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龍鄉

正龍鄉

正龍鄉,位於興賓區東部,處於東經109°16′4″—109°25′52″,北緯23°41′32″—23°50′1″。全鄉土地總面積87.1平方公里。東、南面與高安、蒙村兩鄉以紅水河為界,西為城廂鄉,北鄰大灣鄉,轄區內有自治區紅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紅河農場)兩個隊及興賓區老虎林場。2006年全鄉人口2.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7萬人。盛產糧食、甘蔗、玉米、花生。主要是漢族和壯族,本地人大多說客家話(嘛蓋話)和壯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正龍鄉
  • 外文名稱:zhenglo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
  • 政府駐地:正龍
  • 電話區號:0772
  • 郵政區碼:546137
  • 地理位置:興賓區東部
  • 面積:87平方公里
  • 人口:2.7萬人
  • 方言:通行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柳州白蓮機場
  • 火車站:來賓站,來賓北站
  • 車牌代碼:桂G
  • 主要民族:漢族、壯族
建置沿革,自然環境,農業,工礦企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財政金融,郵政、電信、移動通信,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重要事件,人物,韋守儀,韋承湖,熊國喜,

建置沿革

清道光末年(1850),正龍為南五里長慶團。民國24年(1925),成立正龍鄉公所,駐地正龍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來賓縣建立江灣區人民政府,正龍鄉隸屬江灣區人民政府管轄。1951年4月,江灣區人民政府改稱來賓縣二區人民政府,正龍隸屬二區人民政府管轄。1955年12月,二區人民政府改稱大灣區公所,正龍鄉隸屬大灣區公所管轄。1958年1月,撤區改鄉,正龍鄉從大灣區公所分出,稱龍北鄉。同年5月,龍北鄉改為大安鄉,駐地由正龍遷至大安,轄4個小鄉。同年8月,小鄉改稱大隊。1959年2月,大安鄉改稱大安人民公社。1962年9月,撤消人民公社,恢復區建制,大安、大灣2個公社合為大灣區。1969年1月,政區調整,區改公社,公社改稱大隊,正龍鄉境內的正龍、大安、朝陽、力村4個生產大隊屬大灣公社管理。1974年,從力村大隊中分設新村大隊。1979年7月,在全縣8個較大的公社增劃管理區,大灣公社增劃正龍管理區,系公社的派出機構。1980年,大安大隊改稱大龍大隊,從大龍大隊分設東陽大隊。1982年大龍大隊因與平陽公社大龍大隊重名,復稱大安大隊。1984年9月機構改革,公社改稱鄉、鎮,正龍從大灣分出,建立正龍鄉,至今不變,鄉政府駐地正龍街,轄正龍、大安、東陽、新村、力村、屯口六個村民委員會45個自然村。

自然環境

正龍鄉中、南、東部為低丘、平地,西北部為半山區。紅水河流經東南邊境。屬剝蝕堆積丘陵平原谷地地形。境內最高峰龍女山峰,海拔263米。主要河流有紅水河。自西向東到新村轉北流向大灣鄉,紅水河在境內流程20多公里,平均流量為2112.16立方米/秒。1月平均氣溫10.9℃,7月份平均氣溫28.6℃,年平均氣溫20.8℃。年平均降雨量1440毫米,無霜期330天左右,年日照1664.8小時。土壤主要有瀦育性水稻土和紅壤土。礦產資源主要是石灰石、錳、鐵、煤、磷等。石灰石具有儲量大、質量好之特點,是該鄉的主要礦產。錳礦幾經開採,已接近枯竭。煤和鐵尚未開採。

農業

正龍鄉主產稻穀、甘蔗、玉米、花生、黃豆。1995年全鄉有耕地76666畝,其中水田25752畝,旱地50914畝,農業總產值達4010萬元,糧食總產量753萬公斤,人均有糧291公斤,種蔗6200畝,進廠料蔗達1.9萬噸,是1987年的25倍。2005年、2006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分別為1.28億元、1.39億元,糧食總產量分別為9538噸、9742噸。2005年全鄉有蔗面積4.5萬畝,2005/2006年榨季甘蔗總產達20萬噸。2006年全鄉種蔗4.56萬畝,2006/2007年榨季進廠料蔗達21.3萬噸。林業主要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94年實現造林滅荒達標,該鄉境內除維都分場、興賓區老虎崬林場外,尚有鄉政府、正龍村委、力村村委3個集體辦林場,全鄉有林面積達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7%。2001年以來,該鄉大力發展低林改造工程,當年種下速豐林5300畝。2006年全鄉有林面積達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2.16%,森林畜積量為8.2萬立方米。2005年新種林果750畝,水果產量達7860噸,2006年種植優質水果431畝,低改果園728畝,新建高標準果園2400畝(含二溝果場),全年水果總產量達7960噸。退耕還林1946畝,其中種植速生桉1816畝。畜牧業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05年、2006年全鄉生豬出欄分別為53300頭、55000頭,牛出欄分別為4600頭、4700頭,羊出欄分別為1900隻、2000隻,家禽出欄分別為15.5萬羽、16.18萬羽,2005年、2006年水產品產量分別為435噸、450噸。

工礦企業

以開採錳礦為主。七十年代中期,原來賓縣在該鄉境內開採錳礦,因錳礦度數低,成本高,效益差,故開採規模不大。近幾年來,當地村民開採過多,故猛礦接近枯竭。1995年有企業3個,從業人員29人,企業總產值63萬元。2006年有企業5個,從業人員54人,企業總產值146萬元。

交通運輸

正龍鄉水陸交通方便。公路:有來賓到正龍、至紅河、至大灣和武宣、象州、柳州的縣級公路貫穿鄉鎮。來賓到紅河的柏油路於1999年10月開通。日客車流量40個班次左右,平均日客流量500—800人次。1998年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後,6個村民委員會均可行駛機動車輛,加上蔗區公路,境內交通已成網路。水路:主要是通過紅水河上至來賓、遷江鎮,下達梧州、廣州,可通120噸機駁船。1965年12月,建成紅河農場渡口,可過渡往來車輛。

商業貿易

正龍圩亭始建於1984年,時有圩亭1棟,面積782平方米。1999年有圩亭3棟,面積1100平方米。露天圩場200平方米,肉台12張。商品以豬仔、糧油、日用品為主。趕圩者有本鄉民眾及鄰近鄉村的民眾,圩日趕圩人數2000人—6000人,貿易成交額3萬元—7萬元。2005年有個體商販70多戶,從業人員120人,交易成交額為3.5萬元。2006年有個體商販80多戶,從業人員168人,交易成交額為4.5萬元。

財政金融

20世紀50—70年代,鄉財政收入主要是農業稅。90年代,蔗糖生產發展,甘蔗特產稅成為鄉財政收入的大宗。1990年收入31.6萬元;1998年財政收入313萬元。1984年始設正龍信用社1個,1999年年末全鄉儲蓄存款餘額200萬元,2005年全鄉儲蓄存款餘額1780萬元,2006年年末全鄉儲蓄存款餘額 2397萬元。

郵政、電信、移動通信

1984年9月前,鄉郵投遞由紅河農場的龍南郵電所發班投遞,郵路里程39公里。1986年人工電話終斷。1997年底,縣郵電局在正龍建了郵電通信綜合樓,架設光纜線路,開通了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240門。1998年8月,正龍鄉設有郵政、電信兩家代辦所,分別有2名和1名職工。這幾年全鄉電話和移動通信村村通。安裝有行動電話發射塔2座,信號覆蓋全鄉。2006年,全鄉共有程控電話800部,使用手機達1700部。

教育

光緒三十二年(1906),民眾捐資在正龍街關帝廟建一所國小堂“榕深學堂”,清末舉人翟富文為該學堂撰寫了一副對聯“榕潭遠迎榕潭月,桴樹群瞻桴樹人”。民國25年(1936),鄉境內共有18所國民基礎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村設有村辦國小。1987年,全鄉有學生2984人,教師111人。2000年,全鄉有中學1所,完小5所, 38個教學點,在校學生6821人,公民辦教師114人;學前班2個,學生477人,教師21人;幼稚園1所,入園幼兒130人。全鄉適齡兒童4171人,入學率98.3%。1995—1999年,投入350萬元,建起9棟教學大樓。2006年全鄉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049人,教師51人;國小4所,在校學生 2409人,教師151人;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201人。2006年投資48萬多元新建屯口、崬村教學點的教學樓。

科技

2006年全鄉共舉辦農村成人實用技術培訓30多期,參訓人數累計達18760人(次),分發資料19800多份。年內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為93.1%,比1995年增加22.7個百分點,比2005年增加3.2個百分點,科技對農村增長的貢獻率達45.3%,比1995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2000年增加5個百分點。

文化、體育

設有文化廣播電視站,職工3人。有播音設備和電視差轉台。閉路電視網路覆蓋到正龍街及附近村屯。有圖書館藏書5000多冊,以文化科技書為最。正龍街有個體影碟出租點3個,網咖1個。體育:民國時期,正龍的籃球隊聞名於柳、來、象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年春節及重大的節日,民眾均自發舉行籃球、桌球、拔河、象棋及舞獅等比賽,熱鬧非凡。1984年設鄉後,鄉政府每年均在春節、“五、一”等節日組織籃球、桌球、拔河等項目比賽。2006年,全鄉有足球場一個,籃球場41個。

衛生

解放前,正龍鄉只有幾個民間草藥醫師,民眾缺醫少藥。1953年,縣衛生部門在大安開辦衛生學校,招收本地學員,僅辦兩個多月,學校便解散。70年代初期,各大隊建立衛生所,每一個自然村都有一名衛生員,後因統籌困難,衛生機構逐步解體。現有衛生院1所,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急診科、藥劑科、檢驗科等7個專業科(診)室,在崗職工16人,其中醫技人員占90%。病床20張,年門診量1135人次,年住院768人次。醫院能熟練診療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全鄉6個村委會均建有合作醫療衛生所,正龍街有個體診所3所,2006年全鄉有70%以上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重要事件

清同治四年(1856)七月至九月,鄉境大旱,紅水河水清見底,諸溪皆涸。
同治十年(1871),為越南國王貢象過境大修驛道,於正龍圩附近紅水河造浮橋(後過境貢象游渡),未過橋。
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龍圩在關帝廟設立榕深兩等國小堂,招生一班50人。
清宣統二年(1910年)5月,縣屬南五里長清團諸村患鼠疫,正龍死者過半百。
民國25年(1936)冬,疏浚江工程處成立,疏炸自遷江、正龍至大灣段的險灘20餘處。
民國33年(1944)3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派地下黨員陳真(女)至正龍中心國小教書,開展黨的游擊工作。
1950年6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三營於大灣、正龍包圍“華中軍政長官第一旅獨立團”,激戰一晝夜,斃匪一批,俘匪團副韋章鼎及97名土匪。
1956年,區農墾隊紅河農場(原廣西國營甘蔗農場)到鄉境內辦第4、第5分場(隊)。
1956年4月6日至14日,正龍鄉治保委員會主任蔣橋德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一次全國人民警察、治安保衛功臣模範代表大會”,並榮獲“全國功臣模範治保委員”光榮稱號。
1965年4月,興建紅河渡口,10月竣工。時為木船人力渡,用人拉鋼絲繩度運往來車輛。
1966年春,正龍大隊回龍村被中共來賓縣委員會、來賓縣人民委員會命名為硬骨頭生產隊,隊長江振才光榮出席自治區黨委召開的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1966年10月29日,公安局在大灣區正龍公社破獲一起“廣西反共救國軍區管理委員會”的反革命組織案,依法逮捕案犯江新橋,繳獲反動印章1枚和委任狀、批准書的印製工具、五寸刀等物證一批。
1969年1月,古力村一男青年結婚,送嫁娘返回時在二溝水庫因超載沉船,有17名女性死亡。此為鄉史上最大慘案。
同年,博白縣因興建水庫,庫區內有135戶農戶搬遷至鄉境的新福、新建、正龍、王基、新山腳和黃豆塘等村落戶居住。
1971年紅河碼頭改人力渡變120匹拖輪渡。1974年改為鋼質4車渡輪一艘取代木質渡船。
1997年10月1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國家水利部部長錢正英視察正龍電灌站。
1999年10月,來賓至紅河實業總公司柏油路全線貫通。
2003年7月正龍鄉政府辦公樓落成。
2005年8月,投資231萬元興建正龍至新村9.2公里的水利渠道。

人物

韋守儀

(1934.09-1988.09),壯族,國中文化,正龍鄉力村村委蒙村人。廣西著名山歌手、政協來賓縣第一、二屆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廣西分會會員,廣西山歌學會理事。1988年9月。因肺腫瘤醫治無效逝世。

韋承湖

(1955-),壯族,國中文化,正龍鄉東陽村委老六田村人。1998年9月參加自治區在來賓縣舉行“小康民謠”歌會,力挫各路群雄,榮獲一等獎。是年,參加自治區“四十大慶”山歌比賽,榮獲“歌王獎”。

熊國喜

(1954-),壯族,國中文化,正龍鄉東陽村委老六田村人。1998年參加自治區“四十大慶”山歌比賽,榮獲“歌師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