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惑

欲惑

《欲惑》是2013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的蘿瑞·艾胥娜。該書為那些明明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卻還在生活中抱怨不斷、從不滿足的人所寫。

基本介紹

  • 書名:欲惑
  • 作者:[美]蘿瑞·艾胥娜(Laurie Ashner), 米奇·梅爾森(Mitch Meyerson)
  • 原版名稱:When Is Enough, Enough?
  • ISBN:978-7-111-41200-7
  • 定價:39.80元
  • 出版時間:2013.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引言,

內容簡介

兩位作者通過大量的心理諮詢經驗,發現了那些在工作、愛情、生活中飽受長期不滿困擾背後的深層原因,揭開了人們內心欲望的本來面目,幫助人們了解自己、改變自己,並提供了實用可操作的訓練方法。

作者簡介

蘿瑞·艾胥娜(Laurie Ashner)和米奇·梅爾森(Mitch Meyerson)是《當父母的愛太多時》(When Parents Love Much)一書的作者,也是芝加哥生活雜誌的專欄作家。勞莉是作家、教師和治療師;米奇是專攻慢性不滿、抑鬱和人際關係障礙的心理治療師。兩人曾共同出現在奧普拉·溫弗瑞、湯姆·辛德和珍妮·瓊斯的訪談節目當中。

目錄

譯者序
獻詞
鳴謝
引言 揭開長期不滿之謎
想要自己沒有的東西,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永不滿足者的11個人格特徵
滋生長期不滿的9大核心問題
第一章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缺了什麼? 尋找自我
自戀者的傷痛:永不滿足的饑渴
你想要的是你需要的嗎?
負罪感的秘密
第二章 為什麼你總是不能堅持夢想?尋找目標
你有勇氣做你自己嗎?
不要只考慮其他人
舒緩你的焦慮感
第三章 為什麼你的幸福轉瞬即逝? 尋找認同
今天,你抑鬱了嗎?
用抑鬱逃避現實的痛苦
結束家庭中的消極傳統吧
第四章 為什麼你無法放鬆? 尋找信任
焦慮就是你根本沒辦法停止擔心
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嗎?
構建信任
第五章 為什麼你煩惱而又浮躁?尋找效能感
被嬌生慣養剝奪人生太久了的孩子們
讓社會來一次粗魯的喚醒
煩惱和浮躁的真相
第六章 為什麼你找不到注定的另一半?尋找伴侶
你對伴侶的要求反映了你自己
相戀,失戀
將感情看做鏡子
第七章 為什麼你的收穫總是沒有付出多?尋找控制
給予者充滿挫敗感的生活
給予者、強者、被依靠者的秘密: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
給予意味著你想要做,還是你必須要做?
第八章 為什麼你總是將自己和別人比較?尋找認同
家庭秘密
攀比思想的根源
停止比較,相信你的直覺
第九章 為什麼你總是追求無法得到的東西?尋找安全
求而不得的心儀對象
當你追求著無法得到的東西時,你在逃避著什麼?
幻想
第十章 夠了,這一切尋找滿足
我們對改變既愛又恨,想要維持現狀但是希望結果更好
只不過是自尋煩惱
反映最真實心聲的訪談
第十一章 滿足吧改變與成長
是什麼就是什麼
表達真實的自己
找到內外的平衡
推薦閱讀
作者簡介

引言

本書的目標讀者並非知足常樂之人,而是無數個已經達成自己的目標,然而卻還是為自身、為所愛的人和自己的生活抱怨不斷、從不滿足的人。
與“什麼時候才會滿足”這個問題有關的是勞拉這樣的女性。她一心想升上一家大廣告公司的會計主任的職位,她逼自己每周工作60個小時,竭盡全力,不得到這個新職位誓不罷休。可是,她的喜悅之情總共也就持續了10分鐘。“我站在我的新辦公室里,想著:‘這可真棒,但是我本來可以做點比這個重要得多的事情。’”
“什麼時候才會滿足?”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就是像蒂姆這樣的男性。他是一個作曲家,他花了10天時間剪輯唱片小樣,吃了不少閉門羹,直到一位著名藝術家同意灌錄他的一首歌。他說:“我應該開香檳慶祝一番的。但是我忍不住擔心,如果我的歌火了,而我卻再也創作不出這樣的歌,那該怎么辦?要是到頭來這份工作不過就維持了12個星期,怎么辦?”
“什麼時候才會滿足?”這也是珊迪的問題。她有心愛的丈夫、可愛的孩子,然而絕望之情卻與日俱增。“孩子們還小,現在最重要的是陪著他們,這我很清楚。我有一份工作,但是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我還是覺得我的生命應該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我被不同方向的事情撕扯得四分五裂。過去三年我快樂過嗎?沒有。”
“什麼時候才會滿足?”這個問題也困擾著薩爾。經歷第一次婚姻的失敗,上百場初次約會,他已是一個情場老手,卻總是覺得“缺了點什麼”;在大部分人看來,貝絲很漂亮,可她總是忍不住覺得自己不夠有魅力;吉姆在攻讀他的第三個學位,永無止境地追尋“適合自己的”職業;卡羅爾感覺到莫名的壓抑;此外,還有一百人在本書中和我們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如果你一直在想:為什麼無論你擁有什麼,無論你多努力地為之奮鬥,你還是感覺不到絲毫的滿足感。那么,“什麼時候才會滿足?”也許也是你的問題。
渴望你所沒有的東西,這難道不好嗎?
雖然工作狂當然會理解這種感覺,但覺得永不滿足和工作狂是兩回事。而且,不只是那些受人矚目的成就突出者在走出低谷時才會有這種感覺。任何人都可能被永不滿足的想法所困擾。
也許我們可以認為,永不滿足的感覺就等同於雄心壯志。但是確實如此嗎?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關鍵的不同點的:
有雄心的人在接近目標時感覺精神煥發,而永不滿足的人則感覺筋疲力盡。
有雄心的人為他們的成就而自豪,而永不滿足的人會因為他們的成功而變得焦慮,心裡總是在想“我還能再創輝煌嗎?這會不會是種僥倖?”,不然就是“那又怎么樣?這沒什麼了不起的,誰都能做到”。
有雄心的人作選擇時頭腦清醒,行動有目的性。永不滿足的人則憑衝動行事,他們不確定自己實際上想要什麼,只是不停做事。
有雄心的人的行動是發自一片熱忱,永不滿足的人的行動則是由於偏執:“要是我失敗了,他們會怎么想呢?她怎么就意識不到我應該得到褒獎呢?”
那種熟悉的感覺
我們人人都有感覺到不滿足或者失望的時候。但是也許這是我們頭一次意識到自己從來都不會覺得自己夠富有、夠苗條、夠漂亮或者夠有才華。我們會說:“什麼時候才會滿足呢?”或者當我們終於擁有了一直渴望的東西但卻依然感覺不快樂時,原因才能浮出水面。我們想知道是什麼東西在阻止我們感到幸福。
作為治療師,我們可以向你保證,許多來參與治療的人都有“若有所失”的感覺。我們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專注於臨床工作與研究,分析為長期不滿困擾的人的情況。我們想了解:為什麼有些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還是感覺失望?為什麼有些人發現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或者戀情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什麼我們許多人想要的是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擁有的東西?
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去發現那些在失敗、矛盾和問題面前仍然感覺滿足的人。他們明白了哪些我們其他人應該了解的事情?
我們發現的是永不滿足的想法和我們擁有或缺失的東西之間關係甚微。而且,我們可以對一些突出的原因做單獨的考慮:為什麼許多人發現得到滿足是那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不再把不滿足視為負面想法的結果,而是把它視為一個信號,一個警告,表示是時候調整我們追求目標的方式了。換言之,永不滿足的人無意中讓自己陷入了失望,而其中有許多令人驚訝的原因。
簡單印象:做一個永不滿足的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永不滿足的感覺是一種習慣、一種秉性,也是促使你性格形成的主要動力所產生的一種副產物。我們研究的人群有11種典型特徵。如果長期以來你感覺不滿足,那么你可能也會有這些特徵:
成功不會給你帶來快樂,只會讓你禁不住去想自己能否再成功一次?
你總是在覺得自己有獨特天資的想法和“我其實什麼人也不是”的懷疑中搖擺。
你覺得自己的努力並沒有得到認可,但是別人的讚揚卻讓你覺得不舒服,或者讓你有戒心。
你總是排在第二:當的是副總裁,主管助手或者男人背後的女人。你覺得自己落在了後面,而其他水平或抱負不如你的人卻能夠實現他們的目標。
突出的成就對你而言並不夠,只要是你覺得你的成就不夠突出,你就會有失敗感。
在養成不依賴他人的習慣後,你會在感情、工作以及家庭出現問題時,將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你總是陷入讓你需要去證明自己的環境中。
你不知不覺地重現了過去的失望;你以前與父母和朋友未解決的問題重新出現在了現在的關係中。
你極力壓制生活中感受到的焦慮與抑鬱,你對這些東西太過習以為常,它們仿佛總是在你身邊揮之不去。
因為與其他人交流有些困難,你試圖通過外界的支持體系(比如銀行里的存款,有保障的工作,社區裡的街坊鄰居)來支撐自己。
你沉溺於努力奮鬥和抑鬱情緒之中。
如果你符合永不滿足的定義,就不是偶然符合以上這些模式或者規律的了。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過去引發了這種心理模式,而你現在則被困在其中。但是你不必一直在永遠無法放鬆的感覺中煎熬,也不必看著滿足從手指縫中溜走,或者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用雙手將幸福拋棄。
本書將探究產生這種長期不滿的核心問題。我們會討論這些問題的起源和處理方法。你會看到很多人講述他們對這種永不滿足感的經歷。通過他們的角度,你將得以更清楚地理解這些心理模式。
要消除這種揮之不去的鬱悶感,光是“樂觀思考”或者強迫自己去看事物好的一面並不夠,不過這種感覺是可以被排除掉的,你可以做到。要從這種心理模式中恢復,需要一開始就有一個認知的轉變,也就是一種看待整個問題的新方式。這種轉變可以從以下做法開始:
意識到自己如果直接動手做,那就能夠做成。我們不知道你具體糾結的是什麼。也許是內在的東西。也許和你的自信心,也就是你對自身的信念有關。或者和你的人際關係有關。你可能每天都要與對家人的陰鬱情緒或者對愛情的失望作鬥爭。或者你可能要不斷地與讓你疲勞與絕望的空虛感糾纏。
不管你糾結的是什麼,你是有機會用大量的精力去試著克服這個問題的。也許,你相信存在某種只要你能夠完成,就能夠改變一切的東西,比如一份新的工作,賺更多的錢,更美滿的婚姻,奏效的節食計畫,一次美容,一個新計畫。你從內心裡相信這一點,但是你卻不能將其付諸實踐。
在你的失望之中,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試著去指出哪些東西有益於你的生活,哪些東西又是應該讓你覺得感激的。或者,他們已經向你提供了許多建議和解決方案來幫你除掉困擾自己的東西。你還可以通過下面的話讓自己振作起來:停止抱怨吧,你有無數個開心的理由。如果你沒有,那就為此動手採取些措施吧。
你需要的第一個思維轉變是意識到如果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是會去做的。讓我們這會兒不要去想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在阻止你。如果的確有什麼你想要的東西,而你無法讓自己動手去獲取,那這背後肯定存在原因。
不要再和現實對抗。作為治療師,我們發現前來抱怨自己魅力不夠的來訪者其實很漂亮,也看到說自己不夠成功的人其實有輝煌的歷史,但這都不重要。如果你不滿足,我們是不會和你爭辯的,因為這沒什麼幫助。更重要的是,這沒有實際意義。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成功,那實際上你是否成功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有100個成就,但是這些成就無法消除你的空虛感,那這些成就又有什麼用?從這本書開始,不需要爭辯,不要有負罪感,不存在質疑,去感受真實的自己是你幫自己擺脫心結的頭等大事。
格式塔療法之父弗里茨·皮爾斯(Fritz Perls)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在接受真實的自己之前,一切都會照舊。
在一個如此便利的世界裡,如果總是不滿足,是讓人難受和痛苦的。有時候,你的問題剛剛說出口,就有別人跳出來說一堆東西,告訴你可以用他/她說的解決你的問題。在一個信息量如此龐大,有如此多建議的世界中,真正的換位思考卻十分匱乏,這似乎有些諷刺。
我們在臨床治療時聽過來訪者說過數百個不同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從核心上來看都是一樣的。我們花了畢生精力試圖去了解這一核心,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地弄懂它。
最近,有一位來訪者在減掉30磅(1磅=0?454千克)體重之後來找我們,她非常想再減掉10磅,但怎么也減不掉。她的丈夫告訴她:“親愛的,你很漂亮,我愛你的身體,你一磅體重都不用減,我也會覺得你看上去美麗動人。”
她的丈夫抱著善意和對她的愛說了這番話,但是這是一個完全缺乏換位思考的回應。他告訴這位來訪者說她自己的感覺是不應該有的。這也是我們和自己所愛的人分享自己的問題時,經常會得到的回應。這位女士拚命要減掉這減不掉的10磅體重,其核心原因就是她那永不滿足的綜合徵。減10磅體重還是20磅體重都無關緊要。她永遠都減不夠。她永遠都不會覺得別人能理解她。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問題並不是缺乏解決矛盾的方法。問題是我們是孤獨的。周圍都是說能理解我們的人,我們覺得自己被誤解了。於是我們通過努力爭取更多、更不同的東西來對抗這種感覺。我們早先對換位思考的體驗太少,以至於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換位思考,也不知道自己缺少這種東西。我們這些人生活都有固定的模式,而痛苦的事實是我們肯定有什麼問題,因為不管是什麼,都沒法讓我們長時間感到快樂。
換位思考意味著,如果你跟自己說自己孤獨,我是不會跟你說你周圍有很多人、而你沒有理由覺得孤獨的。我要和你一起探究這些感覺。我將幫助你鼓起勇氣去認真地看待自己的孤獨,弄清楚它的含義以及會給你帶來什麼結果,了解這種感覺是如何開始的。我擔心自己不會讓你感到滿足,但是我會將這個憂慮放在一邊,因為這是我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
我們是在說感到不滿是好事,而你應該繼續鬱悶下去嗎?當然不是,不過很多治療師說過如果自己拒絕去感受,那就沒法治療。如果你可以用意志的力量消除不滿,你就能夠做到。
不要在灰燼中尋找希望。不管你投入了多少精力,你的處境,比如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等只能給你提供微不足道的滿足感時,你卻還在繼續投入更多的時間。你相信只要有時間,就會讓情況變得好起來。那你就是在灰燼中尋找希望了。這是一種頑固的情緒,讓你進退兩難,這降低了你的自尊,使你產生了長期的不滿足感。
這就像很多人每天都去乾枯的水井中打水,希望能夠得到水。我們覺得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就嘗試去得到它。如果得不到,那就會更賣力、更投入地去做。
時間並不會治癒一切,時間只會讓人麻木。我們見過許多來訪者勇敢地調整自己,去面對很多他們一開始就知道會令人失望的不利局面,然後他們跟自己說問題在於自己,而不是局面本身。
不要再從灰燼中挖掘希望了。在本書中,我們會一直要求你質疑以前的觀點,想想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快樂。比如,永遠都不要用自己的本金;永遠都不要去透支;不要跳槽;用來支付租金的薪水比例不能超過總額的1/3;要根據你房子的價值來裝修;不要過度裝修;等等。這些都是許多人選擇的僵化的規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些規則的目的是讓你攢更多的錢,而不是提高你的生活質量。你需要根據個人情況改變這些規則,這樣它們才會促成你生活中更重要目標的實現。
以前也有諺語說過同樣的事:你微笑,世界會和你一起微笑;你哭泣,只會孤獨地哭泣。相比咬緊牙關,將情緒釋放出來會讓你得到更多。你對積極思考的戒心也許就是阻止你消除生活中消極因素的原因。
要停止在灰燼中挖掘希望,你需要在你自己和鼓勵你堅持的人之間劃一條界線。他們也許不想你有所改變,原因並不是擔心會有什麼事發生在你身上,而是擔心會有什麼事發生在他們身上。
你需要意識到你想要的也許和你需要的截然不同。不然你會朝著錯誤的方向努力,而且還特別賣力。本書中的12步法中就有一句話:是你最美好的願望讓你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你在本書中讀到的各個章節都和你在生活中的掙扎有關,問問你自己:“在我的生活中,我想說服自己做什麼呢?”
不要再跟自己說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太多。實際上,你對生活的期望有可能太少了。當我們可以真正感到和別人親密,也為和別人之間的聯繫感到興奮時,我們會滿足於刺激、可預見性或者舒適的感覺。當我們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義,覺得幸福時,我們會滿足於薪水、安全和福利。我們相信當初的激情會不可避免地變成沉悶、令人抑鬱甚至讓人覺得痛苦的例行公事時,我們想要新的、不同的、讓人永不疲勞的激情。
市面上有很多勵志自助的書籍,這些書都說,如果你不幸福,你最大的問題是對生活的期望太高了。但是渴望愛的感覺算是過高的期望嗎?對金錢、健美的身材、好的工作還有快樂的孩子的渴望也算是過高的期望嗎?
按照我們與總覺得不滿足的人打交道的經驗來看,問題並不是他們對生活的高期望,而是缺少動機,有時候是缺少資源。當然他們實現自己期望的方式肯定不對。這些人往往自我放棄、缺少遠見或者總是對自己的願景缺乏信心。放棄自己的期望意味著要接受生活的目標是生存,而不是成長。
準備好面對產生這種強烈不滿足感的核心問題。每個受不滿足感困擾的人,都會遇到一個或多個占主導地位的核心問題。《欲惑》這本書以這些核心問題為中心,將內容組織成最常見的9大問題,這也是來我們這裡治療的來訪者帶來的問題。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缺了什麼?
為什麼你總是不能堅持夢想?
為什麼你找不到注定的另一半?
為什麼你總是追求無法得到的東西?
為什麼你總是將自己和別人比較?
為什麼你的收穫總是沒有付出多?
為什麼你煩惱而又浮躁?
為什麼你無法放鬆?
為什麼你的幸福轉瞬即逝?
擺脫這種“慾壑難填”的感覺要面對的真正挑戰是如何應對這些核心問題。這只能一步一步來,沒有捷徑可以走。
做改變的決定容易,但是要實行就很難了。如果改變不易,那就不要太逼自己。你可以把目標設為不要經常犯同一個錯誤。
我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所有永不滿足的人直視現實,勇敢地面對前面的障礙。我們會鼓勵你將自己的精力從讓你挫敗的對象上移開,轉而放到會更加富有成效的方向上。我們為你提供方法,讓你可以把永不滿足轉變為自我滿足。這就是我們對你的期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