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河山莊

槎河山莊

槎河山莊故址在今山東省五蓮縣戶部鄉大劉家槎河村,(具體位置是現在村委會大院向北一直綿延到村莊後山)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家族的別業所在。 在中國歷史上,名人雅士構築山莊別業,繪圖頌賞,已久為風尚。如唐代詩人王維構築輞川別業,繪製《輞川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槎河山莊的創立者為劉墉的曾祖劉必顯。劉必顯,清順治進士,累官戶部員外郎。 回家鄉後,劉必顯隱居於九仙山北劉家槎河村(該村原名為白家花園,劉氏居住後,始改稱劉家槎河),自稱“槎河山莊”。此地四面環山,有鳳凰山、筆架山、硯台山、燕子坪、瀑布等景觀,環境幽雅,劉必顯在此築舍建亭,過著悠閒生活。由於劉家的顯赫家世,槎河山莊也變得名聞遐邇,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嚮往的一方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槎河山莊
槎河山莊故址在今五蓮縣大劉家槎河村,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家族的別業所在,由於劉家的顯赫家世,槎河山莊也變得名聞遐邇,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嚮往的一方勝地。
槎河山莊的創立者為劉墉的曾祖劉必顯。劉必顯,字微之,號西水, 明末舉人,清順治年間登進士,累官戶部員外郎。劉必顯辭官後,因愛原諸城南部山水,遂選中了今天劉家槎河村(原屬諸城,今屬五蓮)一帶構築別業,名曰“槎河山莊”。關於槎河山莊的規模,劉必顯的曾孫劉墉在《槎河山莊詩序》中說得甚為明了:“草堂有三,齋廬倍之,樓為內空者三。”劉必顯晚年,一直在山莊中教育子孫力學苦讀,他曾說:“教子之道莫要於讀書,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功名。”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4子中有2箇中進士,他的17位孫子中,有12位中舉人。當他的第三子、即劉墉的祖父劉棨中進士時,劉必顯高興之餘便把槎河山莊交給了這位學業有成的兒子。劉棨不負父望,他為官後,清正廉明,官至四川布政使,為清代著名的廉吏,曾受到康熙皇帝的多次褒獎,康熙親筆書寫“清愛堂”賜予劉棨,從此,劉家以“清愛堂”為堂號,聲名遠播。劉棨共有10子,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便是其第五子。劉棨繼承父志,對子孫甚為嚴厲。劉統勛兄弟們6歲就隨師傅讀書,後衣著飲食皆同於窮苦人家子弟,以致雍正年間曾執教於槎河山莊、後來成為鹹安宮教習的的安丘人李漋不無感慨地說:“近世言家法者,首推東武劉氏。”在劉家嚴格家法的教育下,劉統勛兄弟們先後有8人中舉人,中舉者中又有3人中進士。8子登科,為清代兄弟登科之冠,令江南青箱世家望塵莫及。以至劉墉登進士後,乾隆皇帝賜詩“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以示嘉獎。
劉棨晚年,將槎河山莊交付其次子、舉人劉紘熙。劉紘熙早卒,三弟劉綬烺延請安丘名士馬長淑、李大本、李漋,設館於槎河山莊,教育子侄,劉統勛、劉墉父子都曾在槎河山莊之中的錦秋亭讀書用功過。劉統勛顯達後,對槎河山莊關愛有加,親筆題寫他當年讀書的錦秋亭扁額,並請當時著名宮廷畫家唐岱繪製《槎河山莊圖》,著名畫家王麓台為之作題。當時王公巨卿爭相題詠,嘉慶帝、成親王、尚書德保、協辦大學士紀曉嵐、英和都曾題詩。嘉慶帝《題石庵師傅槎河山莊圖》云:“相國家聲著,洋洋表海東。披圖知勝境,懷舊仰高風。嘉樹人常譽,仙莊筆更工......”劉統勛的得意門生、有“天下第一才子”之譽的紀曉嵐亦賦詩云:“千疊雲風四面開,原非無地起樓台。如何書里萊公宅,只以孤村伴水偎。”而劉墉的得意門生英和對槎河山莊的描繪更加淋漓盡致,有“雲氣盪溟濛,仙真自來去。其下見高門,天華重雨露。”“巍巍文正公,勛名亦寓布,袞職冠廊檐,鏘然龍虎步”等句。迨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劉墉侄孫、官至浙江布政使的劉喜海與從新疆歸來的林則徐相遇,劉喜海出示《槎河山莊圖》,林則徐大喜,遂做《槎河山莊圖劉燕廷喜海廉訪屬題》一詩,詩中有“ 槎河之槎仙所系,蔭崖茆屋相迴環。錦秋亭前讀書處,古柚蔥鬱蒼台班。山中宰相本仙種,出山高壓群仙班”等雲。同樣出生於名門的林則徐,為槎河山莊的優美風光所吸引,對劉家的顯赫家世表現出了無比的崇敬和嚮往。
劉氏後裔對槎河山莊都懷有濃厚的感情,劉墉的侄子、官至吏部尚書的劉鐶之曾寫詩道“家山久別勞塵夢,詠芳還憶錦秋亭”,已儼然把槎河山莊當作自己的故鄉了。而作為稀世之寶的《槎河山莊圖》,20世紀60年代,劉氏後人出售於濟南,後歸屬山東省博物館。
劉氏家族人物簡介
劉必顯(1600~1692),字微之,號四水,祖籍為碭山縣大劉家村,清初官員,諸城人。年19補庠生,歲試第一。1624年(明天啟四年)舉人,1652年(清順治九年)中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奉使粵東等地,後升戶部河南司主事。1664年(康熙三年),出理蕪關稅政。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 明朝弘治年間,其曾祖父劉福舉家遷來諸城北鄉逄戈莊(今屬高密)。 劉家家境貧寒,以務農為主,至劉必顯祖父劉思智,始讀書成邑生,家境亦趨豐饒。劉必顯之父劉通亦是貢生。他“倜儻有志節”,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大饑荒,他在路上拾到一部分銀錢,在原處等候三日,不見人來找,無法,用此錢買米煮粥,救濟饑民。他見一貧苦人家賣婦女,即買下,付款後,又將證券當面撕毀,讓那婦女回家團聚。 劉必顯幼年聰敏,讀書勤奮,不喜交遊,年二十五歲鄉試中舉,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授行人(行人:官職名,掌傳旨、冊封等事),為官清正廉潔,拒收贈金,對行賄者予以告誡。丁憂歸家,服除,復原官。不久,升為戶部河南司主事。當時,民間有人獻產業給旗人貴族,並願作旗人奴隸,該旗人便將某人兄弟之產業全部歸己有,將某人全家納為奴隸。某人之弟堅決不從,告於官府。劉必顯審此案,堅持認為旗人不能奪某人之弟的產業,並判歸還。劉必顯因此得罪了旗人,降官為通州中南倉官。必顯坦然,悉心盡職。 此時,劉必顯俸金微薄,生活困苦。他便於官舍之後閒地開荒種菜以自給,數十日無肉食,清苦無比。但他為官仍盡職盡責,後升廣西司員外郎。到任月余,自動辭官歸里,永不出仕。 回家鄉後,劉必顯隱居於九仙山北劉家槎河村(該村原名為白家花園,劉氏居住後,始改稱劉家槎河),自稱“槎河山莊”。此地四面環山,有鳳凰山、筆架山、硯台山、燕子坪、瀑布等景觀,環境幽雅,劉必顯在此築舍建亭,過著悠閒生活

劉綋熙,字爾厚,號恬園,劉棨次子,劉塒(shi)父,劉墉二伯父,五蓮縣戶部鄉劉家槎河村人,秉承逄戈莊劉氏詩書傳家遺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癸巳恩科順天第一百九十三名舉人,候選知縣。其與三弟劉綬烺(lang),子劉垣、劉堉(yu)、劉坰(jiong)、劉塒,孫劉秉鈖(副舉人),曾孫劉長源,被後人譽稱"槎河山莊八舉人",聞名遐邇。年三十六歲卒於四月十六日,葬於槎河莊東塋。乾隆二十六年貤晉贈文林郎,妻貤晉封孺人,可見其約卒於乾隆十年左右,乾隆二十六年其妻尚在世。以子劉塒貴敕贈文林郎、福建漳州府詔安場鹽課司大使,妻封孺人。學識淵博,工詩善書,著有《南村詩集》行世,有詩數首載王賡言編著的《東武詩存》。娶安丘夏坡莊河南中牟縣知縣李其昂女,生子七人:劉培、劉垣、劉坪、劉堉、劉坰、劉塒、劉埻(zhun)。女二人,長嫁四川奉節縣知縣王桂,次嫁諸城徐家莊臧祚豐。考:乾隆《諸城縣誌》為順天第四十八名舉人。見乾隆《諸城縣誌》、《東武劉氏族譜》、《臧氏族譜》、《東武詩存》、《相州王氏族譜》、《劉氏貢舉文集》。
劉垣,字仲三,劉綋熙次子,劉墉族兄弟,五蓮縣戶部鄉劉家槎河村人,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順天第二百一十三名舉人,官廣東潮州府東界場鹽課司大使。其與父劉綋熙,叔劉綬烺,弟劉堉、劉坰、劉塒,侄劉秉鈖(fen),孫劉長源八人,被後人譽稱"槎河山莊八舉人"。年五十三歲,卒於正月二十八日,葬槎河莊南塋。娶布政使單宏度女,繼娶承德郎宋士蘇女,側室王氏。子五人:秉鐄、秉鉞、秉鎬、秉錀(lun)、秉鐘。女三人,分別嫁諸城齊溝莊王某、即墨西柳莊某、諸城曹村王崇良。見乾隆《諸城縣誌》、《東武劉氏族譜》、《劉氏貢舉文集》。
劉堉(yu),字長庵,號南浦,劉綋熙四子,劉墉堂兄弟,五蓮縣戶部鄉劉家槎河人,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第六十二名舉人,揀選知縣。與父劉綋熙,三叔劉綬烺,兄劉垣,弟劉坰(jiong)、劉塒,侄劉秉鈖,親孫劉長源八人,被後人譽稱"槎河山莊八舉人"。工詩,與修武等人相唱酬,著有詩集《錦秋亭集》傳世,有詩四首載王賡言編著的《東武詩存》。年五十四歲卒於八月二十八日,娶監生邱駿隆女,繼娶庠生張夢周女,葬日照黃坡溝南嶺鳳凰墩塋。子二人:秉鑾、秉鋘。女二人,長嫁武庠生王奇烈,次嫁監生徐振統。見乾隆《諸城縣誌》、《東武劉氏族譜》、《臧氏族譜》、《東武詩存》、《劉氏貢舉文集》。
劉坰(jiong),字仰晦,號君修,劉綋熙五子,劉墉堂兄弟,五蓮縣戶部鄉劉家槎河人,乾隆六年辛酉科第三十六名舉人。充景山宮教習,歷任膠州、濱州學正,廣東永安縣、湖南慈利縣、沅江縣、湖北松滋縣知縣。所至有賢聲,督修江堤,以勞致疾歸,卒年八十四歲。與父劉綋熙,三叔劉綬烺,兄劉垣、劉堉,弟劉塒,侄劉秉鈖,孫劉長源八人,被後人譽稱"槎河山莊八舉人"。工詩,與趙萬鈞、翔亭叔等人相唱酬,著有《寫意詩集》,有詩十餘首載王賡言編著的《東武詩存》。善書法。年八十四歲卒於十二月初十日,娶廩生李官五女,繼娶監生臧靜軒女,側室趙氏、李氏。卒葬槎河莊南塋。子二人:秉鉦(zheng)、秉鈺。女六人:分別嫁宋奎明、丁詠、邱琯、高密鐘家莊王某、耿瑄、李墱(deng)。考:乾隆《諸城縣誌》為乾隆辛酉科第三十二名舉人。見乾隆《諸城縣誌》、《東武劉氏族譜》、《東武詩存》、《臧氏族譜》、《劉氏貢舉文集》。
劉塒,字敬庵、鏡庵,號西岩,劉綋熙六子,劉墉十兄,五蓮縣戶部鄉劉家槎河人,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第六十九名舉人。官福建漳州府詔安場鹽課司大使,甘肅成縣知縣,與父劉綋熙,三叔劉綬烺,兄劉垣、劉堉、劉坰,侄劉秉鈖,孫劉長源八人,被後人譽稱"槎河山莊八舉人",名重當地。有清名。歲飢,大府屬發倉庾(yu)貸民,民不能償,塒代償之。以勞致疾,卒於館舍,貧不能歸櫬,布政使貲助以歸。年五十六歲卒於八月十九日,娶安丘水磨頭莊廩生李佳訏"劉樽"、"御賜清愛堂"、"御賜海岱高門第"三印皆出自編者所藏《洗心齋印譜》,此印譜出自五蓮,當為五蓮劉家槎河劉氏之物,待考。(xu)之女。卒葬壽塔寺南台子塋。工詩,著有《海上吟》、《丙戌詩草》詩集,有詩載王賡言編著的《東武詩存》。位於成縣杜甫草堂的劉塒、劉樽詩碑,就是由劉塒作詩文、劉樽書丹的一通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詩碑。此碑提出杜甫與贊上人交遊在成縣而不是秦州,這對研究杜甫隴右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子一人秉錤,女二人,長女嫁監生王續祖,次嫁五蓮叩官莊候補布政司經歷王元麃(biao)。見乾隆《諸城縣誌》、《東武劉氏族譜》、《東武詩存》、《杜甫草堂劉氏詩碑》、《相州王氏族譜》、《劉氏貢舉文集》。附:甘肅成縣杜甫草堂《劉塒劉樽五言律詩碑》內容大雅今何在,青山舊草堂。數椽間架小,三徑薜蘿荒。夾岸千尋逼,奔流一水狂。仙人開曉洞,鳴鳳翥高岡。潭靜龜魚現,岩深虎豹藏。卜鄰如夙約,結伴近禪房。萍梗依關塞,葵心向廟廊。才名憐太白,開濟憶南陽。豈獨文章焰,還推忠愛長。當時歌橡粟,此日薦羔羊。板屋經風雨,茅檐壓雪霜。年年勤補葺,來往奠椒漿。 題跋為:工部草堂在城邑東南飛龍峽口,鳳凰台西。堂開東向,夾岸石壁千尋,對面有醉仙形懸壁間,衣冠鬚眉略可指似,二水合流出峽,水行石間,岌業勁盪,勢若飛龍,下有深潭,無可釣長魚。昔公由秦入蜀,愛其地,結茅以居,與贊公往來。後人因以祀公,春秋例用特羊雲。東武劉塒識,劉樽書。落款部分刻有四方印章,分別是白文篆書"劉塒之印"、朱文篆書"敬庵"、白文篆書"劉樽",另一朱文印殘損不可識,估計很可能是"松庵"。註:劉樽見本書《嵐山卷》。
劉綬烺,字爾重,號引嵐,劉棨三子,劉墉三伯父,五蓮縣戶部鄉東劉家槎河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與長兄劉縉炤同年考中癸巳恩科第四十二名舉人,授直隸唐縣知縣,敕封文林郎。與兄劉綋 366熙,侄劉垣、劉堉、劉坰、劉塒,孫劉秉鈖,曾孫劉長源八人,被後人譽稱"槎河山莊八舉人",遠近聞名。鞫獄皆諄復開導,不假威刑,人稱"劉一板"。縣有兄弟構訟者,綬烺勸以骨肉至性,各流涕去。縣舊有廣利渠,引唐河水溉田數千畝,歷久淤塞,綬烺歷陳於總督,奏請修浚開渠建閘,民終賴之。承家傳,劉公兼通醫道。年五十六歲,八月初二日卒於官。娶薛氏,封孺人。側室張氏,葬魏家灣北塋。子二人:劉奎、劉堳(mei),女一人,嫁庠生李振西。其長子劉奎,為清代五蓮籍著名的詩人和醫學名家。
劉奎,字松峰,號文甫,監生,工詩,有詩集傳世。遭遇坎坷,家道猝落,悠如曠如,不介胸中。故其詩多消閒樂易之趣。卜宗智贈句云:本是超然台下客,定知風調得髯蘇。又,家兄劉臻為其詩集作序雲,弟與余同年生,而穎悟過余。尚記伯父引嵐公命余及弟誦詩,叩所會心處,弟即朗吟東坡"青山斷處塔層層"句。伯父笑曰:"此子異日必耽拈吟毫也"。與李作哲、家兄劉臻等人相唱和,有詩十首載王賡言編著的《東武詩存》。中年以後研讀家藏醫書,更兼精岐黃術,終歲窮究《靈樞》、《素問》、《傷寒論》。認為瘟疫範圍很廣,除瘟疫外還有雜疫、寒疫等,故博採前賢瘟疫論述,廣收民間治疫效方,結合自己治疫經驗,與其子一起編撰了珍貴的《松峰說疫》,以明瘟疫治法。《松峰說疫》共六卷,成書於乾隆五十四年。卷一為"述古",綜述《內經》、《傷寒論》等經典關於瘟疫之論,以明立論淵源;卷二為"論治",先列總論十二條,詳論瘟疫名義、立方用藥、舍病治因等,並提出瘟疫統治八法、六經治法和瘟疫雜症治略;卷三為"雜疫",廣收清代民間俗諺之各種疫證;卷四為"辨疑",共列14條辨疫證之疑難問題,結合心得,詳為辨析;卷五為"諸方",共設辟瘟方、除瘟方兩大門類,載方120餘;卷六為"運氣",論五運六氣客氣司天、在泉規律,以論天時對瘟疫發生和流行的影響。《清史稿》云:"奎復北方俗諺所謂諸疫證名狀,一一剖析之,又以貧寒病家無力購藥,取鄉僻恆有之物可療病者,發明其功用,補本草所未備,多有心得"。本書可稱論疫之全書。劉嗣宗序云:"《說疫》一書其三才融貫而包括殆盡,古今畢舉而收羅無遺,真足解千百年之疑團,開瘟疫門之覺路"。該書流傳至日本,成為研究和治療瘟疫的重要參考書。現存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解經書屋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刻本,清嘉慶四年己未刻本,清聚錦堂刻本,清刻本,日本批校抄本等。年八十四歲,卒於正月初十日,葬東槎河山莊南塋。娶監生李則征女,子四人:秉崟(yin)、秉淦、秉鏻(lin)、秉鍴(duan),女二人,長嫁銀河莊鐘,次嫁貢生李丕恭。見《清史稿》、乾隆《諸城縣誌》、《東武劉氏族譜》、《東武詩存》、《唐縣縣誌》、《劉氏貢舉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