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論

印度佛教論書 。又稱《中觀論》或《中論》,與《十二門論》、《百論》合稱三論宗據以立宗的“三論”。古印度龍樹著,青目注釋,後秦鳩摩羅什譯,4卷。

基本介紹

  • 書名:正規論
  • 又名:《中觀論》或《中論》
  • 作者:古印度龍樹
  • 譯者:後秦鳩摩羅什
內容簡介,影響,相關人物,

內容簡介

系印度中觀派對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主要內容是闡發“八不緣起”和“實相涅盤”,以及諸法皆空義理的大乘中觀學說。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觀四諦品》的“三是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中中道義”,是全書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批判了在緣起法上的種種“謬論”,指出單純執著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是不正確的“戲論”。應該超出戲論、消滅戲論,得出對現象實在的認識,即實相。“三是偈”則是對“中觀”所下的定義。認為真正的緣起法,是既要看到無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假名與空相互聯繫,即所謂“中觀”。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說:“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即是此意。本論《觀涅盤品》還講到“世間”與“涅盤”在實相上的統一,所謂“涅盤與此間,無有少分別”。

影響

《正觀論》的思想,對後來大乘佛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印度,此論經過幾代傳承,形成與瑜伽行派相對立的一大學派——中觀派。首先弘傳此論的,有以佛護、清辨為代表的八大家,他們競作註疏,進一步發揮《正觀論》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觀學派,清辨之學成為中觀自續派。後來又有月稱,承佛護之說為《正觀論》作注,別名《明句論》,並撰有中觀通論性質的《入中論》,進一步發展了中觀學說,成為中觀應成派。
此論在中國影響很大。先是鳩摩羅什弟子僧肇弘傳此論,據此論義撰寫了《不真空論》等多篇論文。後有吉藏撰《中觀論疏》,進一步發揮此論的思想,並將此論和《百論》、《十二門論》一起作為依據,正式創立了三論宗。此論在中國西藏地區也很流行,佛護著《根本中論注》有藏譯本。宗喀巴曾撰《中論廣釋》,系統地闡述對中觀論思想的根本見解。

相關人物

相傳在鳩摩羅什譯此論時,印度即有70多家注。除青目外,尚有清辨著、唐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釋》15卷,安慧著、宋惟淨、法護譯《大乘中觀釋論》18卷,無著著、般若流支譯《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等。中國以吉藏著《中論疏》10卷最著名。他還著有《中論游意》1卷、《中論略疏》1卷。此外道融、曇影、法朗、琳法師、碩法師等也都作過註疏。日本有安澄著《中觀論疏記》20卷等。梵本則有月稱著的《明句論》。西藏譯有無畏、德慧、提婆設摩等八家注釋,但其中4種已散佚。月稱的《明句論》初品已由謝爾巴茨科依譯成英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