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潘家蓼莪寺

武進潘家蓼莪寺

蓼莪禪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歷史, 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所建,乃我國唯一一座孝子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進潘家蓼莪寺
  • 創建年代:東晉
  • 創建淵源:我國唯一一座孝子寺。
  • 別名:蓼莪庵
簡介,歷史發展,典故傳說,

簡介

武進潘家蓼莪寺
蓼莪禪寺,又名蓼莪庵,坐落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潘家鎮南8公里城灣百瀆村。
蓼莪寺始建於東晉時期,明末寺宇傾頹,只存三間大殿。高僧瑞雲率領他的徒弟們陸續修建大殿,恢復了蓼莪寺原來的規模。清乾隆、嘉定年間,又屢次建造。清戶部尚書江陰張有譽撰《蓼莪寺碑記》說:“蓼莪寺者,武進新塘鄉之東偏山谷中之古剎也,前臨震澤(太湖),後枕梅堂。”解放初期,該寺尚存房屋十間,寺內有明解元蘇州祝枝山手書的“無事山家”匾額一塊。
千百年來,蓼莪禪寺因天災人禍屢有興廢,然歷代僧人屢毀屢建,其歷史上也曾先後得到四位皇帝的六次撥款。到明朝永樂年間香火極盛 , 寺院規模亦達到頂峰,有僧房百餘間 , 頗為壯觀,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剎。最後一次嚴重的損毀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現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遺物。

歷史發展

“蓼莪”二字,源於《詩經·小雅》。蓼莪庵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系江南千年名剎。據志載,在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有僧屋百餘楹,僧徒數百。至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寺宇倒塌,僅存殿3間。後瑞雲法師修葺寺廟,蓼莪庵得以振興。清朝恆一禪師繼承瑞雲宏願,在舊庵上進行擴充,有田60畝。並率徒眾樵割山柴,耕墾種植,先後建彌勒殿、天王殿;修大殿,蓋齋堂。恆一禪師等圓寂後,覺如、戒如兩禪師吃野菜,飲清水,以米麥粗屑充飢,廣積殿宇費用,修成殿堂、樓宇、廚房多處。佛堂高大華美,莊嚴肅穆,蓼莪庵恢復了古剎舊觀。據現存殿上的戶部尚書江陰張有譽碑記稱:蓼莪寺,前靠太湖,後枕梅堂,湖中七十二峰拱其南;無錫的閭山、楊山、九龍(山)繞其北。水秀山明,幽奇曠遠,優美景色獨魁全縣。
20世紀50年代,余房拆除,至此遂廢。  
1994年恢復開放後,重建天王殿、觀音殿、念佛堂、膳房、寮房和其他附屬建築,總計1800平方米,占地5畝。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為古剎題額“蓼莪禪寺”;已故上海佛教協會原會長真禪大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原會長茗山長老都曾為古寺題字賜墨。

典故傳說

蓼莪寺因晉朝孝子王裒而得名。王孝子衣冠冢在蓼莪寺左側,墓前有一碑:晉孝子王裒之墓。王裒,字偉元,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他對待父母非常孝順。其父王儀,為三國曹魏末期的司馬,蒙冤而死,王裒發誓終生不仕,在父墓旁側建屋,每天早晚跪拜悲啼。他母親在世的時候,非常害怕天上打雷。後來母親去世後,埋葬在山林之中,每當狂風暴雨天上打雷的時候,他就立刻奔到母親的墳墓旁,跪在墓前哭泣著說:“孩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聞雷泣墓》。王裒一生隱居,以教書為業。每當誦讀《詩經·蓼莪篇》,尤其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句時,他的眼淚總是禁不住奪眶而出。他的學生們為了不讓老師傷心,以至於讀《詩經》時故意不讀《蓼莪》這一篇。
《詩經·蓼莪》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著名的“孝文化”典籍之一,是中國孝道的源頭。該篇敘述了父母養育兒女之辛勞。百善孝為先,青少年修身立德,當從行“孝”開始,此為小孝;進而感恩社會、報效祖國,此為大孝。潘家太湖灣旅遊開發區內,正在復建蓼莪寺,修建孝子祠,興建“中華孝道園”,中華孝道必將得到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