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正宗記

金蓮正宗記

此書之命名,蓋源於王重陽所造“七朵金蓮結子”之故事。據稱,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於甘河鎮遇二仙,指東方“見七朵金蓮結子”。後來王重陽東去海邊(山東)傳教收徒,“徜徉數載,接誘訓化,既得邱、劉、譚、馬、郝、孫、王,以足滿七朵金蓮之數”(見該書卷二《重陽王真人傳》)

書名來源,內容簡介,相關記載,價值,內容摘要,

書名來源

“七朵金蓮”即喻王重陽所收弟子“北七真”,《金蓮正宗記》即記載王重陽收北七真之事。
書前有“辛丑平水長春壺天序”。辛丑為元太宗十三年(1241),當為此書成書之年。平水長春壺天,蓋即《重陽成道宮記》之平水毛收達。其卷一載全真道所尊祖師: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鐘離真人(鐘離權)、純陽呂真人(呂洞賓)、海蟾劉真人(劉操)之傳記。因為全真道自稱:“是教也,源於東華,流於重陽,派於長春。”

內容簡介

(該書前序)故為了宣示其教之本源,在記述王重陽及北七真之前,須載此四位祖師之傳記。卷二為重陽王真人(王嚞,號重陽)、玉蟾和真人(和德瑾,號玉蟾子)、靈陽李真人(失名,號靈陽子)之傳記。後二人為崇敬王重陽並最早居守終南山祖庭之道士。卷三為丹陽馬真人(馬鈺,號丹陽子)的傳記。卷四為長真譚真人(譚處端,號長真子)、長生劉真人(劉處玄,號長生子)、長春邱真人(邱處機,號長春子)的傳記。卷五為玉陽王真人(王處一,號玉陽子)、廣寧郝真人(郝大通,號廣寧子)、清淨散人(孫不二之號)的傳記。每傳皆前記生平行誼,後系以“贊”。

相關記載

《金蓮正宗記》,五卷。題“林間羽客樗櫟道人編”。載《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據《通真子秦公道行碑銘》,宋德方之弟子秦志安(字彥容,號通真子,1188~1244)於元太宗九年(1237)受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玄都觀領修道藏,所居之處曰“樗櫟堂”(後卒於此),故又號“樗櫟道人”。《宮 觀碑誌》收《重陽成道宮記》云:“全陽周真人(名全道——引者注,下同)、淵虛李公(名志源)、洞虛張公(名志淵),生前行事,亦各在秦樗櫟彥容《金蓮記》《煙霞錄》中。”亦證秦志安號樗櫟,《金蓮記》(即《金蓮正宗記》)為其所撰。
金蓮正宗記

價值

這是一部全真道五祖七真的專門傳記,對於研究全真道的起源和創立,具有重要價值。此書寫成年代較早,與後出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七真年譜》《甘水仙源錄》等相參看,對全真道的創建史和五祖七真事跡,可獲得基本了解。雖然出於派門戶之見,書中難免有誇張不實乃至故作神異之處,但基本事跡仍是可信的。

內容摘要

東華帝君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號束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青龍劍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盡得其妙。遂退居於昆箭山煙霞洞,頤神養浩。久之結草庵以自居,篆其額日束華觀,韜光晦邊百有餘年,而人未之知也。後徙居代州五台之陽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縣。在人間數百歲,殊無衰老之容,開闡玄宗,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曰束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君。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锺離雲房,嗣弘法教。所有聖遠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也。
賢曰:帝君之仙名如此其赫煥,道價如此其高大,何故不見犯於《漢史》,鄉里世族、年代行藏如此其點暗也。仆應之曰:仙道多隱,非垂世立教之急務,故史官滅裂逸漏而不書,兼儒家之所惡言者也,年歲深遠,碑刻泯滅,由是不得而詳焉。且兩漢四百年問,幽人隱士不可勝計,豈數千快故紙能盡錄之乎。且全真之道醞釀久矣,自太上傳之於金母,金母傳之於白雲,白雲傳之於帝君,天其意者,將以此一枝大教付於若人,豈草草學者之所能負荷哉,鈴自紅霞丹景中精選其可以為群仙領袖者,然後挺於下方。其初降也,豈無奇蹤異跡,輝天晃地者哉,蓋隱而不錄,史官之忌也,故於傳尾諄諄而明言之,庶幾學者讀之有所歸過焉。詩云:隱隱龍靄瑞霞,風流紫府少陽家。崑崙高聳光千丈,初放全真第一花。
正陽锺離真人
謹按《廬山金泉觀記》云:曾祖諱朴,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津,有功於國,世濟其美。先生諱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鹹陽人也。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七寸,髯過臍下,目有神光。仕至左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滅之後,復仕於晉。及武帝時,與偏將周處同領兵事,屨出征討,已而失利,逃於亂山,不知所往。偶見老氏者流,問而不語,但舉手而指束南,公遽往焉。行六七里,峰巒峭拔,松梧參差,中有樓閣金碧炫懼,二青衣應門而立,揖而問曰:此何方也。對曰:紫府少陽君之所居,束華帝君之別業也,吾師侯君久矣。遂延入館中,拜見帝君。方談笑問,童子報云:客仙至矣。帝君出門迎三仙客,锺離自牖窺之,見一仙人身長八尺,青衣練帶,草履雲冠,神目如電,堂堂乎哉。次一人素袍大袖,結於頸後,橫握鐵笛。次一人容貌魁梧,掛絛紅袍,頂華陽巾,跨蒼毛虎,橫按竿枝。遂邀三仙入於別館,進酒果餚撰,語笑誼嘩,聞於館外。青衣。曰:多少紅塵客,何由到此來,洞門無鎖鑰,今日為誰開。眾仙皆笑曰:昔為鐵衣子,今逢達道人。又云:奈何壯士侵莊上耶。鐵笛仙曰:紫府少陽家,龍樓靄瑞霞,滿斟千日酒,常阮四時花。跨虎仙曰:親指蓬萊路,何須更問津。神仙知有分,幸矣拜高真。帝君答曰:偉矣青雲器,相逢一解顏。丹台元有籍,聊謫在人問。眾仙皆醉,命駕言歸,帝君送之,各跨鸞鳳冉冉而入於雲中。帝君遂回,復與锺離談玄終日,情愛深密,甚於素交。遂授之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青龍劍法,公服膺受教,一聞千悟。既盡其妙,辭而下山,椎髻布衣,積行救人,調神鏈氣,變化無常。至唐文宗開成年問,因游廬山,遇呂公洞賓,授以天遁劍法,自稱天下都散漢。後隱居於晉之羊角山,天真賜號日太極左宮保生真人。曾於邢州開元寺觀音殿後題詩二絕,筆勢飄逸,有龍飛之狀,其詩曰: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自言居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又云:莫厭追歡語笑頻,尋思離亂可傷神。閒來屈指從頭數,得到清平有幾人。宋朝劉從廣於皇佑四年九月九日立石刊勒。又有頌云:見錢如患真仙子,遇色如儼大丈夫。養氣氣如龜喘息,鍊形形似鶴肌膚。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悟。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又撰《真仙傳道集》泊《靈寶畢法》,授於呂公,言天地造化陰陽交泰內丹養命之道,秘於玄都寶藏,以為萬世龜鏡。此後復歷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而昇空矣,乃五月二十日。
贊曰:道不可以虛妄得,仙不可以詐偽成,惟貴夫真功實行也。觀正陽子之未遇,但鐵衣武夫耳,及其拜束華帝君之後,分玉篆以通天,按金科而動地,鑄劍而青龍入匣,燒丹而紫鳳朝元,養氣而喘息如龜,鍊形而肌膚似鶴,自漢歷唐五百餘歲,止度一純陽老仙而已,甚矣哉,人之難化也。乃游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然飛上太虛。自爾以來,全真教法漸有綸緒,故可以為金蓮正宗第二祖也。詩云:鐵笛曾聞跨虎仙,金丹親向帝君傳。臨行付與純陽子,三級紅樓上碧天。
謹按《岳州青羊觀石壁記》云:曾祖諱景,仕至翰林學士、金紫光祿大夫,祖諱獻,位至河南府尹,父諱渭,禮部尚書。先生諱岩字洞賓,蒲州蒲圾永樂人也。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禽樹下,至唐文宗開成元年丁酉歲擢進士第,年二十有二歲也。龍姿鳳目,鬢眉疏秀,美須髯,金水之相,頂華陽巾,服逍遙衣,狀貌類張子房、太史公之為人。後任五峰廬山縣令,因暇日游廬山之勝跡,偶與正陽先生相遇,一話一言之問,心與心契密,受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賜號純陽子。由是之後,休官棄爵,專心向道,師資膠漆,未嘗暫離。俄而之問,賜號純陽子。由是之後,休官棄爵,專心向道,師資膠漆,未嘗暫離。俄而之問,仙人數輩特邀先生束赴蓬萊之,會。呂公泣下,拜啟師真:雲車束邁,何日言歸。遂以詩檮之曰:功滿來來際會難,又聞束去幸仙壇。杖頭春色一壺酒,頂上雲鑽五嶽冠。飲海龜兒人不識,燒丹符子鬼難看。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正陽答云:金丹一粒定長生,須向真鉛鏈甲庚。火取南方赤鳳髓,水求北海黑龜精。鼎鑽四季中央合,藥運三元八卦行。齋戒與君成九轉,一丸入腹鬼神驚。詩畢遂去。自是之後,呂公隱於市崖,或貨丹而救疾苦,或賣墨以惠貧窮,積功累行,以至成真,神化無方,或隱或顯,多游蒼梧、南越之問,嘗有詩云:朝游南越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廳。三入岳陽人不識,高吟飛過洞庭湖。又宋政和問,洛陽上清官題詩二絕曰:吾來兩次謁三清,四大蒼生眼不明。今日卻歸塵外去,五雲深處指神京。又云:五雲深處是吾鄉,四大皆非不可常。今日不知身是客,來朝只在這邊傍。又於戊子歲中秋西京察判宅有道者來謁,合人阻難之問,已在堂上巍然而坐,曰:願乞斗酒。察判賜之,一飲而竭。仍索素絹三尺,以酒嚶之,搏入瓶中,不辭而去。急令追之,已失所在。探瓶中展絹而視之,上有畫像,與先生狀貌無別,神清骨秀,耳出三毫。後有二絕云:飲酒須當百十杯,養壽河清千萬回。至道日新通事塞,玄開早放地中雷。又云:千古閻浮自在身,唯然上善可開陳。幾多念念承予教,隔在問浮寄下真。後題日純陽子。宋宣和問,泰山岱嶽觀石壁問題一聯云:昔年留字識曾來,事滿華夷褊九垓。後因雷雨大作,蛟龍戰國,山勢崩,唯先生墨跡儼然無損。後九十年再游於此,復題一聯云:無奈蛟龍知我意,故留蹤跡不沉埋。又題一絕云:昔日曾游此,經今九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後書雲回公作。隨方顯跡,不能備錄,平生述作數百篇,目之日《傳劍集》。飛騰變化,接引者不知其數。後遊歷鄂州,昇黃鶴樓冉冉飛昇,日當卓午五月二十日也,市塵中人瞻仰企慕,但見隱隱入於雲中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