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

歌舞伎

歌舞伎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起源於17世紀江戶初期,1600年發展為成熟的一個劇種,演員只有男性。近400年來與能樂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是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也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在日本國內被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也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歌舞伎的特徵是布景精緻、舞台機關複雜,演員服裝與化妝華麗,且演員清一色為男性。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她是島根縣出雲大社巫女,為修繕神社,阿國四處募捐。瀟灑俊美,老闆娘一見鐘情,阿國表演時還即興加進現實生活中詼諧情節,演出引起轟動。阿國創新的《念佛舞》,又不斷充實、完善,從民間傳入宮廷,漸漸成為獨具風格的表演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歌舞伎
  • 外文名:Kabuki
  • 屬性: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
  • 創作者阿國
語源,淵源,歷史,分類,舞台設施,發展,相關評論,相關介紹,阿國歌舞伎,歌舞伎舞,男歌舞伎,

語源

歌舞伎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源於“傾く(かぶく)”此字的連用形。日語中,將引人注目的動作、服裝稱為“かぶき”,而這樣的人稱為“傾奇者(かぶき者)”。有人因此貼切地用了同音的三個漢字:歌(か)、舞(ぶ)、妓(き)來為這種表演命名,“歌舞妓”一詞因而誕生。而寬永年間,游女歌舞伎被禁止,因此就用會聯想到伎樂的“伎”字取代會讓人聯想到藝妓的“妓”字。不過在江戶時代,“歌舞伎”與“歌舞妓”這兩種用法都是通用的,確定將此項技藝定名為“歌舞伎”,則是明治時代的事
歌舞伎歌舞伎

淵源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漢字,正名以前原來的意思是“傾斜”,因為表演時有一種奇異的動作。後來結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阿國創建了歌舞伎後,在京都、大阪一帶的“游女”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游女歌舞伎”,她們除了演劇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並沒有中斷歌舞伎的發展,劇團變更辦法,以年輕貌美的青少年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
歌舞伎演出實景 劇目《鳴神(なるかみ)》歌舞伎演出實景 劇目《鳴神(なるかみ)》
“若眾歌舞伎”中的青少年男子演員因女子扮相,深受武士的喜愛,生活作風糜爛,時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發生,與原意背道而行,並沒有起到終止淫亂之事的作用。
幕府雖然採取多種措施加以改善,但難見效果。從此徹底改變了做法,歌舞伎只能由英俊的壯年男子勝任,逐漸發展成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演藝。
明治時代後,從西洋歸國的知識分子和執政者們看到西洋社會裡把藝術視為國家文化的象徵。於是就把歌舞伎當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從此被視為現代人所為的藝術。

歷史

  • 一般認為起源於戰國時代末期,出雲的巫女阿國是歌舞伎的奠基始祖。最初是在能樂的舞台上演出的念佛舞蹈。
  • 阿國的表演非常受歡迎,引起眾多賣藝女子爭相模仿,因而產成了女歌舞伎(おんなかぶき)(或作歌舞)。
  • 游女歌舞伎(ゆうじょかぶき):
  • 游女即日本古時的娼妓,依照外貌與技藝素質的高低分為許多等級。江戶時代初期,由於歌舞伎表演盛行,許多游女亦模仿演出,並常有藉機賣淫的情事。因為敗壞風俗,1629年開始,幕府 (日本)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
歌舞伎歌舞伎
  • 若眾歌舞伎(わかしゅかぶき):
  • 若眾意指年輕男子,在江戶時代指的是尚未舉行成年禮的少年。這時男子的髮式是若眾發,額發不剃,剔除頂發後紮上結髮帶;有些未婚少女也會結成這種髮式。由於女歌舞伎遭到禁止,便開始由貌似女子的“若眾”來擔任表演工作。與女歌舞伎相同,因為藝人賣淫破壞風紀,1652年開始,幕府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
  • 野郎歌舞伎(やろうかぶき):
  • 野郎意為男性,此處是“野郎頭”的略稱。野郎頭是江戶時代一般成年男子的髮型,乃是將額發剃掉後,將中間的一撮頭髮向前結成半月的形狀。野郎歌舞伎是在若眾歌舞伎被禁以後所產生的歌舞伎型態,由蓄著野郎頭的男性來擔任表演工作。由男性演員演出的傳統維持至今,並成為歌舞伎的一大特色。
  • 元祿歌舞伎(げんろくかぶき):
  • 元祿時代為中心的約半個世紀,是歌舞伎發展躍進的時代,許多表演的形式是在這個時代確立的。後人稱這個時代的歌舞伎為元祿歌舞伎。在元祿時期歌舞伎的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名演員,包括了在上方以和事(戀愛場面)出名的坂田藤十郎,在江戶以和事出名的中村七三郎及荒事(打鬥場面)出名的初代市川團十郎
  • 元祿時代以後,歌舞伎發展逐漸停滯,相對的淨琉璃則出現了近松門左衛門、紀海音等等名作家,得到很好的發展。此時曾師事淨琉璃作家並木宗輔的並木正三,開始將淨琉璃的概念引入歌舞伎,例如增加大道具及舞台裝置的改良等等,並著有三十石(舟登)始等作品。
  • 江戶歌舞伎
  • 寬政年間時,歌舞伎的重心逐漸由上方轉移到江戶,重要作家包括並木五瓶及櫻田治助。並木以石川五右衛門為藍本,創作了金門五山桐,櫻田則以源義經弁慶為主角,創作了御攝勸進帳。
歌舞伎歌舞伎
  • 化政期歌舞伎
  • 到了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更出現了四世鶴屋南北,他的作品被稱為生世話物,以寫實的方式描寫在封建制度底下小老百姓的生活百態。著名作品有東海道四谷怪談,充滿了退廢及惡的傾向。
  • 幕末期歌舞伎
  • 到了安政年間,另一位歌舞伎大文豪河本默阿彌出現,他的作品被稱為白浪物,主要以盜賊作為主角。主要作品包括三人吉三廓初買、青砥稿花紅彩畫(白浪五人男)。默阿彌的作品台詞帶有音樂性,被稱為默阿彌調,且受到許多人喜愛。

分類

歌舞伎的主題大致有兩類:一是描寫貴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現民眾生活。劇目可分四種:“義大夫”狂言“時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歷史劇;“世話物”狂言,描寫庶民生活和愛情故事劇;稱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劇,內容涉及忠孝仁義等道義,對一般市民進行勤儉、行善、懲惡的道德教育。

舞台設施

旋轉舞台(廻り舞台 まわりぶたい)
位於舞台上,是歌舞伎演出里重要的換景設備。歌舞伎對舞台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設定於劇場的旋轉舞台。
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
升降平台(セリ)
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換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台則用來讓演員出其不意地登場或退場。
舞台陷阱區(奈落 ならく)
位於舞台與花道的下方。
花道(はなみち)
自觀眾席後方左側的休息室通聯至舞台的表演區域,通常與舞台同高。花道除了是演員登場的重要通道之外,就演出而言,和舞台一樣屬於表演空間。花道在歌舞伎的演出中是固定配置,偶有另外架設於觀眾席右側的假花道。
懸吊設備(宙乗り ちゅうのり)
位於花道上方,用來使亡靈或動物角色的演員騰空飛行。古代的懸吊設備由人力控制前進與升降,現代化的劇場中都已採用自動控制,並且也有在舞台上左右飛行的可能。

發展

在日本,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歌舞伎也面臨著如何發展的問題。共通的課題是:理解和觀賞歌舞伎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藝術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問題。
評論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則就不能稱為歌舞伎,而是新劇。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要求,各種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現將成為必然。
歌舞伎歌舞伎
歌舞伎與人形淨琉璃(“文樂”)並稱日本三大國劇。能(のう):能是起源於14世紀的歌舞劇。自16世紀形成以來,上演至今。能原本是寺院裡敬神及祈禱農作物豐收的舞蹈。上演的大約有240種,多以佛教思想為背景的。有名的代表作有《源氏物語》、《伊氏物語》。
在日本,近幾年又產生了不少新的劇本和製作。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素有“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之稱。晚清詩人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讚美道:“玉蕭聲里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異鄉境裡遇故知”了。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國多次訪問演出,還到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埃及等國演出。外國人雖然聽不懂它的高度風格化的舞台語言,但它強調戲曲效果的姿勢、動作、眼神以及它的擺架子、玩特技和誇張的出場、快速的換裝、神奇的轉變,這些都是欣賞歌舞伎表演的樂趣所在。

相關評論

在日本傳統的文化藝術中,從一度是妓女的演藝成為大雅之堂的高尚藝術,非歌舞伎莫數了。今天,它已經走過了整整400年的歷史。
周作人曾驚嘆:日本摹仿中國文化,卻能唐朝不取太監、宋朝不取纏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鴉片。再想想日本的茶道、禪宗和歌舞伎,恰恰是這種兼收並蓄構成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
不知道走過了400年漫長歷史之後,歌舞伎這種淒涼的歌舞還能向前走多久?
2005年,是日本歌舞伎誕生400周年。
鳴神 初代市川團十郎鳴神 初代市川團十郎
它以其獨特的集歌、舞、演劇為一身的豪華妖艷的風格,至今已走過了整整400年。為此,日本各地舉辦多種慶祝活動,再現這個代表了日該國粹的古老傳統藝術。
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松竹和共同社在東京舉辦了"歌舞伎四百年展",展出內容不僅有歌舞伎誕生以來到近代、現代的文史資料,還邀請了歌舞伎的名角中村富士郎到場演出、歌舞伎演員的現場化裝表演、專家解說服裝道具等,不但年長者觀眾甚多,很多年輕觀眾也都感嘆不已。
在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舉辦了展期10個月的江戶·明治歌舞伎展覽會,展示了歌舞伎的形成、完成、成熟和古典化的全過程,歌舞伎名演員和評論家的講座幾乎座無虛席。
日本郵政公社還專門發行了面值80日元的歌舞伎誕生400周年紀念郵票,其中一枚是創始人阿國的形象,取於出光美術館收藏的"阿國歌舞伎圖屏風"。另外一枚取自著名歌舞伎劇目中的兩個演出形象,前方是歌舞伎名家九代市川團十郎演出的《暫》中的鎌倉權五郎景政,後方是五代尾上菊演出的《土蜘》中的土蜘精,這兩名著名演員對歌舞伎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也恰好是他們逝世100周年。這兩張郵票成為集郵愛好者的搶手貨。
在歌舞伎的誕生地、創始人阿國的故鄉島根縣,舉辦了復原阿國歌舞伎的活動,根據當時的史料和繪畫記載,由著名狂言大師野村萬之丞登台演出,40名演員緊跟"阿國"載歌載舞,再現了當時的風俗。
日本各有名的歌舞伎世家也都舉辦各類演出和講座並行的紀念活動,讓日本更多的民眾體會和了解歌舞伎的精髓。日本各地的紀念活動仍在持續。
看!那張白臉
說起歌舞伎,對於不了解日本文化的異邦人的聯想總會有如下兩種: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別的白臉人浮現在幽暗的背景前,拖著比京劇還長的唱腔,舞台上似乎還飄著浮世繪的落葉;其二是"伎"字引發的歧義,還有藝妓在日本電影裡的頻繁現身。這些都使我們無法忽略歌舞伎這個行業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國粹"也是來源於民間,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長曆程。
在日本,AV小電影肯定比歌舞伎要出名無數倍;而且,坐落在東京的歌舞伎町是聞名全球的紅燈區,是旅遊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麼呢?
歌舞伎誕生於400年前的1603年,當時的歌舞伎(kabuki)並不是現在這樣的歌、舞、演劇渾然一體的藝術,也不是男扮女裝,而是一種加有簡單故事情節、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裝。
歌舞伎的創始人是日本關西島根縣出雲大社的女祭司阿國,為了募集木殿的修繕費,她來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踴"(念佛踴經時的動作舞蹈),加入簡單的故事情節作為一種演藝公開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強烈反響,甚得民眾歡迎,是當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國也因此成為歌舞伎的創始人。
歌舞伎從民俗發展成日本的國粹文化,經歷了波折的成長過程,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眾歌舞伎",最終發展到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漸成為現在這樣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的歌舞演劇藝術。阿國創建了歌舞伎後,在京都、大阪一帶的"游女"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游女歌舞伎",她們除了演劇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對"游女歌舞伎"的淫亂行為採取了取締措施,於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戲的法律,結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時代。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
雲の絕間姫 尾上菊之助雲の絕間姫 尾上菊之助
"若眾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員因為年輕貌美,深受女性觀眾的喜愛,演員生活作風糜爛,經常和觀眾發生戀情,於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眾歌舞伎"演出活動。
然而,歌舞伎畢竟成為當時日本民眾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幕府禁止無法斷絕民眾的喜好,劇團方面便想出了對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為成年男性演出,於是出現了"野郎歌舞伎"。
最是那男人的"妖艷絢麗"
以前演出過的歌舞伎劇目之中,女形的印象最鮮明的是《鳴神》。《鳴神》的情節是描寫一個居於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侶"鳴神上人"被天上宮廷派遣的美女"雲中絕間姬"誘惑,墮落失身而消減身體的功力,飲酒大醉。雲中絕間姬便乘機割斷了鳴神上人把龍神封閉的繩索,為了萬民百姓使甘露從天而降。
雲中絕間姬用女色媚態勾引鳴神上人的時侯,鳴神上人情奈不住地開始觸摸她的身體。這個場面的雲中絕間姬充滿"女人"的性感,妖艷絢麗。
最後,她從憤怒的鳴神上人那裡逃跑的時侯也一直保持著纖弱的樣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腳的女人一樣用不穩的步子逃走。
聽說,歌舞伎的女形本來有重視"美"的思想。比如說,歌舞伎中有"加役"這個行當是一種證明。而"立役"的意思相當於反串,指某個行當的演員飾另外一個行當的角色。特別是,一般女形演員不演心術不正的女人、沒有良心的女性角色,這種角色由"立役(相當於生)"的演員擔任。從這個例子看來,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內心的"美",而且女形的"美"里包括比現實的女人還有女性的纖弱、可愛的樣子。
日本遇到現代(日語叫"近代")的明治時代,雖然歌舞伎也有過好像時裝戲一樣的現代化的嘗試,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著"男扮女裝"的女形。反而當代的觀眾對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覺很新鮮,保留"男扮女裝"的女形包含虛幻的艷麗,適應時代的旦角隨著女演員的增加開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
歌舞伎的演出內容,分為歷史上武士故事為主的"荒事"和民間社會男女愛情故事為主的"和事"。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講究,既體現日本的花道藝術,又有旋轉舞台和升降舞台,千變萬化,再配以華麗的舞蹈演出,可謂豪華絢麗。男演員演出的"女形",虛幻妖艷,給人以超脫現實的美感。
現在看來,日本歌舞伎演員的化妝非常濃,但是在江戶時代(1604-1868)的人們看來歌舞伎的演員不化妝,他們會感到很驚奇。因為在室內劇場演出的歌舞伎因與觀眾的距離相當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而且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17世紀初),在表演結束後,就賣身,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視演員的相貌。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遷到江戶後,觀眾的喜好漸漸由美貌轉為演技。
19世紀以後歌舞伎的觀眾擴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歌舞伎規定英雄必須具有高貴的身份,但是隨著觀眾的變化,身份低下的人開始成為歌舞伎的主人公。因主人公是較貼近周圍的人,所以演員的化裝也漸漸變淡。
400年的淒涼歌舞還能走多久?
經過400年的歷史演變,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經成為日本傳統國粹文化的代表。在歷史上以寫歌舞伎劇本聞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被稱為日本的莎士比亞,其數十本歌舞伎劇作,成為日本文學史的寶貴遺產。一些歌舞伎演員不斷磨練演技,成為名門,至今在日本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團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衛門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東三津五郎家、片岡仁左衛門家、澤村宗十郎家等,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對歌舞伎的發揚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歌舞伎注重和觀眾的交流,延伸到觀眾席的"花道"是演員的登台的必經之路,產生了演員和觀眾合為一體的效果。
在明治維新以後,西洋劇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藝術開始走下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麥克阿瑟占領日本期間,因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殺等封建忠君內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後來因為占領軍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愛好者,他認為應該把藝術和現實政治分離開來考慮,在巴瓦斯擔任演劇審查官之後,才逐漸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此後,各歌舞伎世家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普及歌舞伎藝術,電視台也現場轉播,並且開辦欣賞講座,一些文化人經常撰文介紹,使得歌舞伎得以復興,歐美等西方國家也紛紛邀請歌舞伎前往演出。
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紀歌舞伎組",在表演上改革傳統的方式,在雨傘和樹木等道具的掩護下不斷變身,引起觀眾喝彩。這樣的改革或許是受到了中國川劇中的變臉的啟發。在演出內容上,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動向,引入《三國志》就是一個例子,這在傳統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

相關介紹

阿國歌舞伎

歌舞伎舞最初起源於出雲大社的女巫「阿國」,為籌募修復神殿的經費,來到京都所表演的一種叫做<念佛舞>的藝能。當時在寺廟和神社中常舉行酬神祭,「阿國」也以此名目開始表演歌舞伎舞,後來還借用「能」的舞台,而大受歡迎。此時正值 17 世紀初,德川家康在 1603 年成為將軍,之後德川300 年的發展也奠定了歌舞伎的歷史。
東京大歌舞伎座(歌舞伎劇場)東京大歌舞伎座(歌舞伎劇場)

歌舞伎舞

「歌舞伎舞」一詞最早出現於史料的時間是1603年。井少五的漢字中寫成歌、舞、伎,但它原先是由「井少仁」而來的,其意為「異於平常的新傾向」。顧名思義,歌舞伎舞是和傳統的能的舞蹈大不相同的新風俗舞。
「阿國歌舞伎図屏風」中的阿國形象「阿國歌舞伎図屏風」中的阿國形象
當時都市中設立了許多游里,並出現了大批的游女,她們以華麗的團體舞蹈在門口招攬顧客,後來這些游女便被稱做「游女歌舞伎」。此時不但伴奏中加入了三味線,她們也組成藝團不停地巡迴表演。此外,各地也都成立了游女歌舞伎座而風行全國。但是寬永6年,幕府以傷風敗俗為由,下令禁止了游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藝能。

男歌舞伎

(從若眾歌舞伎到野郎歌舞伎)
女歌舞伎被禁後,代之而起的是「若眾歌舞伎」,這些將瀏海梳起的美少年們所表演的舞蹈和狂言藝能,在女歌舞伎的全盛時期就已經存在,但直到當時才展露頭角。所以承應6年,以和女歌舞伎相同的理由遭禁止。
後來,因接受了剪掉若眾的象徵-瀏海 ( 變成野郎頭 ),以及不跳煽情舞蹈而以對白代替等兩項條件,於次年才被允許繼續上演,此後則被稱為「野郎歌舞伎」。野郎歌舞伎時代,歌舞伎開始朝演劇的方向發展,在整備劇場、增加演員後,使歌舞伎更具可看性。野郎歌舞伎時代是初期歌舞伎的重要起飛期,也是元祿歌舞伎的準備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