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的欺騙

歐巴馬的欺騙

這是一部揭露美國總統歐巴馬只是華爾街金融—軍工集團傀儡的紀錄片。影片通過跟蹤調查歐巴馬背後的決策機構,了解他是為誰工作。通過對比歐巴馬所說的和他真正所做的,了解他謊言背後真實的政治目標—— 一個法西斯化的美國。

基本介紹

  • 對白語言:英語
  • 中文名:歐巴馬的欺騙 
  • 外文名:The Obama Deception
  • 出品時間:2009年3月10日
  • 製片地區:美國
  • 資源格式:DVDRip
簡介,相關內容,三邊委員會,本片要點,部分內容旁白,

簡介

歐巴馬的欺騙:看這部電影
歐巴馬的謊言和欺騙是一個電影來摧毀的歐巴馬的神話
那就是:
歐巴馬現象的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騙局用以建立新的世界資本秩序
他被推崇為救主,試圖控制美國人民,並讓全球接受奴役。
我們已經到達一個關鍵時刻,
不是向左或向右: 而是一個新的世界政*府。
這是由國際銀行計畫 來掠奪美國人民世界人民並把他們變成奴隸。
在這部電影中包括:歐巴馬為誰工作,會是怎樣作,他說的,以及他真正所做的。
如果你想知道事實,並拒絕所有的炒作的引導,這是電影供你參考。
觀賞歐巴馬欺騙重點:
*歐巴馬正在繼續轉變美國變成類似於 納粹德國,強迫國民服兵役,徵用國內間諜,無理由竊聽的, 執行第二項修正案, 並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把持戒嚴。
* ObamaÆs處理程式公開宣布成立一個新的銀行的世界 將主宰地球上每一個國家通的稅收和軍事力量。
*國際銀行家故意設計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各個國家破產,使這個星球在歐巴馬的控制下。
*歐巴馬計畫搶劫的中產階級,削弱養老金和國家聯邦制度. 讓人民完全依賴於中央政*府。
*關於精英的策略是歐巴馬來安撫公眾,以便他們能使北約接受,並且推出一個新的冷戰和繼續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計畫。
電影中所載的信息有關共和黨至關重要的未來. 以及世界範圍內的自由.
總統歐巴馬是只是一個工具。是一個更大的陰謀, 當所有人都知道,人類將繼續
被控制在一個新的世界秩序。

相關內容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 Group)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名字取自荷蘭一家旅館,由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PrinceBernhard)於1954 年一手創立,總部設在荷蘭西部的萊頓市(Leiden)。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相當於美國外交協會的,只是其成員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組成,是由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家、政治家、商業領袖、媒體巨擎和著名學者所組成。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斯切爾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撿選出來的,這些人很多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聖協(PilgrimsSociety)、圓桌協會(RoundTable)、和三邊委員會的成員。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後會成為8 國峰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三邊委員會

三邊委員會是北美、西歐和日本三個地區十四個國家的民間組織,實際上是西方國際金融財團及其控制下的跨國公司的政策協調機構。
它對三邊地區各國共同關心的國際經濟體系、金融、貿易、能源、南北關係和東西方關係等問題進行磋商和討論,以協調它們在這些方面的政策,對各自的政府施加影響。美國在卡特任總統期間,總統、副總統、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要職都由三邊委員會成員所占據,總共達二十六位之多,實際上三邊委員會在美國對外事務的決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西歐、日本等各國政府也有程度不同的影響。里根的政策顧問和在里根政府中任要職的三邊委員會成員也有七名。
三邊委員會於1973年,由美國最有權勢的國際銀行家、大通曼哈頓銀行前董事長、現任該行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的戴維·洛克菲勒發起創辦。它在紐約、巴黎、東京設有三個總部。成立之初,由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擔任主任,下設三個地區主席、副主席。1976年底,布熱津斯基擔任公職,成為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退出三邊委員會。該會為了分散領導機構的權力,隨即調整了領導機構和人員,取消主任職位,北美地區主席為戴維·洛克菲勒,歐洲地區主席為歐洲運動主席、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名譽總幹事喬治斯·貝圖安,日本地區主席為前亞洲開發銀行總裁、日本東京銀行顧問渡邊武。它的常設決策機構是三十五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
它企圖通過全球化謊言掌控世界,是資本主義的上層陰謀機構之一,具有影響各國政府決策的實力。

本片要點

摧毀的歐巴馬的神話:
歐巴馬現象的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騙局用以建立新的世界資本秩序
他被推崇為救主,試圖控制美國人民,並讓全球接受奴役。
我們已經到達一個關鍵時刻,
不是向左或向右:而是一個新的世界政府。
這是由國際銀行計畫來掠奪美國人民世界人民並把他們變成奴隸。
在這部電影中包括:歐巴馬為誰工作,會是怎樣作,他說的,以及他真正所做的。
如果你想知道事實,並拒絕所有的炒作的引導,這是電影供你參考。
歐巴馬謊言背後真實的行動是:
歐巴馬正在繼續轉變美國變成類似於納粹德國,強迫國民兵役,徵用國內間諜,無理由竊聽的, 執行第二項修正案, 並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把持的戒嚴。
公開宣布成立一個新的銀行的世界,將主宰地球上每一個國家通的稅收和軍事力量。
國際銀行家故意設計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各個國家破產,使這個星球在歐巴馬政府的控制下。
歐巴馬計畫搶劫的中產階級,削弱養老金和國家聯邦制度,讓人民完全依賴於中央政府。
精英的策略是歐巴馬來安撫公眾,以便他們能使北約聯盟接受,並且推出一個新的冷戰和繼續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計畫。
總統歐巴馬只是一個工具,是一個更大的陰謀。應當讓所有人都知道,人類將繼續被控制在一個新的世界秩序。

部分內容旁白

對於美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甘迺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美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乾什麼。究竟是誰,為什麼刺殺甘迺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美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兇手單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兇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兇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甘迺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6秒的時間裡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甘迺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準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甘迺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甘迺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甘迺迪的,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只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甘迺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甘迺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甘迺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詹森(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詹森)看見他(詹森)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0或40秒時,開始在車裡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裡的地毯上找什麼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甘迺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兇手奧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甘迺迪圖書館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甘迺迪的檔案。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被亂槍打死。
在甘迺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機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檔案、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這些檔案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甘迺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刺殺甘迺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甘迺迪刺殺事件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甘迺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甘迺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么甘迺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甘迺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幹的人物,當年紀輕輕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就碰上了古巴飛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成穩,可圈可點,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雪夫。甘迺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畫,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儘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畫。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面,甘迺迪兄弟更是功勳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註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甘迺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甘迺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甘迺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甘迺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甘迺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衝突。當衝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甘迺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日,甘迺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執行utive Order),著令美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準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甘迺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畫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美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軌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採購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占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國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幣違法)
“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僅占美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美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國貨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於“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美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幣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的計畫就會受到牽制。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韓戰的捲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甘迺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甘迺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甘迺迪和國際銀行家鬥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畫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著更高的優先權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復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套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財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 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甘迺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甘迺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導:
參議員抱怨美國(財政部)低價拋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財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內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內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於消費需求,而財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只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產能來解決。他說‘只有當財政部緩解對國內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訊息:
主要來自產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甘迺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財政部立刻停止拋售白銀的行為。財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財政部拋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財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產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產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訊息,甘迺迪總統已經下令財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拋售貨幣白銀。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衝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隨著星期二甘迺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財政部出售不必支撐紙幣(“白銀券“)的白銀的行為。
甘迺迪總統終於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財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產廠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白銀產量的上升和財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甘迺迪的這一行為顛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確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幣系統中使用白銀。儘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幣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幣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確的價格上漲的信號,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幣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希望,關鍵時刻將是1966年。
甘迺迪與國際銀行家爭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幣地位,整個戰役關係著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幣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甘迺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產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幣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日甘迺迪簽署的11110號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甘迺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甘迺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將變得無法收拾。除掉甘迺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在甘迺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絕大多數美國人並不真正理解國際放貸者的運作方式。美聯儲的賬目從來就沒有被審計過。它完全在國會控制的範圍之外運作,它操縱著美國的信用(供應)。
---參議員巴里.戈德華特
每一元流通中的美聯儲券(FederalReserveNote,美元)都代表欠著美聯儲一美元的債務。
---眾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
美聯儲地區銀行不是政府機構,而是獨立的,私人擁有的和地方控制的公司。---劉易斯,1982年
當你和我寫支票的時候,我們的賬戶上必須要有足夠的錢來支撐支票的金額。但是,當美聯儲寫支票時,賬戶上是沒有任何錢做支撐的。當美聯儲寫支票時,它是在創造貨幣。
---波士頓美聯儲銀行
從1913年到1949年,美聯儲的資產由1.43億美元暴漲到450億美元,這些錢直接進了美聯儲銀行股東們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