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架鼓

武城架鼓是一種家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城架鼓
  • 別名:家鼓
  • 年代:明代
  • 屬性:防禦匪患
武城架鼓,亦稱家鼓,即民間家家都有而得名。據傳,明代由於當地連年兵荒馬亂,百姓為防禦匪患,人們便以鼓示警傳遞訊息。明清時期架鼓在武城開始用於配合“抬花槓”,祭祀保障百姓風調雨順的“大姑”出巡活動(也稱大姑出駕),所以,武城架鼓又稱“駕鼓”。至清代鹹豐年間武城架鼓又溶入軍鼓樂、宮廷鼓樂的演奏套路,使這一以打擊樂為演奏方式的民間藝術,達到了鼎盛時期。在二十世紀中期就傳唱著一首這樣的歌謠:河西高蹺,河東槓(民間舞蹈抬花槓),最數架鼓敲得棒,棗木鼓錘舉三舉,運河浪花唱九唱。
武城架鼓遍及縣城周圍及縣內其他部分村莊,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架鼓不歸屬於戲曲之類以鼓充當伴奏,而常以鼓手之身為支架,把鼓綁在腰間“架”在腹前敲打演奏。據老人們講,酷愛架鼓的鄉民,大都從小就注重這方面的訓練,沒鼓沒錘,常常折根樹枝當鼓錘,脫下布鞋敲鞋底,學習演打架鼓的鼓點和節奏,等到熟記於心、熟練於手,才有資格成為一名真正的鼓手。架鼓的演打是有一定套路的,在武城尤以劉王莊村和東屯村的架鼓最為著名,成為傳承、發展成為武城架鼓的兩大支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