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

2014年11月16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以教技〔2014〕6號印發《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該《方案》分 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戰略意義、 構建有效機制的總體要求、 推進改革的重點任務、 保障措施4部分。

重點任務是:加快推進“寬頻網路校校通”;全面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大力推進“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
  • 印發機關:教育部 財政部等4部門
  • 文號:教技〔2014〕6號
  • 印發時間:2014年11月16日
通知,實施方案,

通知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教技〔201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財政廳(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計畫單列市教育局、財政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分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財政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分行:
現將《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單位工作實際,認真研究,貫徹實施。
教育部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
2014年11月16日

實施方案

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特制定此實施方案。
一、 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戰略意義
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特別是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發展,把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推進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育發展方式。
我國教育信息化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末,在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規劃和重大工程支持下,教育信息化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開始從分散建設向整體規劃、統籌推進轉型,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教育信息化發展至今仍然面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學校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信息化基本環境建設尚未全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模式和有效套用機制尚未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仍不夠深入,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亟待提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科學決策和精細化管理服務中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必須從構建有效機制入手,堅持套用驅動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 構建有效機制的總體要求
(一) 總體思路
圍繞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根據教育規劃綱要和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確定的“三通兩平台”重點工作部署,以有效機制的構建為引領,引導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套用模式創新、鼓勵社會廣泛參與,注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注重發揮好師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信息化在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取得明顯成效。
(二) 總體目標
通過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台”建設與套用,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的全覆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支撐學習型社會建設,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
(三) 階段目標
到2015年,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網際網路全覆蓋,其中寬頻接入比例達50%以上,擁有網路教學和學習環境;初步建立起豐富多樣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包括基礎性資源、個性化資源和校本資源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資源的普遍共享,並輸送到全國具備網路教學條件的學校、班級,實現課堂教學的常態化、普遍性使用,讓地處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網路學習空間套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50%教師和30%國中以上的學生擁有實名網路學習空間,高等學校要實現90%以上師生擁有實名網路學習空間,開放大學要實現100%師生擁有實名網路學習空間,並在教育教學中深入套用;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形成數字教育資源市場化的匯聚和共享機制;建成貫穿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覆蓋全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學籍、教師和學校資產的管理信息系統及基礎資料庫;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到2017年,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接入,網路教學和學習環境完善,有條件的農村學校班均出口頻寬應不小於2M,城鎮學校班均出口頻寬應不小於4M,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和農村學校多媒體教室比例分別達80%以上和50%以上;基本建成數字教育資源與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習者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務;網路學習空間套用普及化,教師普遍套用網路學習空間開展研修、備授課、批改作業、家訪及指導學生學習,學生普遍套用網路學習空間開展自主學習,所有教師和國中以上學生基本實現“人人通”;國家平台與地方、企業平台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的數字教育資源雲服務體系完備;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不斷完善,基礎資料庫動態更新,為教育管理和巨觀決策提供支撐和服務;完成全國1000多萬名中國小(含幼稚園)教師新一輪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培訓;信息化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明顯增強,教學方式與教育模式創新不斷深入,信息化對教育變革的促進作用充分顯現。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的全面覆蓋,具備條件的教學點實現寬頻網路接入,城鎮學校班均出口頻寬應不小於10M,有條件的農村學校班均出口頻寬應不小於5M,有條件的教學點接入頻寬達到4M以上,各級各類學校基本具備網路條件下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三、 推進改革的重點任務
(一) 加快推進“寬頻網路校校通”。逐步建設滿足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套用需要的必備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寬頻網路接入和校區域網路絡教學環境;繼續支持中國教育科研與計算機網、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和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保持和提升我國教育科研信息基礎設施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重點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寬頻網路校校通”,一是探索“政府統籌引導、企業參與建設、學校購買服務”的機制。國家實施“寬頻中國”戰略、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等重大規劃加大對農村中國小扶持的力度,“村村通”工程優先解決農村中國小寬頻接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部署的通訊衛星優先滿足教育教學雙向互動套用需求。二是逐步將信息化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標準和基本辦學條件,把中西部農村中國小網路條件下的教學環境建設納入“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引導地方統籌部署落實。三是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滿足學校寬頻租用、設備運行維護、購買信息化服務等基本需求。
(二) 全面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面向教育教學主戰場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升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和水平,推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經常性、普遍性使用,通過“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等多種形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學質量。一是探索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套用、服務機制,建立“基礎性資源靠政策、個性化資源靠市場”的資源開發機制;探索“企業競爭提供、政府評估準入、學校自主選擇”的機制,組織、鼓勵教材出版企業建設並提供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資源;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個性化資源建設的主體作用,研究鼓勵優質校本資源廣泛共享的政策,形成系統開發基礎性資源、有計畫開發個性化資源的新格局。二是鞏固深化“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成果,更新、改進並適時推送滿足教學點需求的數字教育資源;推廣“中心學校帶教學點”“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教學組織模式,逐步形成強校帶弱校、優秀教師帶其他教師制度化安排,幫助教學點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幫助所有學校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全面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標準體系,將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納入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教師管理體系;將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國小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大力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大“信息惠民工程”中優質教育信息惠民行動計畫的實施力度,先期啟動職業教育資源建設。五是進一步豐富線上開放課程資源內容與形式,建立線上開放課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服務共享機制,推動開放大學建設,實現校內傳統課堂與線上課程的有機整合,有效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在滿足高等教育教學需求的同時,為全民學習、終身教育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服務,滿足社會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
(三)大力推進“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立基於雲服務模式實名制、組織化、可控可管的網路學習空間,開展教師研修模式、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探索,促進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師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動。一是探索“政府規範引導、企業建設運營、學校購買服務”的機制,按照“教師率先使用、職業教育率先部署、發達地區率先示範”的原則,加快推動網路學習空間建設,為學校和相關教育機構建立機構網路空間,為師生建立個人網路空間,鼓勵家長建立家長網路空間。二是鼓勵教師利用網路學習空間開展協同備課和網路研修,形成共同備課、教學研究、資源共享等一體化協作交流機制;鼓勵學生使用網路學習空間中的數字資源、網路作業、網上自測、拓展閱讀、網路選修課等開展自主學習,教師提供學習指導服務、探究式學習支持,幫助學生養成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促進教與學的方式變革。
(四)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依託平台為所有學校和師生提供數字教育資源共享與服務,有力支撐“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一是充分依託國有大型電信企業的基礎設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加快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建設。二是探索形成數字教育資源市場化的匯聚與使用機制,把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成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數字教育資源超市”和導航網站,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三是推進建立國家平台與地方、企業平台互聯互通與協同服務,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雲服務體系。四是紮實推進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規模化套用試點,探索形成基於網路學習空間的“優質資源班班通”套用服務模式。
(五)建設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立覆蓋全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管理信息系統及基礎資料庫,為加強教育監管、支持教育巨觀決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能力提供支撐。一是圍繞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按照國家和省級數據中心“兩級建設”,國家、省、市(地)、縣和學校“五級套用”的基本思路,建設覆蓋全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校、教師、學生的信息管理系統。二是在全國推行學生和教師“一人一號”、學校“一校一碼”,實現全國各級各類教育學生、教師、教育機構、學校資產及辦學條件數據全面入庫,形成集中統一和數據共享的基礎資料庫,為國家重大項目實施提供監管和支撐。三是著重推動各地和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套用系統功能,做好學生升級、升學、轉學、畢業和教師調動等日常管理工作,並通過系統套用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四是構建的國家教育決策與服務支持系統,實現部內相關數據資源的整合與集成、教育與經濟社會數據的關聯與分析,為教育決策提供及時和準確的數據支持,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四、 保障措施
(一)建立跨部門協調推進機制。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建立跨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進度安排,協調解決機制改革創新的重點、難點問題,督促檢查任務落實情況,合力推進目標的實現。
(二)建立健全政策環境。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法制建設,將教育信息化列為教育督導內容。推動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與服務、設施設備運維保障等。推動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機制和數據、資源共享辦法。各地應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地方發展規劃,制定教育信息化優先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各地充分整合現有經費渠道,最佳化經費支出結構,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經費。研究探索金融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創新機制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吸引社會團體、企業支持和參與,形成多渠道籌集教育信息化經費的投入機制。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引導地方加強對農村、邊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支持力度。
(四)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系。推動各地進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組織領導體系、職能管理部門和支持服務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統籌規劃和部門協調。各級各類學校加強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在高校和具備一定規模的其他各類學校設立信息化管理與服務機構。完善技術支持機構,推進相關機構的分工與整合。
(五)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宣傳的先導和服務作用,圍繞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和新進展、新成效,加大宣傳的廣度與深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新聞媒介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宣傳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走出去的步伐,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信息化論壇、研究、活動等,分享經驗和做法,提升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