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翅膀

橋的翅膀

本書共收入鐵凝的散文隨筆四十篇,篇篇都是美文精品。全書按內容分為三輯:

“唯有讀書好”:文學魅力。有作者在重大文學論壇上的演講,也有與著名評論家對話錄等。迥異的文字,訴說同一個主題:文學是人類精神的棲息地。

“人事半消磨”:懷人憶事。懷念汪曾祺、孫犁等文壇前輩,記述自己雙親日常生活中的瑣趣,念想幼年生活過的胡同,評述人性的微妙,等等。這些個人歷程中所遇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筆下都充滿深情,浸透著哲思。

基本介紹

  • 書名:橋的翅膀
  • 作者:鐵凝
  • ISBN:9787801036841
  • 頁數:199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10-9-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170000
  • 印刷時間:2010-9-1
  • 紙 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者,作品目錄,作品選讀,

內容簡介

“人在畫中行”:品畫隨感。對西方的經典畫作、中國的民間年畫等,作者都興趣盎然,以獨特的視覺進行精練的評述;人生需要藝術的點化,藝術演繹著人生的故事。

作者

鐵凝,1957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怍家。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怍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說《喔,香雪》、《第十二夜》、《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對面》、《永遠有多遠》等100餘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餘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餘種。1996年出版5卷本《鐵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卷本《鐵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期刊獎30餘項。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喔,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幾、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唯有讀書好
閱讀的重量
文學是燈
讓我們相互凝視
橋的翅膀
從夢想出發
無法逃避的好運
“關係”一詞在小說
在面具和面具之間尋找自己跌落的
面孔
優待的虐待及其他
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
文學應當有捍衛人類精神健康和
內心真正高貴的能力
第二輯 人事半消磨
相信生活,相信愛
懷念孫犁先生
猜想井上靖的筆記本
車輪滾滾
閒話做人
母親在公共汽車上的表現
擀麵杖的故事
男性之一種
女性之一種
孩子之一種
你在大霧裡得意忘形
一個人的熱鬧
為什麼要把時光留住
想像胡同
關於頭髮
黃金與鑽石
第三輯 人在畫中行
我與鄉村
廚房
武強年畫
懷念插圖
農民舞會
德加眼中的芭蕾舞女
護心之心
獅如何變成孩子
蜻蜓
皇帝與繪畫
稱金少婦
河北有位白壽章
驚異是美麗的

作品選讀

山谷水槽
就在一個多月之前,我在德國的時候,一位漢堡大學的華人老教授送給我一本他的回憶錄,其中他寫到了一座“橋”,留給我深刻印象。這位教授出身於中國一個有名望的家族,生在北京長在上海,之後又回到北京得到一份很優越的讓人羨慕的工作。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在一場大面積的政治運動中,他和許多中國知識分子一樣,一夜之間突然成了人民的對立面。他被迫離開家庭、妻子和孩子,被迫去往偏遠的西部青海省接受勞動改造。那裡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很快就適應了種種艱苦,並和最底層的勞動者成為朋友。後來他在當地一家畫報社做攝影記者,經常被派往深山區採訪。有一晚他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山裡迷了路,不知怎樣才能找到他要去的村子。他在山上亂走了半夜,黑暗中還突然看見附近有一些不斷增多的綠色光點,他遇見了狼群。他急中生智打開隨身帶的照相機閃光燈拚命衝著狼群閃爍,一邊快步奔逃。當他暫時甩掉狼群時意外發現眼前出現了一座橋。橋的對面竟然傳來狗叫,有狗叫就有人家。他欣喜若狂地借著閃光燈向橋上照射,這才看清原來那不是橋,是架設在兩山之間的一段狹窄的大約三十多米長的木頭水槽。他聽見水槽里細微的流水聲,水槽下面是幽黑的深谷。他無法知道那水槽能否承載他的重量,但他沒有退路,他必須通過這水槽到達山對面,不如此,說不定他會被野獸吃掉。於是,他幾乎毫不猶豫地奔向那水槽,他騎在水槽上,一分一寸地向前挪著自己的身體,水槽在他的體重之下不斷發出似要斷裂的吱呀聲,讓他隨時覺得他已死到臨頭。可他並沒有停止挪動,他終於騎著水槽到達了“對岸”。他昏了過去,天亮時才被村人發現。村人驚訝地感慨他的勇敢不可思議,他卻說他勇敢其實是因為嚇壞了。
有時候勇敢並不一定從勇敢中產生,對沒有退路的恐懼也能激發出人自身所未知的勇敢。
我想到了作家對文學的創造。成功和成名會使作家產生滿足感和安全感,而長久的安全感會讓我們變得麻木和滿足,使寫作成為一種慣性。作家應該有能力使自己的寫作遭遇危機,敢於讓自己將要“死”去。敢於恐懼,也敢於勇敢,我們才有可能遇見創造之路上的山谷水槽——那逼迫你打破常規的橋,並乘著這“橋”的翅膀飛越絕境。
連線兩座山的那段木頭水槽當然不是人的合理的求生之橋,它也並不是目的本身。它的價值在於喚醒並激活人心深處超越自己的強烈意識,它考驗你想要到達目的地的堅決程度。也因此,它作為橋的目的已經達到。
庫爾貝和巴爾蒂斯
《為死者化妝》是法國畫家庫爾貝(一八一九——一八七七)的一張油畫作品,並不是庫爾貝最有名的畫。這張畫與那些能夠鮮明表現他風格的名作,在氣質上也有些疏離。但是,當我看見這幅畫時,我有兩個吃驚:第一。我為庫爾貝多樣的、甚至可能連他自己也未必意識到的巨大才華而吃驚;其次,我毫不猶豫地想起在他一百多年之後的巴爾蒂斯。
如果我們把巴爾蒂斯的《貓照鏡》、《玩牌》、《憑窗少女》、《三姐妹》,甚至《凱西的梳妝》和庫爾貝這張《為死者化妝》擺在一起,就不能不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使巴爾蒂斯確立風格和審美取向的最重要的資源,來自庫爾貝;在繪畫的內在精神上與之最能溝通的,是庫爾貝。
我以為《為死者化妝》是庫爾貝最具現代意識的寫實作品,他在此畫中對人類精神深處那種似真似幻的悲劇氣息的敏銳表現深化了他的寫實。不知為什麼他忽然扔下這種從形式到內涵都十分高級的創造不管了,而他晚年所熱衷的風景以及動物都被他畫得比較難看。
巴爾蒂斯一直坦言他喜歡庫爾貝,可我仍然想不到他會這么赤裸裸地將庫爾貝的作品“拿來”。從形式到人物動態的特點,乃至那些困惑與警覺兼而有之的面孔,巴爾蒂斯對他們的“拿來”可謂是“活生生”的。在《為死者化妝》里,庫爾貝對法國人精神深處某種氣質的不事張揚的刻畫,他們那有些飄逸的憂愁,有些既在事件當中又游離於現實之外的狀態,溫和的但卻無法消除的彆扭……二十世紀的巴爾蒂斯將這一切發揮到極致(請原諒我在此用的這幾個形容詞,在法國同行面前這是危險的,幸好我只是就畫論畫)。巴爾蒂斯是一個成功的“剽竊者”,他用大師不經意的“下腳料”鑄就起自己的輝煌,並使自己成為大師。至此,我在佩服智慧的巴爾蒂斯的同時,又有點替庫爾貝惋惜:假如他循著《為死者化妝》發展下去,就不會有後來的巴爾蒂斯了。然而歷史不能假定。
美術史家是否同意我這局外人的品頭論足,我並不知道。我的喜悅在於,在閱讀和對比這兩位大師的時候,我產生了一種類似“偵探”般的欲望。我甚至還想問,為什麼當年庫爾貝對《為死者化妝》這樣的在氣質上明顯高出他的有些名畫的作品,不那么看重甚至不再繼續了呢?是他本人的判斷有誤,還是因為這《為死者化妝》也是他受到過先於他的某人的影響了,越繼續那嫌疑就會越大呢?於是他果斷地避開了。
重要的還在於,我在這當中看見了一個大師從他的前輩那裡“借”到了通向自己的江河湖海的橋。是《為死者化妝》這座對庫爾貝來說極不顯眼的小橋,接通了巴爾蒂斯重要的未來。
我們也許並不發明橋,但我們至少應該具備發現那真正可能屬於自己的橋的判斷力。
京劇《烏盆記》和地方戲曲
我曾經聽過一出傳統京劇,名叫《烏盆記》,講的是中國宋代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有一個名叫劉世昌的商人結賬回家,行至一處遭遇大雨,於是借宿在一個姓趙的人家。這家人見財起意,用酒毒死劉商人,將他的屍骨燒成灰又和在泥里製成烏盆——也就是黑色的尿盆。不久後烏盆被來趙家要賬的人索去。一天夜裡主人小便時烏盆突然開口說話,大意是說我其實是個人啊,請你不要往我身上撒尿。接著它向主人哭訴了自己的冤屈。主人聽罷又驚又氣,決心帶著這個烏盆去縣衙為它伸冤。他們歷經曲折,終於真相大白於天下,兇手得到懲罰。
我從《烏盆記》看到了中國傳統戲曲中那極為先鋒的一面,這裡有駭入的想像力,依託著更加結實的民間根底,調侃、幽默和正義藏於其問。而真相往往並不在權貴的手裡,真相更有可能就在凡俗的器物——比如一隻尿盆那裡。
我在最傳統的東西里發現了最現代的,《烏盆記》算得上是古老,但在藝術上抵達更有活力的新大陸,說不定要藉助的正是古老的舊橋。
一位已經謝世的老作家,曾經對我講起一出地方小戲感動他的細節:封建社會的舊中國,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戀愛,更無法當眾相互表達愛慕之意,一位樂意促成他們愛情的長者便當起牽線搭橋的人。在舞台上,那一對男女四目相望人卻不能靠近,這位長者的“搭橋法”是把那男人和女人無形的眼光像有形的絲線一樣一束一束地收集起來,捏在手中將它們銜接,並以舞蹈的手勢做著複雜而美妙的編織,好比織漁網,或者織毛線。
觀眾完全相信這舞台上的浪漫,並從這沒有語言的編織里體會著那一男一女相互傳遞的意韻悠長的愛意。原來眼光也是可以編織成橋的,觀眾就踏著這情意綿綿的“橋”,走進了劇中人的心。
在我的故鄉河北有一出地方戲名叫《借髢髻》(髢髻是已婚婦女裝飾用的假髮髻),講的是舊時鄉村的兩個婦女為了借不借髢髻而發生的一場極其瑣碎的對話。一個名叫小四姐的婦女進城趕集,去鄰居王嫂家想借她的髢髻打扮自己。王嫂很不願意把髢髻借給小四姐,為此她大段大段地訴說著那不借的理由。她由遠及近,從出生、長大到結婚生孩子,從做飯、砍柴、打草、餵豬、紡棉花、拾麥到伺候一家老小,到颳風下雨、烈日冰雹,再到婆媳糾葛、親戚恩怨。甚至某日她丟了一隻正在下蛋的雞,一定是某人所偷,又一個某日她好不容易將一車柴火拉回家,被一場暴雨淋濕了,害得她點不著柴燒不熟飯……女人過日子容易嗎?日子苦啊要精打細算啊,精打細算就顧不了自己,多少年我都沒給自己做過新鞋新衣……整齣戲快要完結時王嫂才繞到這齣戲的關鍵字:那個髦髻。於是又是大段的敘說。說到買這個髢髻的過程,多么捨不得買多么捨不得用,再拐到丈夫的朋友儘是在河邊拉縴的,蘇州杭州通州揚州,入托人好不容易從蘇杭二州給她買回了花髢髻。她是藏在櫃裡怕老鼠咬了,放在枕頭邊怕睡覺壓了……總之小四姐我把話都說成這樣了你還真好意思借走不成?小四姐真就不好意思再說借了,再說借差不多已經關乎王嫂的身家性命了。就在小四姐已經想要放棄時,王嫂卻又不忍心不借了,最終她決定把髢髻借給小四姐。接著又是一大段對她的囑咐,囑咐她應該怎樣愛惜這個髦髻:遇到風時當怎樣,遇到雨時當怎樣,趕集路上穿過棗樹林,你騎著驢當怎樣才能不讓棗枝鉤掛了我那髢髻……
一出小戲,兩個女人,無窮無盡的瑣碎和絮叨。只因這瑣碎和絮叨蘊含了日常生活可以觸摸的質地,觀眾聽來竟不覺厭煩。我常常感嘆這瑣碎的精彩和鮮活,原來人是這樣說話的,女人是這樣說話的。
我從《借髢髻》發現,語言和目的之間的距離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長。如果語言是通向目的之橋,王嫂用層層疊疊的絮叨為自己的目的搭建了一座曲折的長橋,她在這長長的橋上,淋漓盡致地鋪陳著內心。她那大段的敘述與其說是告訴小四姐不借髢髻是多么有理,不如說是在為自已的不借感到不安。話越多,其實不安就越多。她的小氣便不那么簡陋,她的善良也不那么單調。當現代人越來越少直接面對面說話時,說話對於現代人越來越困難時,是這生於民間的小戲為我搭起說話之橋。在我的一部長篇小說里,當我想用說話來表現某個人物的複雜內心時,《借髢髻》成為我和我的人物之間的橋樑。
我們的確並不發明橋,但我們需要發現橋,如同作家並不發明語言,但文學應當使用語言創造美、思想和形象。
文學的目的不是發明橋,但好的文學有資格成為橋,它所抵達的將是人的心靈深處,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
此時此刻,我為什麼會站在美麗的法蘭西,就因為有對橋的渴望,有對誘人的目的地的期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