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從眾

權宜從眾

根據外顯行為是否從眾,以及行為與內在的自我判斷是否一致,從眾可分為真從眾、權宜從眾和不從眾三種。權宜從眾就是指個人迫於群體的壓力或是對群體偏離的恐懼,即便內心不認可群體的作為或是選擇,但還是在表面保持與群體一致的從眾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權宜從眾
  • 外文名:expedient conformit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 類屬範圍:從眾
  • 別名:假從眾
定義,性質,典型實驗,實驗過程,結論分析,影響因素,群體偏離的恐懼,群體融合的需要,群體凝聚力,

定義

在某些情況下,個人雖然在行為上保持了與群體一致,但內心卻懷疑群體的選擇是錯誤的,真理在自己心中,只是迫於群體的壓力,暫時在行為上保持與群體的一致,這種從眾就是權宜從眾。由於種種利害關係,個人在許多情況下,不管內心看法如何,必須保持行為與群體的一致,否則將由於群體制裁而使個人付出太大的代價。
權宜從眾

性質

權宜從眾是從眾行為的一種,權宜從眾的人即便表面認同群體選擇,內心還會一定程度堅持自己的想法。實際生活中,權宜從眾更為常見。人們選擇權宜從眾,一方面可以規避不必要的風險或是麻煩,另一方面能夠在內心保留自己真實的想法,實現一定程度的自我同一性的保持,降低認知失調的不適感。
人是社會性動物,任何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需要與社會其他成員維持聯繫,需要有群體歸屬,必然會受到社會成員及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但同樣人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有自我價值肯定的需求,所以權宜從眾是人平衡自身與外部環境的重要方式。人會在選擇權宜從眾之後逐步調整自我消除認知失調的緊張感。

典型實驗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於上世界進行了一個有關群體壓力的經典實驗,以此來考察影響從眾的各種因素。根據阿希事先的假定,聰明的人在可以順利看到事情的真相時不會從眾。但結果表明並非如此,聰明的人也會說“瞎話”來表面上保持與群體或是其他人一致。

實驗過程

阿希將被試組成7人小組,請他們參加所謂的視覺判斷實驗,而實驗真正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從眾行為的影響。7名被試中只有編號為6的被試為真被試,其他均為實驗助手。
被試與其他成員坐下後,實驗者依次呈現50套兩張一組的卡片。兩張卡片中,一張畫有一條標準直線,另一張畫有三條直線,其中一條同標準線一樣長。被試的任務,是在每呈現一套卡片時,判斷三條編號依次為A、B。C的比較線中,哪一條與標準線一樣長。
權宜從眾
實驗開始後,前兩次正常進行時被試比較平靜,群體中每位成員都選用相同一條比較線,6號被試認為測試很容易。當進行到第三次時,實驗助手們開始按照安排故意選擇錯誤答案,真被試被安排到第6位做選擇,也就是他要聽過前5個人的判斷。真被試的困惑越來越大,並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是放棄自己的判斷跟隨大家的選擇,還是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實驗結果表明數十名被試自己獨立判斷時正確率達到99%,跟隨大家一起判斷時作出錯誤選擇的總比占到了全部反應的37%。75%的被試至少有一次屈從了群體壓力,作出從眾的選擇。

結論分析

阿希的經典從眾實驗證明了人處於群體中有從眾的傾向,其中被試的反應很好的體現了權宜從眾這一行為。在實驗中,被試在已知正確答案的前提下依然選擇和群體成員一起選擇錯誤答案, 說明對群體的歸屬和群體規範性作用於個體致使其選擇與群體一致;但也應該看到被試有掙扎和困惑的表現,說明事實與被試的自我認知產生衝突,被試自我價值受到衝擊進而有認知失調的反應。
權宜從眾由於外顯行為同內心觀點不一致,所以個人始終處於認知不協調的狀態。按照認知不協調理論,當群體壓力始終存在,而人們既無法脫離群體,又必須從眾時,心理上的調整會趨向於改變個人自身的態度,與群體取得意見上的一致。或是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來彌補觀點與行為之間的距離,使認知系統實現協調狀態。之所以一個人久作一個群體的成員後,最終觀點與群體取得了一致,原理即如此。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多時候會有意無意的選擇權宜從眾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自我形象。
權宜從眾

影響因素

群體偏離的恐懼

個人對群體的偏離,會遭受到壓力、緊張甚至是來自群體的懲罰。任何群體都有維持群體一致性的顯著傾向和執行機制。同群體一致的成員,群體會接納、讚賞,對於群體偏離者,則會遭到排斥。因此在很多情境中,人們為了避免被拒絕和贏得尊重接納,即便沒有真從眾也會採取權宜從眾的辦法避免負性影響。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已經養成了一種儘可能不偏離集體的習慣。從文化特徵來說,東方文化影響下的人為顧及人際關係的和諧等更有可能選擇權宜從眾作為自己的“緩兵之計”。

群體融合的需要

一個群體對於從眾行為的社會獎勵可能有很,有關情緒感染的研究表明,人們為了增加與群體的融合,甚至會模仿群體成員的表情、口頭等表達方式、姿勢和那些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操作性行為(Hatfield,Cavioppo&Rapson,1992)。從群體維護的價值取向出發,從眾可能是一種“美德”,與群體的行為保持一致可以使人們更可愛並為群體所接受。群體規模越大,與背景區分越鮮明,群體本身越有吸引力和價值,引發的從眾融合需求和行為的程度就越強。基於以上考慮,人們在不涉及自我價值及利益被波及的情況下,權宜從眾能夠兼顧群體融合需要和個人自身發展。

群體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是指群體對其成員的總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體的成員,對自己所屬群體有較強烈的認同感。群體凝聚力越高,從眾傾向的壓力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比較願意接受朋友或者榜樣的影響,而也不願意接受陌生人影響的原因。人們能夠有權宜從眾,說明該群體還是對其中的個體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如果群體的凝聚力很低,群體成員對於群體的歸屬感也會減弱,選擇權宜從眾或者真從眾的可能性也會減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