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橋樑科學研究院

武漢橋樑科學研究院全稱為 中鐵大橋局集團武漢橋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為鐵道部橋樑科學技術研究所),簡稱橋科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橋樑科學研究院
  • 原名:鐵道部橋樑科學技術研究所
  • 簡稱:橋科院
  • 始建於:1959年
服務領域,隊伍建設,參與項目,科技創新成果,

服務領域

(1)橋樑新結構、新材料、新施工方法及計算理論的研究;橋樑信息研究;
(2)工程材料及結構的檢驗和試驗;橋樑檢測、評估與修補、加固;橋樑工程技術諮詢;橋樑景觀設計;
(3)橋樑結構振動控制措施的研究及實施;橋樑建築工程監理等。

隊伍建設

這個與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基本同時起步、最初僅有幾十個技術人員的研究機構發展到現在已有近300人和一系列先進試驗研究設備的研究院,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事業型科研機構轉型為自負盈虧的科研實體後,迅速走上快速、良性發展的軌道:市場領域和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在80年代以前的計畫經濟的條件下,大橋局作為全國惟一的一個建橋專業工程局,長江、黃河上的大型橋樑幾乎無一例外地由大橋局承擔。這一方面壯大和鍛鍊了大橋局這支建橋隊伍,同時也培育了橋樑科學研究院,使之成長為我國橋樑科研事業的王牌軍。據了解,橋樑科學研究院已有一半以上職工具有工程師以上技術職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達10人以上。有多名省部級、國家級技術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參與項目

橋科院在解決各類大型橋樑與建築工程設計施工的關鍵技術問題以及技術諮詢監理方面很有建樹,聲譽顯赫。40多年來,主持完成了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公路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江陰長江大橋、廣東汕頭海灣大橋及廣東虎門大橋、福建漳州戰備大橋、浙江舟山桃夭門大橋等特大型橋樑的科研項目計700多項。其中150餘項分別獲國家、鐵道部、有關省市和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技進步獎;有6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專利。近10餘年來,先後承擔了武漢長江公路橋、廣東虎門大橋、江陰長江大橋、重慶峨公岩長江大橋、柳州紅光橋、潤楊長江大橋、南寧永和橋、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的監理工作。其中武漢長江公路橋、南昆鐵路清水河大橋、廣東虎門大橋、武漢圖書館工程和蕪湖長江大橋先後榮獲國家建築工程“魯班獎”。重慶鵝公岩長江大橋榮獲中國市政“金杯示範工程獎”。 公司連續五次被湖北省經貿委授予“文明單位”稱號;被湖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守契約、重信譽技術貿易單位”;被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重點工程建設先進協作單位”以及“重點工程建設先進設計、監理單位”。

科技創新成果

斜拉索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橋樑建設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橋型從簡支梁到懸索橋、斜拉橋等,跨度從幾十米1300多米。這既對我國橋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解決眾多技術難題的要求,也為橋科院發揮優勢、施展本領提供了舞台。為滿足橋樑建造技術發展的需求,並使自身在橋樑科技隊伍群雄逐鹿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橋科院進行了大量創新性研究。
我國從80年代後期開始大量修建斜拉橋、懸索橋等,據不完全統計,已建成的此類橋樑已有近百座。這些橋樑的關鍵構件之一是吊索或主纜。這類構件是此類橋樑的生命線。建設之初,吊索的錨頭填料、工藝等都是引進國外成套技術,後來由於斜拉索的錨頭抗疲勞性能不適應我國多數地區高低溫變化大的特點,容易導致錨頭的提前失效。在修建武漢長江二橋時,橋科院看準這個實際需求,專門研製了一種適用於高、低溫變化幅度大的地區的錨頭灌注工藝和填料,使得斜拉索的抗疲勞性能可適應200萬次應力循環的要求。
抑振技術
斜拉橋、懸索橋這種橋型,輕柔纖細,主塔高聳,造型美觀,但其抗風、抗振性能較弱,影響了結構自身的安全和使用的舒適性。橋科院抓住這個時機,瞄準這種市場需求,投入專家研究抗風致振動、雨振等措施,先後提出並研究了TMD、TLD、ID、VSD等抑振技術,其中前三項獲得了國家專利。經過在多座大橋和塔型結構上試驗套用,可以使斜拉索的振動幅度降低10倍。不僅如此,這種抑振技術經相應改進,還成功地抑制了鐵路提速後鋼板梁橋的橫向振動超限問題。近日,該院承接了武漢長江二橋等多座斜拉橋的斜拉索減振器製造安裝工程,逐漸成為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
橋樑結構監控與監測
隨著橋樑跨度和規模越來越大,怎樣準確了解和控制橋樑應力、內力、線型等的變化過程,使之能在合理、有效的範圍內,這就提出了橋樑結構施工監控、監測的課題。橋科院科技人員看準了這個發展方向,在國內率先研究、開發這個領域,已先後為十幾座大跨橋樑提供監控服務,並在服務中不斷發展、檢驗自己的技術,使這一創新性成果日趨完善。橋科院曾經監控的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的桃夭門大橋,為主跨580m連續半漂浮體系混合梁斜拉橋,合攏誤差僅有3mm。在武漢軍山長江大橋施工監控中,他們自行研究的《自校正調節法在大跨度斜拉橋施工中的套用》被評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在不斷的發展、完善中,橋樑施工監控、監測技術為企業贏得可觀的效益,占領了穩定的市場。
模型試驗
模型試驗是橋科院最具特色的項目,試驗效果在國內首屈一指。通過製作模型,模仿結構受力狀況,可以解決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該院進行的蕪湖長江大橋全橋整體模型試驗被中國工程院院士評為世界先進水平。
橋樑壽命評估及加固
20世紀90年代初期,橋科院人在實踐中意識到,國內有大量已修建運營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老橋,由於年代久遠、荷載等級提高等原因,使得一些橋樑的剩餘使用年限和承載能力成為未知,而安全運營又要求這些指標滿足一定要求。橋科院因此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十幾年來,他們已為錢塘江大橋、濟南洛口黃河大橋等幾十座老橋進行了承載能力和剩餘壽命評估。這個創新性工作既為國家改造和合理使用這些老橋提供了科學依據,節約了建設資金,也為企業創造了效益。2002年底,該研究院成立了“武漢橋樑建築工程診治有限公司”,對橋樑建築結構提供檢測、評估、加固一條龍服務,成為國內首家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的橋樑加固公司。
最近幾年,又有一些橋樑由於種種原因產生損傷、缺陷,他們又及時進行創新研究,研究出無損探傷和故障診斷技術、橋樑結構碳纖維布加固技術、橋樑工程用高性能混凝土等,並在多座大橋上成功套用,使得一些受損橋樑在心中有數的情況下“帶病工作”,既節約資金又不影響交通。與此同時,他們還著力研究病危橋樑的修補加固技術,使該院贏得了“橋樑醫院”的美譽。
科技創新領域
橋樑工程技術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斷地被超越的過程。一個企業欲立於不敗之必須不斷創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點是很多企業的決策者都一致認同的。
跨海工程在我國近一、兩年才開始,能勝任海上施工的隊伍不多,而進行海上施工監理的隊伍就更少。橋科院下屬的武漢橋樑建築工程監理公司,憑藉監理大江大河上數十座橋樑工程的監理經驗和優良業績,率先進入海上橋樑工程監理市場,成功承接東海大橋部分監理任務,近一年的工作表現受到業主的讚揚。
橋科院傾眾多專家之力制定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集中體現了科技創新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並為之服務的思路。提出了“計算機模擬試驗技術”、“橋樑結構健康檢測技術”、“橋樑結構評估、修補加固技術”、“超大跨度橋樑建造技術研究”等上十項科研發展項目。所謂“計算機模擬試驗技術”即是用計算機來替代大部分模型實驗的工作,用最新的模擬試驗技術將大大節省模型試驗成本和時間,快速地為新型橋樑提供科學依據。這將是橋樑建設中的前沿課題。這些項目研究成功後,橋科院的發展無疑將取得足夠的後勁和動力。
橋科院在創新、發展的同時十分強調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創新是人為的,沒有人無法創新。據悉,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和創新,橋科院已形成了一整套培育人才成長的機制,這就是:導師帶徒制度、青年學術論文交流制度、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制度、學科帶頭人制度等。同時最佳化人才環境,力求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