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防洪工程

武漢市防洪工程(flood protection project of Wuhan City) 為保護武漢市抵卸一定頻率的洪澇災害而興建的工程。工程包括堤防、涵閘、水庫和分蓄洪區,城市堤防包括城區和郊區兩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市防洪工程
  • 原因:市區暴雨會造成澇災
  • 洪水特性:汛期長 水位高 流量大
  • 工程概況:包括堤防、涵閘、水庫和分蓄洪區
概述,洪水特性,防洪建設簡史,工程概況,存在問題,

概述

武漢市地處長江中游,漢水與長江交匯處,是湖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水陸交通重要樞紐和綜合性工業基地,鋼鐵、機械、輕紡、商貿、汽車、光纖通信等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底,城區人口740.2萬人,市區建成區面積 208km2,國內生產總值1085.68億元。長江、漢水把市區分隔為武漢三鎮(漢口、武昌、漢陽),漢口以北緊靠府環河。長江流經市區長為145km;漢水流經市區長為62km;府環河在市區流程長60km。市區地面除局部山丘外,一般高程在21m~27m之間,平均地面高程約為24m,低於外江最高洪水位1m~7m。武漢市主要受長江和漢水等外江洪水的威脅,市區暴雨會造成澇災。

洪水特性

武漢市的外江洪水主要呈現以下特徵:
汛期長。長江洪水一般發生在5月~8月,而漢水洪水發生在7月~10月,因此武漢汛期長達6個月左右。
流量大。長江武漢河段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374億m3,最大洪峰流量76100m3/s。
水位高,且高水位的發生頻次愈來愈密。1954年洪水位最高,1865年~1999年武漢關水位超過27m以上的達18次,平均7.5年1次。其中,1980年~1999年以來發生9次,平均約2年1次。

防洪建設簡史

公元1世紀~2世紀前,武漢地區河道縱橫,湖群密布,人口較少,多住武昌漢陽高地。公元2世紀開始設軍事城堡。公元7世紀,人口增多,修城牆的同時開始修堤防水。17世紀初,漢水尾閭從晴川閣人江改由龍王廟人江後,漢口開始修堤。
據有關記載:武昌漢陽門至平湖門間花蕊堤始建於1111年~1118 年;1190年~1194年築萬金堤;1206年~1308年修打門堤;1612年後修熊公堤;1899年~1900年修武青堤、武泰堤。武昌歷代所修堤防多次為洪水所毀,屢經修復。漢陽自1506年開始據地勢修築零星垸堤,1644年修攔江堤。漢口1635年築長堤(即袁公堤),1905年修張公堤,1929年修武漢關堤,1931年後逐漸圍成漢口圈堤。至1949年,三鎮堤防總長108km。但堤防堤身低矮,堤型參差,管理不善,隱患多,加之堤上挖壕溝,築碉堡等工事,堤防遭到嚴重破壞,防禦洪水能力很低。江水位到27m以上,堤防即險象叢生。
1949年~1954年,按照1931年長江武漢關最高洪水位28.28m的標準,對堤防進行維護和建設。1954年長江大水後,按照1954年武漢關最高洪水位29.73m加安全超高1.0m的標準進行維護和建設。武漢附近設杜家台、西涼湖、武湖、張渡湖、白潭湖和東西湖分蓄洪區6處。到1974年,根據整體防洪規劃要求,三鎮堤防系統和分蓄洪工程基本建成。1968年丹江口水庫工程初期規模建成,減輕了漢水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至此,武漢市初步形成具有堤防、分蓄洪工程和丹江口水庫的防洪體系,1974年~1982年,按武漢關水位29.73m加安全超高1.5m的標準進行堤防維護和建設。1982 年~1999年,按武漢關水位29.73m加安全超高2.0m的標準進行維護和建設,並把隔滲和除險加固納入建設範疇。

工程概況

武漢防洪工程包括堤防、涵閘、水庫和分蓄洪區。城市堤防包括城區和郊區兩部分。武漢市堤防全長800km,其中按重要程度和水系劃分,長江、漢水乾堤465km,連江支堤335km;按等級劃分,國家確保乾堤194.4km,一般乾堤、連江支堤605.6km;按堤防結構劃分,混凝土防水牆 52.42km,其中蔡甸2km,城區50.42km,其餘為土堤。武漢市城區分為漢口、武昌、漢陽3個獨立的防洪保護圈。
①漢口防洪保護圈由漢口沿河堤、漢口沿江堤、張公堤組成,全長52.73km,堤頂高程31.7m~32m,保護圈面積133.8km2,除京廣鐵路留有約20m道口外,其餘堤防均已形象達標。
②武昌防洪保護圈由長江武惠堤、武鋼工業港堤、武青堤、武昌市區堤、八鋪街堤、武金堤以及武昌地區以南的自然高地組成,堤線77.72km,堤頂高程30.7m~32.2m,保護圈面積約820km2。
③漢陽防洪保護圈由漢陽沿河堤、漢陽攔江堤、高公街堤、鸚鵡堤、江永堤、爛泥湖堤、永固堤、襄永堤、保豐堤、漢陽隔堤和自然高地組成,全長63.95km,保護圈面積約413.5km2。市區確保乾堤防洪標準按1954年武漢關最高洪水位29.73m超高2m,水面坡降按1954年當地最高洪水位控制確定。混凝土防水牆採用“上”型結構,內外設定擋土牆戧台馬道,以控制牆身穩定;土堤頂寬為8m,內外坡比為1:3,堤外防浪台(防滲鋪蓋)面寬一般為10m~25m;堤內壓浸台多為一級,面寬10m,部分堤段設定二級壓浸台,面寬15m,高出地面約1m~1.5m,兩台邊坡均為1:3。至1998年,全市長江、漢水乾堤已達標165km。武漢城區堤防上共有通道閘口303處,排水出口80處,涵閘47座,排水泵站51座。武漢全市有水庫273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6座,小型264座,集雨面積852km2,總庫容9.25億m3。武漢附近6個分蓄洪區,規劃分蓄洪水68億m3。 1998年大水後,國家在1999年安排了投資6.5億元,主要實施堤防除險加固達標、涵閘除險、水庫除險、泵站維護改造等重點水利工程148項,工程完成後,全市長江、漢水乾堤達標堤段可增加到283km。2000年長江、漢水乾堤計畫達標堤段增至374km。至2001年,465km長江、漢水乾堤全部達標。

存在問題

①至2000年汛前,長江、漢水堤防尚有91km未全部按防禦1954年洪水標準形象達標。
②已達標的工程由於堤頂堤身問題及部分建築物年久失修,歷史險工未徹底治理。
③江灘亂建亂占,人為設障影響行洪。④分蓄洪區安全建設遠未達標,運用時難以按分蓄洪標準調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