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負選擇系統

正負選擇系統

正負選擇系統是基因打靶的常用篩選方法之一。為了更好地篩選發生同源重組的克隆,1988年Mansour等人設計了正負雙向選擇系統(positive-negative-selection, PNS), 解決了定點整合與隨機整合的鑑別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負選擇系統
  • 定義:基因打靶的常用篩選方法之一
  • 設計者:Mansour
  • 設計時間:1988年
理論基礎,常用的選擇標記基因,正相選擇法(positive selection method),

理論基礎

同源重組時,只有載體的同源區以內部分發生重組,同源區以外部分將被切除。隨機整合時,是在載體的兩端將整個載體連入染色體內。置換型載體含有正負選擇基因各一,正選擇基因多為neo基因,位於同源區內,其在隨機整合和同源重組中均可正常表達。負選擇基因在靶基因同源區之外,位於載體的3’末端,常用HSV-tk基因,在同源重組時,tk基因將被切除而丟失,相反在隨機整合時,所有的序列均保留(包括tk)。胸苷激酶蛋白(TK)可使無毒的丙氧鳥苷(GANC,也稱為鳥嘌呤)轉變為毒性核苷酸,而殺死細胞,因而可用丙氧鳥苷篩選排除隨機整合的細胞株。故同源重組時,G418和 GANC都有抗性,隨機整合時對G418有抗性,但對GANC敏感,細胞將被殺死,無整合的將被G418殺死。用G418作正篩選,選出含有neo基因的細胞株,再用丙氧鳥苷作負篩選淘汰含有tk基因的細胞株,保留未含有tk基因的同源重組細胞株。此方法是目前套用較廣泛的一種策略。正向篩選標記基因 Neo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導致靶基因的插入突變;同時作為重組細胞的正向篩選標誌,該基因產物可使細胞在含有新黴素的培養基中生長。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用PCR及Southern雜交法進一步篩選及鑑定中靶細胞。

常用的選擇標記基因

正選擇標記基因有新黴素磷酸轉移酶(neo)、潮黴素B磷酸轉移酶(hph)、黃嘌呤/鳥嘌呤磷酸轉移酶(gpt)、次黃嘌呤磷酸轉移酶(Hprt)、胸腺嘧啶激酶(tk)及嘌呤黴素乙醯轉移酶(puro)。
負選擇標記基因有單純皰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SV-tk)、SacB、 rpsl(strA)、tetAR、pheS、thyA、CacY、gata-I、 ccdB等[14]。

正相選擇法(positive selection method)

麻省理工學院Sharp教授的研究組獨辟新徑,建立了一種新的同源重組選擇方法—正相選擇法[15]。這種選擇法適用於在靶細胞內正常表達的基因的定點突變。其主要程式是:將選擇標記基因 neor的啟動子和起始密碼剪下掉,再嵌合入打靶載體中與靶位點同源的序列內,將打靶載體轉染進靶細胞,可能出現下面幾種情況:①打靶載體不整合入靶細胞基因組,將隨傳代而丟失;②外源打靶序列隨機整合,由於neor基因缺失了其自身的啟動子和起始密碼,整合位點周圍亦無啟動子,使neor基因的表達受阻;③雖是隨機整合,但其整合位點側翼序列在其它基因的啟動子能啟動neor基因的表達;④外源打靶載體與靶位點發生了同源重組,則neor基因可藉助靶基因自然存在的其和起始密碼的作用而呈現表達活性。因此,如用G418篩選,則抗性細胞中將只包含後兩種可能情況,根據這兩種情況下基因組DNA酶切圖譜的不一致,用Southern印跡雜交即可檢測出同源重組的克隆。
利用正相選擇法,Sharp等對NIH/3T3細胞轉化而來的MT-1.4細胞系中的癌基因pmt成功地進行了定點突變。之後不久,哥倫比亞大學的 Schwartzberg等用此方法也實現了另一種細胞癌基因c-abl在 ES細胞中的定點突變。最近,利用與正向選擇法相似的原理,Jasin等對小鼠T淋巴細胞系CD4位點亦成功地進行了定點突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