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詩

樂詩

樂詩,古代稱可以入樂的詩為樂詩,與徒詩對言。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清華簡”研究人員介紹,發現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是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佐證了一些歷史。由於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周武王的樂詩發現更顯重要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詩
  • 體裁:詩
  • 作者:周武王
  • 時間:商朝末年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內容,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2008年7月,由清華校友捐贈,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從境外搶救入藏清華大學。據初步統計,“清華簡”共2100枚,整簡比例很大,且竹簡上一般都有文字。“清華簡”形制多樣,最長的達46厘米,最短僅10厘米左右。竹簡上的墨書文字出自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結體精整。在少數竹簡上,還有“朱絲欄”的紅色格線。經測定,“清華簡”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05±30年,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權威專家在鑑定後,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將對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產生深遠影響”。其後經過清理瀏覽,初步確認此批戰國竹簡共2388枚,性質為書籍,大多與歷史相關,且竹簡中有《尚書》與編年體史書。自2009年3月起,清華大學啟動“清華簡”初步釋讀工作以來,已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而此次周武王時期的樂詩“重見天日”,無疑具有重大歷史與學術價值。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此次最新發現的周武王時期的樂詩,其竹簡一共14支。簡上記載了周武王八年(在伐商以前,尚處於商朝末年)征伐耆(qi即黎)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武王、周公(武王弟弟)、畢公(武王弟弟)、召公(與武王同輩、身份不確定)、辛甲(大夫)、作冊逸(史官)與師尚父(即姜太公)等人,在典禮中飲酒賦詩的經過。賦詩的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內容

周武王於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中,飲酒時所賦詩歌如下(釋文試用今字代替古字)
周武王致畢公的詩:樂樂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
周公畢公的詩:英英戎服,壯武赳赳,毖精謀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憂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