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脫

中醫基礎術語,一種治法。是指運用具有止脫固澀作用的藥物來治療氣陷下脫導致的滑泄遺精帶下,或元氣虛損導致的脫證的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止脫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套用領域,

概念

是指運用具有止脫固澀作用的藥物來治療氣陷下脫導致的滑泄遺精帶下,或元氣虛損導致的脫證的治療方法。

解讀

《靈樞·通天》:“陰陽皆脫者,褒姒不知人也”。脫證為陰陽氣血嚴重耗損,機體正氣嚴重低下的綜合反映,脫證輕者氣虛下陷導致滑泄,重者分為暴脫、虛脫兩大類。如因中風、 大汗、 大瀉、大 失血導致 陰陽離決,則成暴脫;若因久病 元氣 虛損, 精氣消亡所引起,則為虛脫。脫證提示人體 陽氣血 津液嚴重耗損。脫證皆屬虛,此為止脫辨證救治之綱領,急宜回陽固脫。

套用領域

(一)適應病症
因氣陰虧虛導致的遺精、帶下、滑泄等症;或因陰陽氣血嚴重損耗的引起的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開目合、手撒尿遺、脈微細欲絕等症。
(二)代表性方劑
1、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甘草、乾薑、附子。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
2、參附湯 《醫方類聚》
組成:人參、附子。
功效:益氣,回陽,固脫。
主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證。手足逆冷,頭暈喘促,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脈微欲絕。
3、真武湯 《傷寒論》
組成:茯苓、芍藥、白朮、生薑、附子。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4、增液承氣湯 《溫病條辨》
組成: 玄參、麥冬、生地、大黃、芒硝。
功效: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主治:熱結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乾唇燥,舌紅苔黃,脈細數。
5、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組成: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須各60g,龍骨(炙),牡蠣(鹽煮一日一夜,煅粉)各30g。
功效:澀精補腎。
主治:腎虛不固之遺精。遺精滑泄,腰痛耳鳴、四肢酸軟,神疲乏力,舌談苔白,脈沉細。
6、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組成:桑螵蛸、遠志、菖蒲、煅龍骨、人參、茯神、當歸 、龜甲各30g。
功用:調補心腎,固精止遺。
主治:心腎兩虛證。
7、縮泉丸《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天台烏藥、益智仁。
功用: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膀胱虛寒證。
8、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白朮30g,生黃芪18g,龍骨24g,牡蠣24g,萸肉24g,生杭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邊炭6g,五倍子1、5g。
功用:固沖攝血,益氣健脾。
主治:脾腎氣虛弱,沖脈不固之血崩。
9、固經丸《丹溪心法》
組成:炒黃芩、炒白芍、炙龜板各30g,炒黃柏9g,椿樹根皮22、5g,香附7、5g。
功用:滋陰清熱,固經止血。
主治:陰虛血熱之崩漏證。
10、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組成:炒山藥30g,炒芡實30g,鹽黃柏6g,車前子3g,白果12g。
功用:固腎清熱,祛濕止帶。
主治:脾腎兩虛,濕熱帶下證。
(三)代表性中藥
1、附子
藥性: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一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一1小時,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使用注意:孕婦及陰虛陽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斂、白及。生品外用,內服須炮製。若內服過量。或炮製、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
2、乾薑
藥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
使用注意: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用。
3、人參
藥性:甘、微苦,平。歸肺、脾、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挽救虛脫可用15一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野山參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4、西洋參
藥性:甘、微苦,涼。歸肺、心、腎、脾經。
功效: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用法用量:另煎兌服,3一6g。
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5、黃芪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一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6、甘草
藥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用法用量:煎服,1、5一9g。生用性微寒,可清熱解毒;蜜炙藥性微溫,並可增強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濕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不宜大劑量久服。
7、麥冬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胃、肺、心經。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法用量:煎服,6一12g。
8、天冬
藥性:甘、苦,寒。歸肺、腎、胃經。
功效: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6一12g。
使用注意:脾虛泄瀉、痰濕內盛者忌用。
9、山萸肉
藥性: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用法用量:煎服,5-10g,急救固脫20-30g。
使用注意:素有濕熱而致小便淋澀者,不宜套用。
10、覆盆子
藥性:甘、酸,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固精縮尿,益肝腎名目。
用法用量:煎服5-10g。
11、桑螵蛸
藥性:甘、鹹、平。歸肝腎經。
功效: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12、蓮子
藥性:甘、澀、平。歸脾、腎、心經。
功效:固精止帶,補脾止瀉,益腎養心。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13、芡實
藥性:甘、澀,平。歸脾腎經。
功效: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四)常用藥膳
1、黃芪蒸雞 《隨園食單》
組成:嫩母雞1隻(1000g左右),黃芪30g,精鹽1、5g,紹酒15g,蔥、生薑各10g,清湯500g,胡椒粉2g。
功效與套用:益氣昇陽,養血補虛。適用於脾虛食少,倦怠乏力,氣虛自汗,易思感冒,血虛眩暈,肢體麻木及中氣下陷所引起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
製法與用法:母雞宰殺後去毛,剖開去內臟,剁去爪,洗淨。先入沸水鍋內焯至雞皮伸展,再撈出用清水沖洗,瀝乾水待用。黃芪用清水沖洗乾淨,趁濕潤斜切成2mm厚的長片,塞入雞腹內。蔥洗淨後切成段,生薑洗淨去皮,切成片。把雞放入砂鍋內,加入蔥、姜、紹酒、清湯、精鹽,用濕棉紙封口。上蒸籠用武火蒸,水沸後蒸約1、5一2小時,至雞肉熟爛。出籠後去黃芪,再加入胡椒粉調味,空腹食之。
使用注意:表虛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以及陰虛陽亢者,均不宜用。
2、生脈飲 《千金方》
組成:人參10g,麥冬15g,五味子10g。
功效與套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適用於體倦乏力,氣短懶言,汗多神疲,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或久咳氣弱,口渴自汗等。
製法與用法:水煎,取汁,不拘時溫服。
使用注意: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不宜用本方。
3、人參粥 《食鑒本草》
組成:人參3g,梗米100g,冰糖適量。
功效與套用:補元氣,益脾肺,生津安神。適用於脾肺氣虛所致的短氣懶言,神疲乏力,動則氣喘,易出虛汗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亦可用於年老體弱,不思飲食,全身無力,倦怠欲睡而又久不能入寐,或津傷口渴等。
製法與用法:將粳米淘淨,與人參(切片或打粉)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粥熟,再將化好的冰糖汁加入,拌勻,即可食用。
使用注意:人參一般只適用於虛證,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用。
4、二仙粥(《小兒藥膳食療》)
組成:金櫻子、益智仁各30g,熒實米50g,冰糖適量。
製作:將金櫻子、益智仁共置鍋中,加清水800m1,煎取汁液200ml,去殘渣後加入其芡實米,煮至熟爛粥成,加冰糖即可。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於空腹時食用。
功效:益腎健脾,固精縮尿。
主治:脾腎虧虛,下關失固之成人尿頻遺尿、夜尿頻多、遺精滑瀉久痢、腰膝酸痛、肢體乏力,或小兒遺尿,或婦女白帶清稀、量多等。
5、山茱萸粥(《遵生八箋》)
組成:山茱萸30g,粳米100g,蜂蜜30g。
製法:將粳米淘淨,煮粥;山茱萸去皮核兌入粳米粥中攪勻。
用法:每日l劑,分2次食用。
功效:補益肝腎,澀精止遺,斂汗固脫。
主治:肝腎虧虛,腎氣不固,致精失封藏之陽痿遺精、遺尿尿頻或尿後瀝不盡,沖任不因之月經過多、崩漏、帶下量多,筋骨失養、軟、頭暈耳鳴等。髓海不充之腰膝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