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藥(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凡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稱為止血藥。根據其藥性及作用特點可分為涼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溫經止血四類。①涼血止血藥,能清血分之熱而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常用藥有大薊、小薊、地榆、槐花、側柏葉、白茅根、苧麻根、羊蹄等。②化瘀止血藥,能消散瘀血而止血,適用於因瘀血內阻而血不循經之出血證。常用藥用三七、茜草、蒲黃、花蕊石、降香、血餘炭、卷柏、蓮房等。③收斂止血藥,主要用於各種出血證而內無瘀滯、外無實邪者。常用藥有白芨、仙鸛草、紫珠、棕櫚炭、藕節、刺猥皮、雞冠花等。④溫經止血藥,能溫內臟,固沖脈而統攝血液,適用於脾不統血,沖脈失調之虛寒性出血證。常用藥有炮姜、灶心土、艾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止血藥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凡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解讀

1、止血藥的中醫止血原理
止血藥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本類藥物以歸心、肝、脾經為主,尤以歸心、肝二經者為多。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藥性有寒、溫、散、斂之異,故藥物的功效分別有涼血止血、溫經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之別。
2、止血藥的炒炭處理
根據前人的用藥經驗,止血藥多炒炭用。一般而言,炒炭後其性變苦、澀,可增強止血之效,但並非所有的止血藥均宜炒炭用,有些止血藥炒炭後,止血作用並不增強,反而降低,故仍以生品或鮮用為佳。因此,止血藥是否炒炭用,應視具體藥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論,總以提高療效為原則。
3、現代藥理研究對止血藥的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止血藥的止血作用機制廣泛,能促進凝血因子生成,增加凝血因子濃度和活力,抑制抗凝血酶活性;增加血小板數目,增強血小板的功能;收縮局部血管或改善血管功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纖維蛋白原或纖維蛋白的生成,抑制纖溶;有的可通過廣泛的物理化學因素促進止血。其中,促進血液凝固和抑制纖溶是其主要的機制。部分藥物尚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鎮痛、調節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中醫套用

一、止血藥物的選擇
出血之證,病因不同,病情有異,部位有別,因此,止血藥物的套用,必須根據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進行相應的選擇和必要的配伍,以期標本兼顧。如血熱妄行而出血者,宜選用涼血止血藥,並配伍清熱瀉火、清熱涼血藥;陰虛火旺、陰虛陽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陰降火、滋陰潛陽的藥物;若瘀血內阻,血不循經而出血者,宜選用化瘀止血藥,並配伍行氣活血藥;虛寒性出血,宜選用溫經止血藥或收斂止血藥,並配伍益氣健脾、溫陽藥。根據前賢“下血必升舉,吐衄必降氣”的用藥經驗,故對於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證,應適當配伍升舉之品;而對於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證,可適當配伍降氣之品。
“止血不留瘀”,這是運用止血藥必須始終注意的問題。而涼血止血藥和收斂止血藥,易涼遏戀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滯者不宜單獨使用。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者,當急投大補元氣之藥,以挽救氣脫危候。
二、常用止血藥
1、涼血止血藥:
(1)小薊:甘、苦,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煎服,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2)大薊:甘、苦,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煎服,10~15g,鮮品可用30~60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3)地榆:苦、酸、澀,微寒。歸肝、大腸經。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煎服,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斂瘡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澀,凡虛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對於大面積燒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製劑外塗,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槐花:苦,微寒。歸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煎服,10~15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熱瀉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發熱而無實火者慎用。
(5)側柏葉:苦、澀,寒。歸肺、肝、脾經。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煎服,10~15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6)白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煎服,15~30g,鮮品加倍,以鮮品為佳,可搗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7)苧麻根:甘,寒。歸心、肝經。涼血止血,安胎,清熱解毒。煎服,10~30g;鮮品30~60g,搗汁服。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鮮品搗敷。
(8)羊蹄:苦、澀,寒。歸心、肝、大腸經。涼血止血,解毒殺蟲,瀉下。煎服,10~15g;鮮品30~50g,也可絞汁去渣服用;外用適量。
2、化瘀止血藥
(1)三七: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2)茜草:苦,寒。歸肝經。涼血化瘀止血,通經。煎服,10~15g,大劑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經生用或酒炒用。
(3)蒲黃:甘,平。歸肝、心包經。止血,化瘀,利尿。煎服,3~10g,包煎。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4)花蕊石:酸、澀,平。歸肝經。化瘀止血。煎服,10~15g;研末吞服,每次1~1.5g,包煎。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5)降香:辛,溫。歸肝、脾經。化瘀止血,理氣止痛。煎服,3~6g,宜後下;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適量,研末外敷。
3、收斂止血藥:
(1)白及: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劑,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2)仙鶴草:苦、澀,平。歸心、肝經。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補虛。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60g。外用適量。
(3)紫珠:苦、澀,涼。歸肝、肺、胃經。涼血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煎服,10~15g;研末1.5~3g。外用適量。
(4)棕櫚炭: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收斂止血。煎服,3~10g;研末服1~1.5g。
使用注意:出血兼有瘀滯,濕熱下痢初起者慎用。
(5)血餘炭:苦,平。歸肝、胃經。收斂止血,化瘀利尿。煎服,6~10g;研末服,1.5~3g。外用適量。
(6)藕節:甘、澀,平。歸肝、肺、胃經。收斂止血。煎服,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鮮品30~60g,搗汁飲用。亦可入丸、散。
4、溫經止血藥:
(1)艾葉: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煎服,3~10g。外用適量。溫經止血宜炒炭用,餘生用。
(2)炮姜:苦、澀,溫。歸脾、肝經。溫經止血,溫中止痛。煎服,3~6g。
(3)灶心土: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血,止嘔,止瀉。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湯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適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