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杭結合帶

欽杭結合帶

欽杭結合帶包括中新元古代的揚子與華夏兩個古板塊及其間的華南洋於晉寧運動時期(820±Ma),發生洋殼消減、弧陸碰撞所形成的結合帶。此後受其制約,兩個板塊前緣長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條複雜構造帶和重要的成礦帶。西南自欽州灣經湘中、贛中至杭州灣,總體呈北東向反S狀弧形展布,長約2000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欽杭結合帶
  • 外文名:Qinhang suture zone
  • 名詞類型:構造帶
  • 名詞領域:地質學
構造區位,欽杭結合帶的地質構造特徵,

構造區位

1、綜合我國1939年來的主要區域地質構造研究成果。中國由西伯利亞、華北、塔里木、揚子、華夏、滇藏、印度、太平洋、菲律賓等9大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古亞洲(緯向)、鄂爾多斯—四川(經向)、青藏(特提斯)、華夏、濱西太平洋(新華夏)等5大構造體系域。組成了東西橫亘、南北縱貫、東西約略對稱,並以上揚子陸核為中心的大中華構造格架。
2、揚子、華夏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北東向反S弧形為綜合特徵的華夏構造體系域,構成了華南的基礎性主體構造,是大中華構造格架的東南支撐,與青藏北西向S形弧形構造體系域呈犄角之勢。
2、揚子、華夏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北東向反S弧形為綜合特徵的華夏構造體系域,構成了華南的基礎性主體構造,是大中華構造格架的東南支撐,與青藏北西向S形弧形構造體系域呈犄角之勢)。
華夏系構造略圖華夏系構造略圖
華夏構造體系域地質構造略圖
Ⅰ上揚子地塊,Ⅰ1四川盆地,Ⅰ2江南西部隆起帶;Ⅱ下揚子地塊,Ⅱ1長江中下游坳陷帶,Ⅱ2江南東部隆起帶,Ⅱ2九嶺逆推隆起,Ⅱ2黃山—天目山過渡帶,Ⅲ湘桂加里東造山帶,Ⅳ欽杭結合帶,Ⅳ1欽杭北帶,Ⅳ1萬年—錢塘弧盆帶,Ⅳ1萬年島弧地體,Ⅳ1湘東弧盆隱伏帶,Ⅳ1錢塘島弧地體,Ⅳ1欽州印支造山帶,Ⅳ2欽杭南帶(前陸逆沖疊覆帶),Ⅴ東南加里東造山帶。
3、欽杭結合帶構成了華夏構造體系域的中軸,是華南構造活動的重要策源地和最強烈、最複雜的一條構造帶,也是一條顯著的岩石圈不連續帶。

欽杭結合帶的地質構造特徵

欽杭結合帶的地質結構因其年代老、覆蓋厚、出露少、隱伏深,且歷遭構造疊覆與改造變位,與現代板塊出露的結合帶相比,要複雜得多。據此,對其研究,不是局限於北海—萍鄉—紹興一條斷裂帶,而是將包含揚子、華夏板塊前緣部分所組成的複雜構造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其範疇北、南分別以憑祥—瀏陽—蘇州、北海—萍鄉—紹興兩條拼接帶為界,並創名為欽杭結合帶。這樣由“線”到“帶”的認識並導致欽杭結合帶與成礦帶的厘定是古板塊結合帶及其成礦帶研究的一個提升與突破。板塊研究登入後,由古板塊劃分研究—造山帶研究—結合帶研究,是一個研究深化與發展過程。欽杭帶現今總體上是一條巨型坳陷帶,也是一條斷陷紅層盆地帶,呈現與江南、華夏“兩隆夾一坳”的格局。所以欽杭古板塊結合帶除江西及其鄰區(中段)外,其它段落主要是根據綜合信息推定的,它在總體上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弧盆結構:欽杭帶的中新元古代弧盆構造見於浙皖贛地區,其南西段為湘桂加里東造山帶和欽州印支造山帶所掩。所見的構造序列自北向南為:
①江南弧後盆地晉寧期褶皺帶:由新元古代早期(825—850Ma)的地層冷家溪群、雙橋山群、溪口群組成,總體成層有序,推測發育於揚子早前寒武紀克拉通之上。
————瀏陽—景德鎮—歙縣拼接帶————
②萬年島弧晉寧褶皺帶:其中部為新元古代早期(825—850Ma)成層有序的淺變質地層,含較多的海相火山岩,周邊為構造混雜、岩片堆覆地層,與懷玉島弧地體呈交錯疊覆狀態。
2)晉寧期華南洋殘跡:為準原地構造侵位的蛇綠混雜岩帶,由於構造變位,分別出露於:皖南歙縣伏川西村岩組(片),贛東北德興—弋陽張村岩組(片),瀏陽—宜豐:宜豐—南橋岩組(片)、澗溪沖岩組(片)、蒼溪岩組(片)。這些蛇綠岩帶,特別是鎂鐵、超鎂鐵質岩,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塊。大體上與蛇綠岩套的組成,即超鎂鐵質岩—鎂鐵質堆晶岩—基性岩牆—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矽質岩、凝灰質泥砂質濁積岩相近。其大部因遭疊覆潛伏於兩側島弧之下,出露的只是其一小部分。德興西灣蛇綠岩中大洋斜長花崗岩SHRIMP鋯石U—Pb年齡968±23Ma、伏川偉晶輝長岩844±11Ma、英安質凝灰岩837±10Ma。德興西灣藍片岩(K—Ar)866±14Ma。時代為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
①懷玉島弧晉寧期褶皺帶:諸暨平水岩組、弋陽鐵沙街岩組、廣豐田裡岩組(白雲母Ar/Ar坪年齡1019±0.9Ma,SHRIMP鋯石U—Pb年齡1535Ma)均為被消減的殘留岩片,平水岩組為含鐵銅細碧岩—石英角礫岩(913±15Ma、950±15Ma),鐵沙街岩組為含銅細碧岩—碳酸鹽岩—石英角礫岩(1119.1±6Ma)。島弧中部富陽雙溪塢群上部章村組陸相火山岩(887±18Ma)。除此,在上海市郊鑽孔中見有金山群也含火山岩。屬中新元古代火山島弧。
————萍鄉—紹興拼接帶————
2、裂解的華夏陸塊:華南大地構造格局由“北台南槽”到“兩板一帶”是認識上的一大變化。1984年水濤重提華夏古陸,推動了地質界對華夏古陸的再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認識到華夏陸塊於晉寧期曾有較大規模,在華南大地構造演化中曾起到重要作用,自新元古代晚期始(810±Ma),歷經多次裂解,最終解體於新近紀的南海擴張。其存在依據:
1)北有懷玉殘留島弧地體,南有瓊南殘留微陸塊。
2)南華加里東造山系,分別奠基於揚子、華夏型新元古代早期和更老的基底之上,在北海—萍鄉—紹興拼接帶以東地區,於造山帶根部或下部暴露出華夏陸塊裂解的中深變質岩殘塊,時代為古元古代到新元古代早期。
①閩西北天井坪岩組(1766±19Ma、1776±16Ma),②閩西北大金山岩組(1.8—2.34Ga),③閩西北南山岩組(846—859.1±9.2Ma),④閩東迪口岩組(1040±Ma),⑤雲開天堂山岩組(1894±17Ma、1847±59Ma),⑥浙西八都岩組(1743±8Ma),⑦海南抱板群(1430—1318Ma)。
除此,浙西侵入於八都岩群的淡竹花崗岩年齡值1878Ma。
3)西沙、浙東海域鑽孔中打到中元古代的中深變質岩。
3、欽杭岩石圈不連續帶:
1)厚幔薄殼帶:大地電磁測深的岩石圈厚度,湘中200 km,(地震層析140—120 km),萍鄉—豐城坳陷190 km,龍游130 km。地殼厚30-31 km。
2)密集的超殼斷裂帶:在欽杭帶中段計有憑祥—瀏陽—蘇州、上高—樂平—臨安、德興—東鄉、橫峰—簫山、北海—萍鄉—紹興等。具鏟式斷裂特徵,並分別由北南兩側大規模對沖推覆。於加里東運動晚期,江南、萬年塊體南推。北海—萍鄉—紹興斷裂帶,東段大規模不均衡地向北仰沖拼貼,使懷玉古島弧地體遭到嚴重消減疊覆,呈楔形尖滅,其前緣殘留有楊溪、金山嶺、烏石、白土、漫田等岩片或混雜岩塊。由於武功山向北仰沖,在瀏陽、銅鼓一帶與江南地塊對沖,萬年島弧受到消減,在瀏陽宜豐一帶,堆疊了蒼溪、澗溪沖、宜豐—南橋等構造蛇綠混雜岩片。這時萍鄉—郴州斷裂發生左行走滑轉換。湘南與武功山的“黑板溪群”發生顯著位移。這條陸內拼接性質的斷裂帶,構成了欽杭結合帶的南界,
3)殼幔混雜與地層疊覆型殼層:帶內由於多次陸—陸、陸內塊體擠壓碰撞、構造拆離、形成了華南洋殼與地殼物質混雜、地層相互疊覆的上地殼結構。
4、“兩隆夾一坳”的格局:欽杭帶由於多次裂陷沉降形成了一條大型的坳陷帶,分別為揚子型南華紀—中三疊世海相蓋層、華南型泥盆紀—中三疊世蓋層,中新生代陸相的含煤盆地、火山盆地和紅層盆地帶。所以是一條重要的非金屬、煤、膏鹽成礦帶和油氣遠景區。其兩側分別為江南、華夏隆起所夾持,成為華南一條重要的經濟交通走廊。
5、燕山期以深源為主、多源共存、相互過渡的岩漿岩帶:基於構造特點與殼層混雜堆疊,岩漿岩類型十分複雜。
1)揚子同熔型中酸性岩漿系列:岩石以深源淺成的花崗閃長斑岩為主,Ⅰ型以成銅為主;Ⅱ型顯示過渡特徵,以形成白鎢、鉬、鉛鋅礦為主。
2)南嶺殼熔型中深成花崗岩系列:以花崗閃長岩類為先導,成礦很弱,以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為主體以成鎢為主;以正長花崗岩、鹼長(晶洞)花崗岩為終端,以形成Ta、Nb、Sn為特色。有的花崗岩具噴射漿混作用(靈山、騎田嶺等)。
3)燕山晚期欽杭型火山—次火山岩系列:以反序的酸—中酸性同熔型火山—次火山岩為先導,以成Cu、Au為主,以酸性火山岩次花崗斑岩、鹼長花崗斑岩為主體,以形成U、Pb、Zn、Ag為主,以高鉀的石英正長斑岩、正長斑岩為終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