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新渡戶稻造創作社會學著作)

武士道(新渡戶稻造創作社會學著作)

《武士道》是日本新渡戶稻造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9年。

《武士道》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歷史和文學典故進行比較,便於外國讀者閱讀和理解。作者全面詮釋了武士道精神,真實地反映了武士道的本質和內涵。但在書中,作者雖然竭力美化武士道精神,但是從作者的描述中依然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虛偽、偏執、殘忍的一面。該書實際上是一篇為日本民族之魂——武士道、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辯護詞。

該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國讀者的極大興趣,其日文版1900—1905年6年間就再版了10次,還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日本研究書目中,《武士道》占有顯著位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武士道
  • 外文名稱:Bushido:The Soul of Japan
  • 作者:【日】新渡戶稻造
  • 類別:社會學
  • 首版時間:1899年
  • 字數:8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爭議,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武士道》全書共分17章,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武士道的界定及源泉。前兩章,介紹武士道的界定範圍,即倫理道德體系,以及武士道的起源—封建社會;第二,作為文化的武士道的文化特質與文化叢。三到十四章,介紹構成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義、勇、仁、禮、誠、榮耀、忠、教育訓練、自省、自殺與復仇、武士之魂、婦女觀;第三,武士道的去向。最後三章,介紹武士道的影響及未來。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作為道德體系的武士道
第十章 武士的教育和訓練
第二章 武士道的淵源
第十一章 克已
第三章 義
第十二章 自殺及復仇的制度
第四章 勇——敢作敢當、堅忍不拔的精神
第十三章 刀——武士之魂
第五章 仁——惻隱之心
第十四章 婦女的教育及其地位
第六章 禮
第十五章 武士道的薰陶
第七章 誠
第十六章 武士道還活著嗎?
第八章 名譽
第十七章 武士道的將來
第九章 忠義

創作背景

新渡戶稻造在幼年時曾受到過武士道傳統教育,並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出於向外國人介紹武士道精神的目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病期間,用英文撰寫了《武士道》一書。

作品思想

1、武士道的界定及源泉。
新渡戶稻造把武士道比喻成櫻花,就像櫻花被風吹落以後仍然留有沁人的芬芳一樣,武士道精神在脫離了其封建社會這一培育並使之繁榮的故土以後,仍然以一種精神的方式存在於日本國民的精神世界。在與德·拉維萊以及妻子的談話中,新渡戶意識到了封建制度和武士道的重要性,武士道對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新渡戶稻造把日本武士道與歐美騎士精神相比較,意識到這些與成文的相關法律規範小同,只能劃歸到倫理道德範疇。佛教、神道教、孔孟均對武士道有所影響。武士道把知識看成是獲得智慧的方式,少而簡的吸收異文化,成就了武士道文化。
2、作為文化的武士道的文化特質與文化叢。
文化,最小構成單位就是文化特質。日本民族,義、勇、仁、禮、誠、榮耀、忠、教育訓練、自省、自殺復仇、武士魂、婦女觀是構成日本文化的最小文化特質。在整體文化與文化特質中有一中間層次,即文化叢。武士道,是構成日本整體文化所必小可少的文化叢。倘若把武士道看成是一種文化,那么,義、勇、仁、禮、誠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特質,整介成為榮譽觀、忠君愛國意識、克己自省意識以及婦女觀等文化叢,其過程是藉助教育訓練、自殺與復仇、劍等方式實現的。義,即正自。後來,正自慢慢在日本國民接受它的過程中發展成了義理,成了一種責任,它監督著日本國民不逃避責任,同時也是日本國民履行職責的動力。見義之勇—訓練—冷靜—娛樂,這樣一個鏈條,構築了武士道的“勇”。仁是一種美德與土道。這種嵌入了日本國民靈魂深處的“仁”,沒能控制住日本擴張之心,“仁”已經變了質。“誠”必然有“禮”,“禮”小會獨立存在,它構成“誠”的基礎,在天皇而前又構成“忠”的基礎,以上種種,成就了武士道見之於“榮譽”的觀點,他們克己、自省,用武士之魂—劍、自殺與切腹診釋這一切。武士道精神還有關於婦道及婦女地位層面的內容,即婦女觀。日本婦女拿起劍來保衛自己也保衛家庭,為貞潔、為丈夫、為孩子,象徵武士之魂的劍既為自己準備,也為敵人準備。
3、武士道的去向。
武士來自民眾,卻非普通民眾,他們遠離民眾,卻又深深根植於民眾之心,根植於日本國各階層人士之心,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武士這一階層消失之時,武士道漸漸離開民眾而去,從各階層人們心中漸漸模糊,留下的只有一抹身影,像散落的櫻花那樣,只有一攤沁人心扉的芳香,卻抓不住它的實物。留給人們的,漸漸成了一種潛移默化影響。武士道不會消失,其光輝長存。

作品影響

該書一面世,馬上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不僅親自讀了此書,還以此書贈給許多友人。1889年出版時,新渡戶稻造買了幾十冊,送給自己的朋友和親人。該書還被譯成馬拉地語、德語、波希米亞語、波蘭語、法語等多種文字,成為世界研究日本的重要文獻。
新渡戶稻造或許沒有意識到該書的影響,1900年此書在美國出版時,他妻子就讓他將日本的著作權買下,他回答說,“沒有必要,在日本誰也不會想讀這本書。”可是第二年回到日本,就發現他寫的《武士道》已經譯成日語再版九次,
並且還作為學校教科書的內容了。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渡戶稻造作為和平的使者,在日本被他的崇拜者所紀念,他的塑像在20世紀60年代設立在家鄉岩手縣城堡中,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5000元面值紙幣上。他自己在年輕時立志成為“太平洋的橋樑”,架設起日本與歐美之間的理解與友誼。但是對於中國來說,他的作用是負面的。他的《武士道》激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熱潮。“1905年,新渡戶稻造出版《武士道》的增訂版,當年4月,被明治天皇召見,獻上《武士道》一書。至此,《武士道》一書的社會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超越了當初向西方人解釋日本道德的寫作意圖,成為軍國主義宣傳的一部分。”

作品爭議

新渡戶稻造在書中描寫了武士道的“側隱”之心,與“敗者共感”、“對劣者同情”,寫出武士內心的另一面。一方面該書出版受到熱捧,另一方面,在日本國內,一些歷史學者認為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是缺乏依據的,認為他所寫的武士道,脫離了武士本身的生存環境,將“義”作為武士道的根本,是脫離武士實際的。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譯者出版社
2009-8-1
立剛
武漢出版社
2010
周燕宏
北京理工大學
2015.12
朱可人
浙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

新渡戶稻造(1862—1933),生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市,國際政治活動家,農學家,教育家。札幌農學校畢業。曾任國際聯盟副事務長,東京女子大學的創立者,曾任東京大學預備校“一高”的校長、東京女大首任校長、東京女子經濟專科學校校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