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粉實病

樟樹粉實病是一種植物疾病,主要分布於廣西、湖南、廣東等地。除為害樟樹外,還侵染肉桂和陰香的果實,樟樹的果實發病率常達30-80%,而肉桂則在5-20%之間,對採種繁殖造成很大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樟樹粉實病
  • 主要危害作物:樟樹,肉桂,陰香
疾病症狀,疾病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疾病症狀

樟樹果實受害後,初生黃色小點,逐漸擴大並突起。初為痂狀,後成瘤狀,終至全果腫大,呈球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1.5-1.8厘米;陰香病果比樟樹病果更大,直徑約2.0-2.5厘米。病果的表面初為灰白色,剝開可見一白色粉層;後期變為一栗色的外殼,外殼破裂後可見大量黃褐色粉狀物,此即為粉實病的病原菌。

疾病病原

樟樹粉實病(Exobasidium sawadae,異名為Glomerularia cinnamomi Sawadae)是由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外擔子菌目、外擔子菌科、外擔子菌屬的樟外擔子菌侵染引起的。擔子從寄主表皮細胞間長出,棍棒狀,頂端稍圓,大小14-16×6-7微米。在擔子上長出擔子孢子4-8個,無色或淡綠色、光滑、無隔、長橢圓形至倒卵形,大小8.3-16.6×5.5-10.0微米。

發生規律

粉實病的病原菌主要來自樹上不脫落的病果或地上病果。在夏秋間, 果實開始形成時,由氣流傳播的擔孢子接觸果實,隨後萌發侵入,由於果皮幼嫩,孢子萌發的芽管可以直接進入寄主組織內發育繁殖,刺激細胞增生,使果實腫大。在廣州的樟樹果實每年9月開始發病,11月果實內出現白色粉層,12月中旬呈橄欖綠色,第二年2月變褐黃色。多數病果受風吹雨打,掉到地上,少數懸掛於樹上,便成為粉實病的主要初侵染來源。

防治方法

1. 採收果實時徹底打落懸掛於樹上的病果,並清除地下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
2. 果實形成時噴27%高脂膜100~150倍液保護;發病期間可噴灑75%十三嗎啉乳油1000~15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