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是元朝方從義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作畫的是中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福建省崇安縣西南境內武夷山九曲風光之景。畫面右側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夷放棹圖
  • 作者方從義
  • 創作年代:元朝
  • 規格:縱74.4厘米,橫27.8厘米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技巧,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右側一峰高聳,奇峰突起,溪潤幽深,登山俯視,眾山皆小。峰下一葉小舟在山澗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圖中山石林木,均以草書筆法勾勒,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則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峻險高聳之感。
武夷放棹圖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左側自識:“敬堇簽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布,幸達之。至正己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鈐“方壺清隱”印。“至正己亥”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本幅鈐“卞令之鑑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鑑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鑑藏印15方。
題跋及款印
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

武夷放棹圖

創作背景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亘百餘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中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從此圖左上所題字可知,該畫作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董而作,此圖應為方從義晚年(1359年)的作品。

藝術鑑賞

主題

此畫可見巨然的筆意,但在方從義的筆下,已成為文人的筆墨遊戲,用於個人消遣,在漫不經心的點點寫寫之中,反映出了名士風度、滿灑高傲的精神狀態。

技巧

畫面可見草書般縱逸的用筆,毫無拘謹,極為放縱,如同他飄逸的草書,“寫”出了畫家無所拘束的自由心態。山石用巨然的披麻皴,但比之要草率得多,或勾或點,或濃或淡。近景的樹石與遠景的高山,用同樣濃重的墨色,而中景的小樹石坡卻用淡墨輕描,打破了空間的透視規律;中景與高山相接處是三四筆闊筆淡墨,有種虛幻不可言的效果,極具寫意性。大片墨色濃淡互滲,對比鮮明。
該畫筆法鬆動粗放;中景澗水平闊,意味深幽;遠山或用草書筆意勾染奇峰,粗頭亂服,靈動飄逸,造境奇險。

名家點評

清代書畫鑑藏家安岐:“此圖運筆,以草法作畫,墨色濃潤,足稱高逸,(此圖)為方壺第一妙跡。”

歷史傳承

根據款印可知,《武夷放棹圖》先被清廷內府收藏,又被清代書畫鑑藏家安岐收藏,又流轉到古畫收藏家陳仁濤手中。後來古書畫鑑定專家張珩從北京買來《武夷放棹圖》,又被張大千收藏。1951年從香港旅居南美前夕,張大千將《武夷放棹圖》賣到香港,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從北京趕到香港,買回《武夷放棹圖》,現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1951年,徐伯郊從張大千手中低價購得《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武夷放棹圖》等國寶,隨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特展。

作者簡介

方從義(約1302—1393),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貴溪(江西)人,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擅畫雲山,筆法簡潔奔放,善潑墨寫意,自成一格。亦工詩文,書法擅長古隸和章草。畫山畫水極為瀟灑自如,師法自然,他的山水畫充滿道家的思想意趣。傳世作品有《白雲深處圖》《山陰雲雪圖》《高高亭圖》《神岳瓊林圖》《太白瀧湫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