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櫟

樗櫟

樗櫟,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遊〉和〈內篇·人間世〉。指兩種樹名,古人認為這兩種樹的質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後因以“樗櫟”喻才能低下。用亦為自謙之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樗櫟
  • 實質:典故名,
  • 文獻:《莊子集釋》
  • 注意:為自謙之辭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

基本信息

詞目:樗櫟
拼音:chū lì
注音:ㄔㄨㄌㄧˋ
解釋:1.”喻才能低下。2.用為自謙之辭。

詳細釋義

典源

《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集釋》卷二中〈內篇·人間世〉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石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譯文

《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遊〉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卻疙里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莊子集釋》卷二中〈內篇·人間世〉
匠人石去齊國,來到曲轅這個地方,看見一棵被世人當作神社的櫟樹。這棵櫟樹樹冠大到可以遮蔽數千頭牛,用繩子繞著量一量樹幹,足有頭十丈粗,樹梢高臨山巔,離地面八十尺處方才分枝,用它來造船可造十餘艘。觀賞的人群像趕集似地湧來涌去,而這位匠人連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樹旁看了個夠,跑著趕上了匠人石,說:“自我拿起刀斧跟隨先生,從不曾見過這樣壯美的樹木。可是先生卻不肯看一眼,不住腳地往前走,為什麼呢?”匠人石回答說:“算了,不要再說它了!這是一棵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樹,用它做成船定會沉沒,用它做成棺槨定會很快朽爛,用它做成器皿定會很快毀壞,用它做成屋門定會流脂而不合縫,用它做成屋柱定會被蟲蛀蝕。這是不能取材的樹。沒有什麼用處,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壽延。”

釋義

1.喻才能低下。
樗和櫟指兩種樹名,古人認為這兩種樹的質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後因以“樗櫟”喻才能低下。
歐陽詹 《寓興》詩:“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
2.用為自謙之辭。
蘇軾 《和穆父新涼》:“常恐樗櫟身,坐纏冠蓋蔓。”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聞雞起舞》:“下官樗櫟之才,豈足為元帥副。”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麻瘋女邱麗玉》:“自慙樗櫟,仰托蔦蘿,良所深願。”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庶曰:“某樗櫟庸材,何敢當此重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