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武術

武當山武術

武當武功是中國武術的一大名宗。其作為一種文化,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於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討生命活動的規律。武當武功的起源之說,以蛇在攻防之時採取的姿勢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當功夫的真諦:“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辯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後經歷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武功派生出眾多的門派和種類,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當山武術
  • 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
  • 絕技及:各種強身
  • 千年華:夏文化的
簡介,張三豐,經典套路,武當拳法,武當太乙逍遙掌,青少年武術操,簡化武當拳,武當太乙五行拳,

簡介

武當武功,是中國武術的一大名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攝養生之精髓,集技擊之大成,它不僅有其獨特的拳種門派,而且理論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
武當武功作為一種文化,它深深根植於數千年華夏文化的沃土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於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討生命活動的規律。武當武功是武當道教在生命探索中產生出的光輝結晶。
武當山武術
據傳,武當內家拳的祖師是武當丹士張三豐。他在武當山修煉時曾看到喜鵲和蛇的一場爭鬥。“喜鵲上下飛擊,而蛇蜿蜒輕身搖首閃擊”的姿勢給張三豐以極大啟示,就而悟通太極妙理,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武當拳。
武當武功的起源之說,以蛇在攻防之時採取的姿勢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當功夫的真諦:“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辯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
後經歷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武功派生出眾多的門派和種類,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武當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如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

張三豐

張三豐,元明之際武當山著名道士。
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
武當道教煉丹術源遠流長,尤講內丹。內丹是利用呼吸吐納之功法,鍊氣為丹,以達到強身健體,長壽延年。張三豐內丹造詣深厚,他在《大道歌》中稱“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先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後藥材生”,形象地描述了內丹由煉化精氣、金液還丹、採藥封固的形成過程。張三豐內丹著作甚豐,《金丹要旨》、《金丹秘訣》、《金液還丹歌》、《無根樹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明代即已刊行。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共八卷。
武當山武術
張三豐不僅內丹造詣甚深,而且武功高強,兼擅拳劍。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理論,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做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後發制人的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內家拳。明清以後武林多稱張三豐為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創始人。經歷代宗師的繼承發展,武當武術成中華武林一重要流派,逐在民間傳播,影響深遠。
張三豐於明朝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真武大帝)於天柱峰,並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黃土城卜地結草庵,名“會仙館”。他曾經對山中耆舊說:“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後來,明太宗果然大修武當山,封武當山為五嶽之首,曰“大岳”。
明洪武二十二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山,不知去向。當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尋張三豐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里,獨有老彌松下眠”。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因張三豐聲名遠播,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終未找到張三豐。
明太宗朱棣入繼大統,非常想把民間影響很大的“真仙”張三豐“延請詣朝”,多次派人尋訪。並有致張三豐《御製書》:“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范。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鳳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

經典套路

簡化武當拳
武當太乙五行拳
武當太極劍
武當三豐太極劍
武當拂塵
武當劍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
武當密傳太極拳
武當九宮行宮十八肘
龍門先天八卦掌 武當玄武棍
武當山武術
武當太乙逍遙掌
武當太乙綿掌
武當丹劍
武當松溪劍
武當太極劍
武當原式太極拳
夜行刀
武當拂塵
武當龍行長穗劍
五行八卦手
松溪鷂子拳
武當純陽拳
粘衣十八法
一葦棍
松溪太極
松溪短棍(虎尾鞭)
松溪白虹劍
武當蛇形劍
武當純陽劍
松溪短打
武當醉劍

武當拳法

武當太乙逍遙掌

武當武功以吐納、導引為核心,突出內功術之修練,結合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理而形成的內家拳宗套路。太乙逍遙掌表現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技法上突出了分筋挫骨,抓筋拿肪點穴擒撲之術。行功走架低沉飄逸,讓人深感心曠神怡,自然流淌,不失道門仙家之風範。
太乙逍遙掌是武當派內家拳宗秘傳功夫之一,據傳,乃太乙真人所創,武當祖師張三豐所傳。集健身、養生、修性、自衛禦敵於一體,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內家拳法

青少年武術操

體育是增進人類身體健康和人民友誼的重要橋樑,作為體育項目的武術則以健身、防身、修身、競技的特點為人們所喜愛。是一項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的體育活動。
中國武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不受年齡、性別、場地和器材的限制,較其它運動項目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作為國粹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是人類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成為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但是,由於武術師資匱乏,加之一些武術書籍種類繁多,使廣大基層體育工作者,在開展武術教學活動中,深感難以入門。
本操作者,武術七段、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楊群力先生根據自己20多年在武術教練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認為武術和其它體育項目一樣,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抓武術基本動作學起。為此,以武術的主要手型,步型為主要內容,按照體操的創編原則和要求,組合而成的各種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練習形式,編寫了這套武術基本功法練習操。這套操共有八節,沒有特殊的條件要求,通過習練,為武術系統奠定一定的基礎,適宜於大、中、國小學生和民眾習武活動的開展,更適應於全民健身。
“青少年武術操”創編後,在有關中國小、武術館校試行以來,受到了學生和教師們的普遍好評,也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們的認可。
我們堅信,普及和推廣武術操的活動將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加武術鍛鍊,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妙用,為人類健康和幸福做出應有的貢獻。

簡化武當拳

武當拳發源於道教聖地武當山,在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上稱內家拳,是中國武術一大名宗。
為了弘揚武當武術,再展武當武術雄風,根據中國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領導同志關於要編寫一套便於推廣的、簡化的武當拳套路,以便在民眾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軍副市長為主任的編委會,由中國武術七段,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楊群力為主編,編輯了這套《簡化武當拳》。
整編的理論基礎是依據武當拳的“三說四論”即“養生健身起源說”、“拳法自然本體說”、“圓弧運動軌跡說”、“後發制人戰術論”、“拳法陰陽技擊論”、“守柔處雌戰略論”、“化惡揚善道德論”等傳統文化思想(見《武當拳之研究》)。技術動作則依據《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逍遙掌》、《武當綿掌》、《武當太極》、《武當自然門》、《武當智捶》、《武當純陽拳》、《趙堡太極》等門派套路,力圖使《簡化武當拳》在理論上、技術表現上符合武當武術的技術性、健身性和藝術性。

武當太乙五行拳

一、源流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豐《太極十三式》,並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技等融煉而成。
1929年,時年24歲的愛新覺羅·溥寰(漢名金子弢),居紫霄宮七月余,無意間窺道李合林道長演練太乙五行拳,並欲學之。由於道規戒律,李道長斷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誠意真,焚香拜師,並跪於玄武真帝塑像前發誓學成後永不傳人,終於感動了紫霄道長李合林,學得此拳,並練拳一生,悟得真諦。
1980年和1981年,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浙江代表隊金子弢先生兩度演練此拳術於太原和瀋陽,始公諸於眾,引起武術界廣泛注意,深得好評。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項套路,武漢市體委成立了整理小組,並邀請金子弢先生到漢講學。在此期間,由丹江口市體委特邀金老幾度上武當山,拜訪王教化道長,闊論武當拳並辦班傳授,由楊群力和趙劍英等人學得此拳。金老興奮之餘感概萬千,並賦詩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宮,回憶往事如朦朧,五十二年滄桑淚,今日已成殘朽翁,太乙五行歸貢獻,後繼有人繼前宗,重振武當健身術,勝似黃山不老松”。
二、功理
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
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類的理念,以五行結合拳式、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鍊法則。
其一,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人體的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緊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於九宮中。
其二,以五行結合人體。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臟,內外五行相互聯繫,又與技擊聯繫。“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正是人有陰陽,成於五行,以道理為指導,以養身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意在追求自然,返璞歸真。“以靜為基,以柔為形”,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規範拳術。太乙五行拳碾轉繞環,環顧八方,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游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在方丈之地行雲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循環)遍布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於內功的形成。這種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升華。此乃一曰養身健體,二曰禦敵防身,是修煉之宗旨。
三、基本技法
以靜為基,以柔為形,神足而意遠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尚意不尚力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重意不重形
意氣勁形,心息相隨,化勁不硬抗
辯位於尺寸毫釐,制動於擒撲封閉
四、基本特點
樁式沉穩,架勢緊湊
腰隨胯轉,肩胯相對
兩手環抱,腳走弧線
綿軟纏繞,走圓化柔
動如蛇之行,柔似蠶作繭。
五、養身特點
呼吸自然,周身放鬆;心靜意專,神態精神;
內外三合,節節貫通;任憑陰陽,身法中正;
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內外合一,神形兼備;
奇經八脈,暢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養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