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

武舞

武舞早期出現於公元前10世紀,西周時期常被作為一種搏殺技術。六代舞雅舞的一種,舞時手執斧盾,內容為歌頌統治者武功。用於郊廟祭祀及朝賀、宴享等大典。21世紀李城鑫主張將武術套路動作融於現代舞蹈形成新藝術,結合百家武術與百家舞蹈以實戰技能為巔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舞
  • 外文名:wuwuT
  • 性質:雅舞
  • 起源:公元前10世紀
  • 歌頌:統治者武功
  • 用於:郊廟祭祀及朝賀宴享等大典
  • 舞種:象舞、大武舞
  • 發起組織:武舞團
注音,基本解釋,詞語分開解釋,歷史記載,起源與發展,影視發展,

注音

wǔ wǔ ㄨˇ ㄨˇ

基本解釋

武舞 雅舞的一種,與“文舞”相對,始原於 周 代 。舞時手執斧盾,內容為歌頌統治者武功。用於郊廟祭祀及朝賀、宴享等大典。

詞語分開解釋

: 武 wǔ 關於軍事或技擊的,與“文”相對。
: 舞 wǔ 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

歷史記載

《書·大禹謨》“舞乾羽於兩階” 唐 孔穎達 疏:“《明堂位》云:朱乾玉戚,以舞大武。戚,斧也。是武舞執斧執楯。”《新唐書·禮樂志十一》:“為國家者,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今之《舞蠻牌》即古武舞,《舞三台》與《調笑》即古文舞。”

起源與發展

武舞早期出現於公元前10世紀,用於郊廟祭祀及朝賀、宴享等大典,舞時手執斧盾,內容為歌頌統治者武功。
武舞武舞
西周時期,武舞也常被作為一種搏殺技術的訓練方式,並以集體的武舞演練方式來增強軍隊的士氣。此時的武舞,著名的兩種:一為象舞;一為大武舞。象舞是周文王時的武舞。在周代,姓舞的武術套路與姓武的武術套路,似乎是分離而並存的。只是,從現有的歷史記載看,姓舞的成份更多一些。
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一寬鬆的學術環境下,武術的功能與形式開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此時,以前主要被運用於戰場的軍事武術,開始向生活領域滲透,日漸形成了具有一定娛樂性和競技性的民間武術。
經由春秋戰國的發展,到漢代尤其是東漢時,已有較大的發展。此時的劍舞、斧舞、鉞舞等,已更多了強烈的攻防含義。作為一種簡易的武術套路,當時的武舞,其技擊性與規範性已經形成。
三國時期,武舞的發展從娛樂轉向了一種搏殺手段。“鴻門宴之項莊舞劍”這一典故表明,當時的舞武,乃是以舞的形式對技擊實戰的真實演練。
而現今“武舞”是一門將武術套路動作融於現代舞蹈(如街舞 搖滾舞等)的新藝術,在發展流行舞蹈的同時傳承了中國古典文化。在21世紀武舞發展中,李城鑫主張“武舞”是融合百家武術與百家舞蹈的相結合體,在武術中融入舞蹈的神韻,在舞蹈中融入武術的精髓,使兩者之間有所共鳴,在武術與舞蹈的演練過程中,武術與舞蹈相結合形成的交點稱之為“武舞”。武術,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舞蹈,是通過有節奏的、經過提煉和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藝術。而武舞,是通過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節奏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表達新的思想情感藝術。

影視發展

隨著影視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大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傳統武俠電影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要。近些年來新型武俠電影的出現,為中國武俠電影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武打動作與舞蹈的結合,這一武打動作舞蹈化的武舞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純粹武打的殘酷性和暴力性,讓觀眾從武舞動作的表演中滿足了視覺享受。
從古至今,武術和舞蹈都是以身體來表現藝術的,它們在表現的審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形式美”。中國武術帶著舞蹈藝術的神韻,表現出極強的表演性和娛樂性,它的形式就是武舞的結合。武舞與武術在起源上是一致的。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人們視覺享受的提高,武俠電影的武打動作也在不斷地創新。現代武俠電影在涉戢武術的外在形態和神韻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將打鬥的姿勢、形式、節奏、韻律、質感等,生動唯美地表現出來,從單純的打鬥、單純視覺奇觀逐步演變為一種以武術表演為主、擊打對方為輔即“舞蹈化”動作的武術之舞,這種高度藝術化和表演化的動作奇觀,在銀幕上便演變成為一種優美動人的“武之舞”。在這種武舞之美的意境之中,我們能夠充分體驗打鬥雙方的那份優稚與從容、力與美、動與靜的和諧統一,那種渾然天成、隨意而發的心理感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