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紅茶

武夷紅茶

武夷紅茶,福建省武夷山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武夷山紅茶是全發酵紅茶,主要出產於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一帶,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作為曾經英國皇室喜愛的紅茶,武夷紅茶在國際上受到廣泛的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夷紅茶
  • 產地名稱福建省武夷山市
  • 品質特點:滋味醇厚,甘滑爽口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第94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1年06月27日   
產品特點,特點,分類,歷史淵源,產地環境,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特點

武夷紅茶屬全發酵茶,具有獨特韻味、花果香味或桂圓乾香味。
由於桐木關終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潤。特別春茶季節,常遇綿綿雨天,日照極少,故此地採摘的茶鮮葉大部分要加溫萎凋。當地松樹眾多,用於燒火的燃料都是松柴,因此鮮葉在萎凋時,吸足了松脂味。在烘乾過程中,仍將發酵茶葉攤在竹篩中,放在吊架上乾晾或烘烤,下面還用松柴燃燒烘烤,茶葉更進一步吸收松脂味。制好的正山小種茶葉,具有條索肥壯,緊結圓直,色澤烏光油潤的外形特徵。茶湯棕紅色,茶湯則具有濃醇的桂圓湯味。
武夷紅茶·正山小種武夷紅茶·正山小種

分類

紅茶分為:
一、小種紅茶
1、正山小種
2、外山小種
二、工夫紅茶
1、祈門工夫
2、滇紅工夫
3、寧紅工夫
4、川紅工夫
武夷紅茶武夷紅茶

歷史淵源

世界紅茶源於中國,中國紅茶根在福建,紅茶始祖在武夷桐木。
武夷紅茶作為最古老的一種紅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王國安在其所著《茶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說道:“我國最早的紅茶生產是從福建武夷山桐木關的小種紅茶開始的。”
紅茶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一種茶類,最早創製於福建省崇安(今武夷山市)。清光緒元年(1875年),安徽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原籍經商,把紅茶的加工工藝帶到了安徽至德(今東至縣),在堯渡街設立茶莊,依照”閩紅”試製紅茶並取得了成功,光緒二年(1876年)在祁門擴大生產,隨後江西、湖南、台灣等地也都大力發展紅茶的生產。到19世紀80年代,中國紅茶成為出口的拳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治地位。後來紅茶傳到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
武夷紅茶百年老廠武夷紅茶百年老廠

產地環境

武夷山桐木關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紅茶的地方,桐木村位於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與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地的核心區,被譽為“世界生物之窗”。茶山、竹山、木林及各類動物、昆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優越的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為武夷紅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培育了品質卓越的武夷紅茶。
桐木關出產的“正山”紅茶,即中國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以桐木村為核心,方圓565里內的地區。這裡地勢高峻,年均氣溫攝氏18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終日雲霧繚繞,且土質肥沃。加上幾百年來民眾培育適宜當地生長的小葉種茶樹有性群體,正山小種紅茶便有了得天獨厚的鮮葉原料,也使芽葉具有了特殊的持嫩性。
武夷紅茶生長環境武夷紅茶生長環境

生產情況

武夷山有茶園10萬畝,茶農2.2萬戶,從事茶葉生產人員近5萬人,年產茶葉4900噸,總產值1.5億元,其中出口1850多噸,出口值3580多萬元,茶業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13.9%。當地有700多家茶企業,包括2家省、地級茶葉龍頭企業,61家岩茶生產企業申請使用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產品榮譽

2011年06月27日,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武夷紅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武夷紅茶產地範圍為福建省武夷山市及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武夷菜茶及其培育出的系列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質地為由火山礫石、紅砂岩和頁岩風化後形成的紅壤或黃紅壤,海拔≥400米,土壤有機質≥1.5%,土壤pH值4至6, 土層厚度≥40厘米。
武夷紅茶·金駿眉武夷紅茶·金駿眉
(三)栽培技術。
1.育苗:採用無性繁殖,於每年9月至11月扦插育苗。
2.種植:春季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栽植密度≤ 38000株/公頃。
3.肥培管理:每年每公頃施有機肥≥1.5噸,化肥≤500千克。
4.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
1.奇紅類:4月上旬,采一芽或一芽一葉,一芽二葉。
2.小種類、煙小種類:4月中旬到5月上旬,采一芽二、三葉或小開面三、四葉。
(五)加工工藝流程。
1.小種:
初制工藝:萎凋→揉捻→發酵→過紅鍋→復揉→熏焙→復火→毛茶→精製
2.煙小種:小葉種紅茶的初制產品→篩分→風選→揀剔→松柴二次熏焙→勻堆→裝箱→成品
3.奇紅:採摘→自然萎凋→加溫萎凋→揉捻→發酵→烘焙→歸堆→過篩→復火→裝箱
4.加工技術要求:
(1)萎凋:採用日光萎凋或加溫萎凋。當地表溫度在30至40度時採用日光萎凋。加溫萎凋在“青樓”中進行,溫度控制在30至40度。萎凋時茶青厚度控制在10至20厘米。萎凋至茶青由鮮綠色變為暗綠色時停止萎凋。
(2)揉捻:揉捻至茶條緊卷,茶汁溢出時,停止揉捻。
(3)發酵:茶堆上蓋布,茶堆溫度控制在30至40度,經過4至6小時後 ,茶胚呈紅褐色,並帶有清香味即可。
武夷紅茶武夷紅茶
(4)過紅鍋:待炒茶鐵鍋紅熱,溫度達到220至260度時投入發酵葉。炒至茶胚無青味即可。
(5)熏焙:復揉後的茶胚抖散攤在竹蓆上,茶胚溫度控制在40度以下,厚度控制在5cm以下,放進“青樓”底層,待茶葉帶有獨特的桂圓湯香味即可。
(6)復火:烘乾的茶葉經過篩分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後,再置於焙籠上,用松柴烘焙。
(7)松柴二次熏焙:茶胚溫度控制在40度以下,厚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下。放進“青樓”底層。到茶葉有獨特的煙燻味及桂圓湯香味即可。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小種紅茶:色澤烏潤,條索較緊實,尚肥壯。聞乾茶具有桂圓湯香味。沏開後茶湯橙紅明亮,清澈,滋味醇厚,甘滑爽口,具有特有的高山韻和桂圓湯味。
(2)煙小種:色澤烏潤,條索較緊,聞乾茶具有松煙香,沏開後茶湯呈紅色,滋味較醇和,具有松煙味。
(3)奇紅:色澤金、黃、褐、黑相間,條索禁秀,略顯捲曲,聞乾茶具有濃郁的果香、花香、蜜香。沏開後湯色金黃,清澈透亮,滋味醇厚,甘滑爽口。
2.理化指標:水份≤7.0%,水浸出物≥33%。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明朝末年,時局動盪。有一支軍隊進入桐木關的廟灣,占駐了茶廠,士兵甚至就睡在茶青上。當地的茶農們由於害怕,早早地躲到了山里,因此待制的茶葉沒有及時烘乾,等這支軍隊走了之後才發現,茶青變軟且發紅髮黑。
為挽回損失,茶農們決定把這些茶青搓揉成條,並採取當地盛產的馬尾松木加溫烘乾,這樣一來原來紅綠相伴的茶葉變的烏黑髮亮,形成特有的一股濃醇的松香味,有桂圓乾味,口感極好。茶農把它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去賣,沒想得到消費者喜愛,價格高出原來茶葉好幾倍。由此產生了“桐木關小種”和“星村小種”紅茶之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