和民眾形成了區域協作發展的共同意願,開展了相關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為加快片區發展奠定了基礎。四是隨著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家有能力、有條件加大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扶持力度。
重大意義

加快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有利於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致富,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有利於推動多民族交流與交往,有利於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有利於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對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和社會和諧,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對深入探索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新機制、新體制和新模式,為新階段全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提供示範,實現國家總體戰略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著力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夯實農村發展基礎;著力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著力發展社會事業,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形成全社會扶貧和全方位協作新格局,促進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率先實現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目標。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與扶貧攻堅相結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片區發展為扶貧攻堅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有效提高扶貧攻堅整體工作水平,使各族民眾特別是貧困人口共享發展和改革成果;通過扶貧攻堅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激發廣大民眾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推動和加快片區發展。
堅持加快發展與改革創新相結合。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探索、銳意創新作為推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強大動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允許在相關領域先行先試。促進區內優勢互補與協作發展,積極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全社會扶貧新格局。
堅持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相結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以產業園區為重要載體,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嚴格保護耕地,改善生態環境。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要求、高水平建設,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更加注重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大力促進各種資源向最困難的地區、最貧困的人口傾斜,確保貧困群體優先受益。
堅持統籌協調與突出重點相結合。促進連片特困地區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著眼長遠打牢發展基礎,又要立足當前解決突出問題;既要統籌區域整體發展,又要著力突破最薄弱環節;既要通盤考慮總體規劃,又要分步實施穩步推進。
堅持自力更生與國家支持相結合。片區廣大幹部民眾是促進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主體,要繼續發揚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和艱苦奮鬥精神,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國家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解決片區發展的特殊困難。

戰略定位


  
扶貧攻堅示範區。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探索區域發展和扶貧開發統籌推進新路子,探索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合力攻堅新格局,探索連片開發與扶貧到戶相結合新途徑,為全國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提供示範,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創造和積累經驗。
跨省協作創新區。發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兩大戰略的政策優勢,深化跨省市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拓展與長三角地區、成渝經濟區、長株潭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等重點經濟區的合作,積極探索跨省交界欠發達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民族團結模範區。發揚片區各民族團結和睦、休戚與共的優良傳統,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和諧、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建設民族團結模範區。
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遊區。利用豐富獨特的山水生態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省際生態文化旅遊協作,建成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生態文化旅遊區。
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和國家生物多樣性寶庫的作用,建成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初步形成區域內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與體制,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交通等基礎設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高於10%。綜合交通運輸骨架基本形成,縣城通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所有鄉鎮和95%以上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城鎮化率明顯提高,達到38%,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增強。
扶貧攻堅實現新突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8%,貧困人口數量減少50%以上。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特色優勢產業初具規模,自我發展能力增強,扶貧開發合力攻堅機制基本形成,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初步扭轉。
民生改善邁上新台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九年義務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健全,醫療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0%以上,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城鄉公共文化、廣播影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4‰以內,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天然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80%以上,重點生態功能區得到有效保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顯下降;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建成比較完善的預警、監測系統和較強的救援處置能力。
區域協作開創新局面。區域內協作步伐加快,合作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以旅遊業協作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基礎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與周邊地區和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更加密切。各民族團結奮鬥,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努力擴大城鄉居民就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結構最佳化、密切協作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實現同步增長,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扭轉;區域協作體制機制全面建立、高效運轉,區域發展步入一體化協調發展軌道。民族團結穩定、社會和諧繁榮,與全國基本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專欄1主要發展指標
1.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在“十二五”期間高於10%,“十三五”期間高於12%。
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在“十二五”期間高於7%,“十三五”期間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在“十二五”期間高於8%,“十三五”期間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4.城鎮化率在“十二五”期末達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達到45%以上。
5.人均教育、衛生、社保和就業四項支出在“十二五”期末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達到80%以上。
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在“十二五”期末達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達到90%以上。
7.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以內,“十三五”期末下降到5.9‰以內。
8.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1.9噸標準煤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2噸標準煤以下。
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200立方米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60立方米以下。
10.森林覆蓋率在“十二五”期末達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達到60%以上。
第三章 空間布局
第一節 功能分區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武陵山片區整體為限制開發區域,基本功能為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依據整體保護、點狀發展的原則,將片區劃分為三個區。
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地市級城市和縣城,約占區域總面積的6%。要充分利用城鎮空間和產業基礎條件,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適度集中人口、集聚產業,著力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農業生態區。主要包括河谷平壩及低坡丘陵地區,約占區域總面積的18%。以種養殖業和村寨居住區為主,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場及世界自然遺產、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約占區域總面積的76%。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生態旅遊、種養殖業和必要的科學試驗外,限制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結合生態建設和扶貧開發,人口適當異地安置。
第二節 空間結構
主體空間結構。依託鐵路、高速公路,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與重慶主城區、武漢市、貴陽市、長沙市和長三角地區、成渝經濟區、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等周邊重要城市及重點經濟區的經濟聯繫,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人口適度集聚,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構建“六中心四軸線”經濟帶格局,形成互通性好、帶動力強、城鎮體系完善的主體空間結構。
專欄2“六中心四軸線”空間結構
“六中心”。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六個中心城市。
“四軸線”。重慶—黔江—恩施—武漢,貴陽—銅仁—懷化—長沙,萬州—黔江—銅仁—凱里,宜昌—張家界—懷化—柳州。
圖1“六中心四軸線”空間結構示意圖
經濟協作示範區。設立武陵山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範區,大力推進行政管理、要素市場、投融資體制等領域的改革,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色產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一體化建設,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專欄3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範區
龍山、來鳳兩縣國土面積4470平方公里,人口90.4萬人。兩縣縣城一水相隔,現有城區面積共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5萬人。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範區建設步驟為:到2012年,做好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同城建設、統籌城鄉、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協作發展取得初步成果;到2015年,在城鄉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新進展,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體化發展體系,成為武陵山片區的重要城市和經濟成長極。
第三節 城鎮布局
中心城市。加快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六個中心城市發展,最佳化城市形態,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進人口與產業集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專欄4中心城市
黔江區。承擔成渝經濟圈及整個西南地區的輻射和對接功能,建成生態宜居城市、區域性交通樞紐、產業集聚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新材料、輕紡、化工、生物製藥、現代服務、公共服務等產業,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0萬人。
恩施市。承擔武漢經濟圈和長江中上游城市的輻射和對接功能,建成園林城市、優秀旅遊城市,重點發展富硒食品和生態文化旅遊,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0萬人。
張家界市。承擔武漢經濟圈、長株潭經濟圈及長江中游城市的輻射和對接功能,建成旅遊產業高效發展、旅遊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國際風景旅遊城市,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8萬人。
吉首市。是與長株潭經濟圈、湖南各城市對外聯絡通道上的節點城市,建成商品貿易集散地和以民族風情旅遊為主導的生態園林城市,重點發展綠色食品、菸酒、醫藥、旅遊等支柱產業,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5萬人。
懷化市。承擔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的輻射和對接功能,建成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重點發展林產、醫藥、食品、建材、旅遊、現代物流等產業,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90萬人。
銅仁市。是連線貴州、雲南通道上的節點城市,建成商貿、旅遊核心城市和山水園林城市,重點發展現代製造業、現代物流業、特色食品加工業、旅遊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0萬人。
重點城鎮。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就業渠道,帶動當地民眾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條件。
第四章 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保護環境、協調推進的原則,統籌區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連通內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片區扶貧攻堅創造良好條件,為區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第一節 交通
交通主通道。建設“兩環四橫五縱”交通主通道,積極推進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大項目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對完善主通道、消除省際斷頭路、促進旅遊業發展等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項目,建設和完善黔江、懷化、張家界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形成連線重慶、武漢、長沙、貴陽等中心城市的綜合運輸通道。
專欄5“兩環四橫五縱”交通主通道
“兩環”
內環線。以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六個中心城市為支點,構建以鐵路、高等級公路為主的內環線。
外環線。以武隆、豐都、石柱、利川、建始、巴東、秭歸、長陽、五峰、慈利、安化、漣源、新邵、邵陽、新寧、城步、綏寧、靖州、會同、玉屏、印江、德江、思南、務川、道真等縣城為支點,構建以高等級公路為主的外環線。
“四橫”
重慶至武漢通道(豐都至長陽段)。在建重慶—利川鐵路、涪陵—石柱公路。
重慶至長沙通道(武隆至慈利段)。開工建設長沙—常德城際鐵路、黔江—張家界—常德鐵路、黔江—張家界公路。
遵義至岳陽通道(湄潭至沅陵段)。在建遵義—銅仁—吉首高速公路,規劃建設遵義—銅仁—吉首鐵路。
貴陽至長沙通道(玉屏至邵陽段)。在建長沙—昆明客運專線,規劃建設懷化—邵陽—衡陽鐵路、懷化—婁底公路。
“五縱”
恩施至衡陽通道(恩施至婁底段)。在建萬州—利川公路,規劃研究安康—恩施—張家界—衡陽鐵路、恩施—張家界—衡陽公路。
萬州至桂林通道(石柱至銅仁段)。在建包頭—茂名國家高速公路相關路段、 規劃建設渝懷鐵路二線、玉屏—銅仁鐵路,開工建設黔江—梁平和秀山—銅仁—玉屏公路。
宜昌至柳州通道(長陽至通道段)。規劃實施枝城—柳州鐵路擴能改造,規劃研究宜昌—石門鐵路、宜昌—長陽—五峰—張家界—新寧公路。
貴陽至鄭州通道(湄潭至巴東段)。在建黔江—恩施高速公路,規劃研究遵義—黔江—恩施鐵路、黔江—遵義、建始—巴東、建始—恩施、利川—鹹豐—來鳳—酉陽、石柱—武隆—印江—銅仁公路。
重慶經銅仁至懷化通道。在建杭瑞國家高速公路(銅仁大興至思南段)、思南—德江公路,開工建設南川—道真、德江—務川、銅仁—懷化公路,規劃建設道真—務川公路。
圖2“兩環四橫五縱”交通主通道示意圖
區域內交通網路。重點推進交通主通道聯絡線、通縣公路、縣際斷頭公路建設,建設農村公路,擴大路網覆蓋面,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完善路網結構,實現區域內所有縣(市、 區)通高等級公路,所有鄉鎮和有條件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快航道整治,配套建設通航設施,解決斷航礙航問題,建設豐都港口、石柱西沱港。加快機場建設,改擴建和新建一批對改善武陵山片區交通條件、促進旅遊資源開發以及應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線機場。積極推進跨區運輸合作和交通協同管理,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逐步實現交通一體化。
專欄6重點交通建設
鐵路。在建重慶—利川鐵路、長沙—昆明客運專線、玉屏—銅仁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渝黔鐵路擴能工程、黔江—張家界—常德鐵路、長沙—常德城際鐵路、懷化—邵陽—衡陽鐵路、遵義—銅仁—吉首鐵路,渝懷鐵路增建二線、焦柳線石門—柳州段擴能工程等工程,規劃研究安康—恩施—張家界—衡陽鐵路、宜昌-石門鐵路、遵義—黔江—恩施鐵路。
公路。規劃建設豐都—武隆—務川—鳳岡—道真—湄潭—福泉、南川—道真—務川—德江、豐都—彭水—酉陽—永順、印江—秀山、宜昌—巴東、龍山—永順、慈利—石門—澧縣、洞口—漵浦—沅陵、常德—漣源—邵陽-永州、德江—沿河—酉陽、江口—石阡—凱里、遵義—正安—道真—武隆、利川—黔江—彭水、利川—鹹豐、巴東—鶴峰—桑植—張家界、宜昌—張家界、興山—房縣、秀山—龍山、秀山—沿河、酉陽—來鳳—龍山、務川—彭水—黔江—利川、城口—梁平—石柱—彭水—利川高等級公路,長陽龍舟坪—宜都五眼泉等級公路,巴東—巫山沿江公路,建設銅仁—松桃、德江—印江—思南快速幹道,推進香溪長江公路大橋項目前期工作。
航運。加快長江、烏江、清江、沅水、資江和澧水航道建設工程,推進重慶港豐都港區、石柱港區建設。
機場。擴建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銅仁鳳凰機場、黔江舟白機場、懷化芷江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新建武隆仙女山機場、武岡機場和邵東機場、黔北機場、婁底新化機場。
第二節 水利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統籌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實施流域綜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資源聯合開發與調度,建立政府調控、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管水、用水、節水機制,推進水資源有償利用和水價綜合改革,大力發展低耗水、高產出的節水型農業與清潔型、循環型高效節水工業。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重點水庫和提水工程建設,提高區域供給、水資源調蓄能力、區域調蓄防洪能力,有效緩解工程性缺水問題。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做好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實施重點灌區節水改造。加強中小河流重點河段防洪工程建設。建設抗旱水源工程,統籌推進防汛抗旱指揮、氣象、水文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加強水環境安全監測。建立防汛抗洪預警預報系統和山洪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加大對城鄉集中飲水水源的保護力度,科學調整並劃定水源保護區,確保水環境安全。
專欄7重點水利工程
重點水庫。建設雷公洞、大興、黃家壩、馬岩、栗子園、過水灣、觀音灘等水庫。
江河治理。實施烏江、清江、鬱江、沅水、澧水、資江、阿蓬江、洪渡河、芙蓉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城鄉供水。建設武隆、秀山、豐都縣城拓展區二期,彭水新城、黔江、秭歸、利川、鹹豐、來鳳、長陽、五峰、張家界、吉首、懷化、武隆、銅仁、德江、務川、正安、道真、湄潭、鳳岡、餘慶等城市供水工程,建設黔江阿蓬江、銅仁烏江思林、沙坨、秀山縣城鄉供水、酉陽城市拓展區小壩、板溪等提水工程。
重點灌區改造。實施三峽庫區中部大灌區、利中盆地灌區、宣南十萬畝灌區、來鳳老峽灌區,黔江太極水庫、懷化漵水、舞水、張家界趙家埡、邵陽犬木塘、湄鳳余及銅東、烏中、秀山縣梅江河灌區,桑植雙泉、永定茅溪、隆回六都寨、婁底白馬灌區等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建設。
城鎮防洪。建設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重點城市及利川、建始、鶴峰、長陽、五峰、桑植、慈利、新化、芷江、永順、瀘溪、沅陵、辰溪、洞口、新晃、靖州、麻陽、會同、漵浦、安化、彭水、武隆、酉陽、豐都、務川、道真、湄潭、餘慶、石柱、秀山等縣城防洪堤工程。
第三節 能源
完善能源供應體系。調整最佳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積極開發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最佳化發展火電,建設環保型骨幹電廠。積極勘探開發天然氣、頁岩氣為重點的資源,加強天然氣管網建設,提高天然氣輸送能力,推進頁岩氣勘查開採。實施區域能源綜合開發,推進區域清潔發電示範工程。
推進電網和油氣管道建設。加快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升級改造,推進電網智慧型化建設,逐步擴大技術套用覆蓋範圍。加強城鄉一體化電網建設,全面提高電網輸送能力和供電質量,實現省際、縣際電網互聯,提高電網應對自然災害和保障經濟發展的能力。推進連線川渝氣田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和區域用氣管網建設。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進綠色能源縣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沼氣建設,提高沼氣普及率和利用率,加強沼氣技術服務。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擴大小水電覆蓋範圍。繼續完善農村電網改造,提高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用電保障水平,實現“戶戶通電”。
專欄8能源重點工程
石油天然氣、頁岩氣。規劃開發利川建南、張家界、桑植、秀山石油天然氣資源。加快酉陽、彭水、銅仁等頁岩氣資源的勘探和開採。建設渝東南天然氣管網工程。
電力建設。實施黔江500千伏變電工程、黔江城市電網工程,建設石柱火電廠,鶴峰江坪河水電站、鶴峰淋溪河水電站、芙蓉江角木塘及官莊、洪渡河高生及紅毛洞、清溪河毛家塘等水電站及長陽清江抽水蓄能電站。
新能源。建設利川齊岳山、宣恩茅壩塘、長陽火燒坪、五峰北風埡、桑植南灘、慈利五雷山、城步南山、隆回白馬山、綏寧寶頂山、漣源龍山、新化奉家山、洪江市蘇寶頂、芷江西晃山、通道黃沙崗、洞口崇陽坪、豐都南天湖、黔江灰千梁、酉陽龍頭山、石術、正安孚焉、務川老鷹山和銅仁印江、沿河、德江、思南、萬山等風電基地,來鳳凱迪、松桃、德江生物質能發電基地和豐都、秀山生物質發電工程。
農村能源。建設農村沼氣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實施農村電網改造。
第四節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現代通信網路建設。積極建設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微波通信、衛星通信相結合的現代通信體系,推進城市光纖接入,推動光纖到社區、達鄉鎮、通行政村,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寬頻通信網建設。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推進發展物聯網套用。加速實現無線通信信號全覆蓋,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線和旅遊景區通信盲區,實現通信普遍服務。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以政務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旅遊信息化、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為重點,不斷延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信息服務,大力發展和提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地理信息、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服務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增強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通信能力。
第五節 城市基礎設施
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建設便捷通達的城市道路網路,積極發展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加強中小城市、重點城鎮供排水、供氣、道路等公用設施建設。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園林綠化,不斷提高中心城市及重點城鎮的綜合質量。
第五章 產業發展
從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和產業基礎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業協作,完善配套分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產業布局向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和支柱產業,增強片區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為區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第一節 旅遊業
一、重點景區和線路
以中心城市為依託,構建五大特色旅遊組團。以交通通道為紐帶,以世界自然遺產旅遊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等重點旅遊景區為依託,著力打造十二條精品旅遊線路。加強與區外旅遊熱線的連結和旅遊區域合作,開展聯合行銷,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構建跨區域旅遊協作網。
專欄9旅遊組團和精品旅遊線路
旅遊組團
渝東南山水生態旅遊組團。以黔江區為旅遊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武隆喀斯特、仙女山、烏江畫廊、芙蓉洞、桃花源、龔灘古鎮、龍潭古鎮、郁山古鎮、南天湖、雪玉洞、金佛山、黔江城市峽江峽谷、小南海、阿蓬江、濯水古鎮、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阿依河、摩圍山、務川栗園草場等旅遊景區。
渝東鄂西山水風情旅遊組團。以恩施市為旅遊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恩施大峽谷、騰龍洞、恩施土司城、柴埠溪大峽谷、梭布埡石林、雲龍河地縫、神農溪、鹹豐坪壩營、鹹豐黃金洞、建始直立人遺址、石柱黃水國家森林公園、西沱古鎮等旅遊景區。
張家界湘西風情旅遊組團。以張家界市為旅遊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武陵源、天門山、八大公山、五雷山道教勝地、茅岩河漂流、鳳凰古城、乾州古城、里耶古城、德夯風景名勝區、猛洞河風景名勝區、借母溪、芙蓉鎮等旅遊景區。
湘西南山水文化旅遊組團。以懷化市為旅遊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新寧莨山世界自然遺產、洪江古商城、黔陽古城、芷江和平城、城步南山、武崗雲山、黃桑、懷化大湘西文化村、隆回虎形山花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化大熊山和紫鵲界梯田、通道百里侗文化長廊、通道萬佛山等旅遊景區。
梵淨山生態休閒文化旅遊組團。以銅仁市為旅遊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梵淨山、烏江山峽、九龍洞、十里錦江、太平河、玉屏舞陽河、松桃苗王城、思南石林、石阡溫泉群等旅遊景區。
精品旅遊線路
1.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酉陽—黔江—恩施—張家界(核心旅遊圈)
2.張家界—沅陵—漵浦—洞口—綏寧—通道—會同—玉屏—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務川—道真—武隆—彭水—石柱—利川—建始—長陽—五峰—慈利—張家界(大武陵旅遊圈)
3.張家界—石門—五峰—長陽—宜昌(長江三峽)
4.張家界—桑植—龍山—來鳳—鹹豐—恩施
5.張家界—酉陽—秀山—黔江—彭水—武隆
6.張家界—花垣—秀山—印江—石阡—餘慶—湄潭—遵義
7.張家界—吉首—鳳凰—銅仁—遵義
8.張家界—懷化—新寧
9.恩施—鹹豐—黔江—酉陽—秀山—銅仁
10.武隆—彭水—烏江畫廊—酉陽—沿河—秀山—張家界(烏江畫廊)
11.豐都—武隆—道真—正安—遵義
12.利川—恩施—建始—巴東—長陽—五峰(清江大峽谷)
二、旅遊設施建設
改善旅遊交通條件。加強五大旅遊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結,形成片區大容量、高安全、快速度、無障礙核心旅遊環線。加快改善旅遊組團內交通條件,建設一批組團內便捷旅遊環線。積極推進十二條精品旅遊線路交通建設,形成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旅遊通道,加強道路的旅遊標識系統建設,規劃一批汽車營地。
加快景區設施建設。建設和完善景區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加強安全防護設施,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加強遊客接待中心建設,完善配套交通、信息服務、餐飲等遊客服務設施和功能,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景區的信息化技術套用,完善景區標識系統建設。
提升城鎮旅遊服務功能。加強張家界、黔江、恩施、吉首、懷化、銅仁等中心城市旅遊接待和服務功能建設,把張家界建設成為片區旅遊綜合服務中心和對外形象視窗。完善和提升利川、鹹豐、巴東、長陽、秭歸、五峰、鳳凰、慈利、洪江、芷江、通道、新寧、隆回、松桃、武隆、酉陽、彭水、石柱、石阡、印江、江口、湄潭、餘慶、務川等城鎮旅遊服務功能,形成一批全國旅遊強縣。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遊企業發展,繁榮旅遊市場。
三、旅遊產品多元化開發
發展民族文化旅遊,實施特色民族村鎮和古村鎮保護與發展工程,形成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旅遊村鎮和跨區域旅遊網路。進一步開發少數民族特殊醫療的康體健身旅遊、科普旅遊和紅色旅遊,大力支持休閒度假養生、農業生態及會展等旅遊項目,形成有效帶動民眾就業和增收的支柱產業。
第二節 特色農業
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推進區域性特色農林產品基地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特色農林業項目,建設一批特色農林產品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抓好“節糧型”特色畜產品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建設一批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的生產基地。
專欄10特色農業基地
油茶基地。黔江、彭水、石柱、酉陽、秀山、豐都、來鳳、鹹豐、鶴峰、恩施、宣恩、長陽、五峰、慈利、永順、綏寧、邵陽、漵浦、沅陵、辰溪、中方、漣源、安化、會同、洪江市、麻陽、瀘溪、江口、石阡、松桃、銅仁、萬山、玉屏、湄潭、鳳岡、餘慶、正安、道真、務川等油茶基地。
茶葉基地。武隆、酉陽、秀山、印江、江口、松桃、道真、務川、古丈、沅陵、安化等地高山茶;保靖、利川、 宣恩、鶴峰、巴東、恩施、利川、建始、秭歸、五峰、長陽、鳳岡、沿河、新化、洞口、桑植、慈利、會同、漵浦等地的富硒茶基地;石阡苔茶、江口藤茶、湄潭綠茶、正安白茶、餘慶苦丁茶等特色茶葉基地。
蠶繭基地。黔江、武隆、豐都、石柱、巴東、來鳳、長陽、龍山、沅陵、漵浦、正安、務川等優質蠶繭基地。
烤菸基地。黔江、酉陽、武隆、豐都、彭水、建始、利川、鶴峰、巴東、鹹豐、恩施、宣恩、秭歸、五峰、來鳳、龍山、中方、會同、新寧、思南、石阡、印江、德江、沿河、務川、正安、道真、湄潭、鳳岡、餘慶、慈利、桑植、隆回、邵陽、新晃、靖州、芷江等優質烤菸基地。
高山蔬菜基地。黔江、武隆、石柱、豐都、彭水、秀山、恩施、鶴峰、利川、宣恩、建始、巴東、鹹豐、長陽、五峰、龍山、鳳凰、保靖、城步、隆回、綏寧、通道、永定、桑植、辰溪、漵浦、洞口、務川、正安、道真、湄潭、鳳岡、餘慶、銅仁、德江、江口、印江、思南等高山蔬菜基地。
魔芋基地。印江、松桃、巴東、鶴峰、恩施、鹹豐、建始、長陽、五峰、古丈、隆回、麻陽、桑植、彭水、石柱等魔芋基地。
柑橘基地。烏江、清江、沅水、澧水、資水流域柑橘產業帶。
中藥材基地。銅仁、江口、玉屏、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萬山、務川、正安、道真、湄潭、鳳岡、餘慶、石柱、秀山、酉陽、彭水、武隆、利川、恩施、建始、鶴峰、鹹豐、巴東、宣恩、長陽、五峰、隆回、桑植、慈利、龍山、黔江,印江、江口、松桃、石阡、沅陵、通道、靖州、漵浦、中方、會同、辰溪、新邵、安化、永定區、古丈等特色中藥材基地。
乾果基地。黔江、彭水、武隆、豐都、酉陽、秀山、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鹹豐、來鳳、秭歸、五峰、長陽、正安、靖州、會同、保靖、鳳崗、湄潭、沅陵、通道、石門、銅仁、江口、玉屏、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萬山、務川、正安、道真、湄潭、鳳岡、餘慶等核桃、板栗基地。
肉類基地。石柱、酉陽、秀山、武隆、彭水、黔江、恩施、來鳳、利川、鹹豐、建始、巴東、鶴峰、秭歸、永順、龍山、慈利、洪江、辰溪、芷江、漵浦、新晃、邵陽、餘慶、新化、通道、洞口、永定、桑植、銅仁、江口、玉屏、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萬山、務川、正安、道真、湄潭、鳳岡、宣恩、長陽、五峰、新寧、城步、安化、石門、漣源、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沅陵、靖州、會同、麻陽、鶴城、中方、豐都等綠色環保生態型牛羊、生豬、禽畜等基地。豐都節糧型肉牛養殖基地。
優質楠竹基地。江口、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萬山、正安、道真、湄潭、鳳岡、餘慶等楠竹基地。
完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各級農業科研院所力量,提高科研研究成果運用水平。充分利用片區生物物種豐富優勢,促進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套用。支持特色農產品產地認證,培育綠色名、優、特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扶持農機合作組織,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強公益性推廣、社會化創業及多元化科技服務“三位一體”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和農村消費品市場建設。大力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協會、流通企業、農村流通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積極推進物流配送,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農超對接”,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設立直銷店、連鎖店,積極推進農產品網上推介、洽談和交易,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行銷力度。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商品流通連鎖率、配送率。
第三節 加工製造業
農林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油茶、茶葉、菸葉、蠶繭、蔬菜、水果、竹木和畜禽產品加工。依託豐富的人工林、次生林等森林資源及資源再生能力,統籌林漿紙區域規劃,搞好跨地區森林採伐和紙漿生產的供求銜接,建設完善懷化等林漿紙一體化生產加工基地。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德江天麻,酉陽青蒿素,松桃、思南、隆回金(山)銀花,松桃和龍山百合,張家界、五峰五倍子,慈利杜仲,石柱和恩施雞爪黃連,恩施紫油厚朴,利川香蓮,宣恩竹節參,鹹豐雞腿白朮,巴東獨活、玄參,長陽資丘木瓜等以區域優勢藥材資源為基礎的醫藥化工產業。利用現代生物提取技術,建設中藥飲片和醫藥中間體提取生產線,積極推進新藥研製開發。大力推進醫藥保健品綜合開發。支持特色民族藥品生產。
礦產資源加工業。在安全環保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達標及運行管理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統籌規劃,適度發展錳、鐵、鋁、汞、磷、石膏等地方礦產資源,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綜合加工能力,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後產能。
機械工業。依託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地的產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發展農用機械、通用機械,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的龍頭企業。
第四節 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充分發揮懷化、銅仁、黔江、恩施等地的交通優勢和集散能力,建設區域綜合性物流中心,完善與物流相配套的運輸場站、倉儲、商品配送、信息網路服務等綜合服務平台,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龍頭企業在重點城鎮建設物流節點。
商貿服務業。加強城鄉商業網點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形成以專業批發為主、特色零售為輔,輻射功能強、業態完整、服務配套、規範有序、活躍繁榮的商貿服務格局。
家庭服務業。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和病患陪護。鼓勵各種資本投資創辦家庭服務企業,規範市場秩序。
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務業。完善城鄉金融服務體系,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綜合服務能力,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科技信息服務的區域合作,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和醫療等信息綜合套用和資源共享。
第五節民族文化產業
推進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傳承與保護。加強對片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搶救、整理和展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民族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園區和民族傳統體育基地。
加強民族文化設施建設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規劃建設武陵山綜合圖書館、武陵山大劇院、武陵山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
發展民族工藝品。大力支持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手工藝品、特色旅遊紀念品發展,重點支持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的手工藝發展,推進民族手工藝傳承與創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發展工藝品業給予優惠政策和優先支持。鼓勵扶貧對象參與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生產。
專欄11民族文化發展重點
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保護工程。加強對鳳凰古城、洪江古商城、通道侗族古建築群、會同高椅古村、新化梅山武術、龍山里耶秦簡、玉屏蕭笛、儺戲、土家擺手舞、利川龍船調、肉連響、建始黃四姐、長陽山歌、南曲、巴山舞、秭歸花鼓、石柱西沱古鎮雲梯街、黔江南溪號子、秀山及思南花燈、松桃滾龍、慈利板板龍燈、恩施撒爾嗬、苗族“四月八”、“上刀山”和“土家囉兒調”、張家界陽戲、桑植民歌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傳承。
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積極扶持黔江武陵山民族文化節、梵淨山旅遊文化節、酉陽擺手舞文化節、豐都鬼城廟會、芷江和平文化節、通道蘆笙節、沅陵全國龍舟賽、恩施女兒會、來鳳土家擺手節、巴東縴夫節、秭歸屈原端午文化旅遊節、長陽廩君文化旅遊節和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節和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恩施“夷水麗川”、“印象武隆”等大型山水實景及精品演出。
民族文化設施建設。推進特色民族村寨保護與開發,改造建設中心城市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點城鎮民族文化藝術館,支持建設民族文化影視中心。
民族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重點支持武陵源、崀山等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設施建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
民族工藝品發展。重點支持蠟染、制銀、織錦、刺繡、根雕、石雕、民間剪紙、西蘭卡普、油紙傘、儺戲面具、柚子龜、陽戲面具等民族工藝品的發展。
第六節 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協作發展
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強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實施節能減排科技示範工程,積極推廣低碳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因地制宜承接產業轉移。利用當地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和省會城市產業轉移,合理確定承接重點,把承接產業轉移與調整自身產業結構結合起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促進產業園區集約發展。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建設,合理確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提高產業集聚效益。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鼓勵協作區與東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積極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適當擴區調位,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請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建立產業協作發展機制。積極探索產業協作發展利益共享機制,促進產業最佳化布局,重點建設黔江、恩施、懷化和銅仁等地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形成優勢資源共同開發、產業園區共同建設、發展利益共同享有的產業協作發展格局。支持異地興辦工業園區,實現基礎共建、產業共育、利益共享、環保共擔的機制。
第七節 產業化扶貧
產業化扶貧要建立健全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利益聯結、分享機制。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對貧困村建立和貧困農戶加入農村合作組織給予特殊扶持。發揮各種合作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經紀人等在帶動貧困農戶和協調企業方面的紐帶聚合作用,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加大扶貧貼息貸款的投放力度,創新扶貧項目貸款貼息管理機制,完善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形式,進一步完善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幫助扶貧對象參與特色產業開發。鼓勵企業在貧困村建產業基地,為貧困農民提供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優先收購貧困農戶農副產品。積極推行訂單農業,促進農超對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