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叢談

武林叢談

《武林叢談》內容簡介:武林中義薄雲天,歷朝歷代有無數英雄好漢出自武林;武林中密布兇險,在與土匪等黑道的搏殺中,在各個門派的相互傾軋中,有多少武林豪傑付出了鮮血甚至性命;武林充滿神秘感,躥房越脊、飛檐走壁等輕功,以及點穴、暗器、絕招讓人覺得深不可測;武林是中國的名片,外國人一提到中國,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功夫。 武林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武林叢談》為你揭開一個個謎團。書中介紹了武林行當、武林習俗、江湖特徵、江湖規矩、江湖習氣;追溯了武林形成的原因,探討了武術流派發展成武術門派、武術門派和江湖幫派割捨不斷的聯繫,以及武術從民間走向殿堂的歷程;反映了民間對武術的見解和理解;記述了以良莠混雜的江湖文化為特點的武術文化現象,還原給讀者一個真實的武林。

基本介紹

  • 書名:武林叢談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 品牌:當代中國出版社
  • 作者:張大為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40265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武林叢談》終究是一本閒書,說它是一本閒書,是因為它不是學術研究著作,也不是一本講武術功理功法、技術技能技巧的書,它無非是用雜談的形式講了些舊武林的習俗、規矩、交往、禮儀,乃至傳衍、發展、求生存方面的往事。雖然有些借古喻今、古為今用的用意,但又不像學術論文那樣嚴謹,因此它只是一本供讀家閒暇消遣解悶的書。說得有價值些,是本或可為有興趣研究武術文史、武術文化的人提供些許資料的書。僅此而已

作者簡介

張大為,1943年12月生於河北唐山市,曾任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音像協會副秘書長兼北京匯宇國際著作權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退休後受聘於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進口音像製品專家審查委員會。他於1957年拜程全寶為師學習“少林拳”,1959年拜吳斌樓為師學“戳腳翻子”。1964年參加北京大學生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得優異成績,曾協助吳斌樓老師整理過大量拳譜。自20世紀80年代始,陸續在《體育報》、《中華武術》、《武術健身》、《武魂》、《武林》、《精武》等報刊上發表各類文章數十萬字,論文《試論武術流派的產生、繁衍與發展》獲首屆全國武術論文研討會榮譽獎。出版《武術諺語釋義》(獨著)、《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合著)等書,編導拍攝武術音像製品一百多集。當選北京武術協會第五屆委員;北京武術協會第六屆委員、理事、副秘書長;首屆中國民間武術家聯合會副主席。

圖書目錄


自序
引子:武林·江湖
引子:武林·江湖
一、武林行當
四大明桿和齒白春溫
保鏢和護院
教場
賣藝
俠客
說說黑道
江湖幫會與武人
二、武林規矩
春點和點春
行話和術語
動武禁忌
家法與幫規
武德約束
三、武林交禮
拜師
結拜
社交
演藝
禮儀並非萬能
行香走會以武會友
四、武林習氣
陋習一二三
“踢場子”
吹牛
熱衷空名“掌門人”
五、武術在民間
閒話武術流派
流派與門派
科考武藝
軍事武藝
民間武術
套路武術
花拳繡腿
武術本是民間物
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
幾次武林盛會
六、武林說武
說拳
說槍
說刀
說棍
說劍
說雜兵器
說功夫
說習武
七、乃武乃文
武人與綽號
武諺與拳詩
武人少文
文人與武術
文章絕非等閒事
武俠文藝
武術的文化特徵
後記

後記

這本書付梓出版了,此時唯一想說的是感謝那些鞭策我的人。
本人在寫作方面一向比較被動。一是工作較忙,閒暇不多。二是總覺得文章是寫給人看的,如果沒人看,寫它作甚。
是新聞出版界武術文史界諸多朋友的督促鞭策,才給了我寫文章的信心和動力,以至於從20世紀80年代初動筆,至今也斷斷續續寫了三十多年了。
我感謝當年《中華武術》主編昌滄老師、周荔棠老師,《新體育》副主編何煦昭老師,《體育報》主任李小菲老師,李伯飛老師、郭博文老師、於魯人老師,《人民日報》(海外版)黃健中老師,《武魂》雜誌主編王慶宜老師、常學剛老師、馮黎老師,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張建林老師、趙新華老師、秦彥博老師,紅旗出版社的冷銓清老師等等對我的提攜、幫助、鼓勵、鞭策。
感謝是由衷的,誠摯的,發自內心的。
雖然幾十年間寫了百十萬字的文章,發表在《中華武術》、《武魂》、《武林》、《精武》、《體育報》、《山東體育報》、《拳擊與格鬥》、《搏擊》等報刊上,但始終沒有動過出書的念頭。
是紅旗出版社冷銓清老師動議,將我的《武術諺語釋義》出版,其時正趕上亞運會在我國召開。這算是我第一本關於武術的書。人民體育出版社又建議將關於“戳腳翻子拳”技術的文章匯總、補充、系統化後出版。於是2。03年與洪志田、鐘海明合作的《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問世。
又過了近十年,陸續發表的文章也有百十篇了。近日想想,不知有無出版的可能。於是冒昧給當代中國出版社寫了封信,投石問路。
之所以選擇當代中國出版社,是因為拜讀了他們出版的《逝去的武林》、《江湖叢談》等幾部很有影響的書,覺得和自己的文章內容大可歸為一類,或可會有出版的可能。
承蒙陳立旭先生和周五一社長關懷,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對文稿給以肯定,並決定編成書出版。對此,我感激不盡。
最後,我的表達還要落到讀者身上。多年來,承蒙讀者厚愛,能夠耐著性子讀我的文章,並來信予以鼓勵,才使我能堅持寫作,在此我向各位鞠躬致謝。希望這本書還能為您帶來些幫助;或提供些資料,或提供些線索,最不濟,能讓讀者解解悶,我願足矣。書中出現的錯誤、紕漏,均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之至。

序言

我自從20世紀50年代正式拜師學習武術,至今近一個甲子了。混跡武林多年,武藝功夫沒什麼成就,始終屬於業餘票友水平。唯對武術文史、拳理功法、武林掌故、名人軼事熱衷了解、收集和研究。80年代後,陸陸續續寫些關於武術技術、文史掌故文面的文章,算是對我熱愛的武術盡過一點綿薄之力,也只是自以為是的說詞。
近年來,諸般武術專著如雨後春筍,是有史以來武術研究的高潮。本人拜讀了不少名師、學者、教授們的大作,獲益匪淺。尤其在諸如武術文化、武學文化、武道文化的研討方面得到很多啟發。本人非武術專門家,也非文化學者,沒有足夠的學識對此作一番系統深入的探訂和研究,可又想對此發表一些看法,只能憑藉幾十年接觸武林生活的體驗,憑藉所了解的武林中的一些人和事,從武林行當(保鏢、護院、教場、賣藝等),武林習俗(各種禮儀、禮節、禮數),江湖特徵(神秘性、流動性、欺騙性),江湖規矩(宗法制度、家法幫規、黑話隱語),敗俗惡習(吹牛、拔份、踢場子),文化形態(武諺、拳詩、綽號)等方面試圖說明,武術文化不是高雅文化,小眾文化,而是通俗文化,大眾文化;不是貴族文化,官場文化,而是底層文化,民間文化;不是主流文化,外來文化,而是支流文化,本土文化;更不是千百年傳統社會推崇的正統文化,而是在社會底層根深蒂固的江湖文化。武術,這種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大眾在生活生產中以形象、技藝、技術等手段創造出來的,蘊含著中華民族大眾對真善美的頌揚,對假惡醜的貶斥。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優秀的民間文化。
然而,作為傳統文化民間文化的武術文化體系是良莠並存的。武術工作者,武術愛好者對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是繼承發揚武術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本書共有40餘篇文章,其中部分文章刊登於《武魂》雜誌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各期。這些文章都是獨立成篇,結集成冊後在出版社的建議下做了許多補充和結構上的調整。一些文章移至《武林掌故》一書中。如果讀者覺得這本書還有些系統性、邏輯性、可讀性,那是出版社領導和編輯的功勞。
這本書終究是一本閒書,說它是一本閒書,是因為它不是學術研究著作,也不是一本講武術功理功法、技術技能技巧的書,它無非是用雜談的形式講了些舊武林的習俗、規矩、交往、禮儀,乃至傳衍、發展、求生存方面的往事。雖然有些借古喻今、古為今用的用意,但又不像學術論文那樣嚴謹,因此它只是一本供讀家閒暇消遣解悶的書。說得有價值些,是本或可為有興趣研究武術文史、武術文化的人提供些許資料的書。僅此而已。
書中的觀點、提法,以及引用的資料難免出現謬誤、缺失、遺漏,懇請批評指正。書中涉及的內容無非是看來的,聽來的,采來的,訪來的,讀來的,學來的,加上親身經歷的。以我近老年痴呆的年齡,已難講清明確的出處了。好在這是一本閒書,不是學術著作,期待能得到讀者的寬容,感激不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