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種婚姻文化,即在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簡直就是搶,坊間便稱其“捉婿”,宋人筆記對“榜下捉婿”多有涉及。這種近似金錢交易的“捉婿”蘊涵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它說明宋時經濟崛起,富裕起來的平民階層渴望跨入上層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榜下捉婿
  • 特點:蘊涵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
  • 本質:宋代的一種婚姻文化
  • 流行時代:宋朝
背景,產生原因,事例,文化,

背景

“榜下捉婿”在宋朝流行
宋朝是中國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時代,考試取士為朝廷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科舉勝出者名利雙收待遇豐厚,致使人們把趕考走仕途作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一旦金榜題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燭”也就馬上接踵而至了。
但大宋官位畢竟有限,經不起天下人爭搶,只有佼佼者才有望勝出。所以大家只得臥薪嘗膽寒窗苦讀,“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詞。連宋真宗趙恆都在詩中表達了這層意思:“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便造就了眾多未婚大齡青年乃至大齡壯年。這也影響了大宋的女士們,“女怕嫁錯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閨秀們便擠破頭爭當“官夫人”,於是出現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怪圈。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

產生原因

宋朝科舉制度
唐代,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到了宋代,只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逕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者占了壓倒優勢。就拿北宋時期的正、副宰相來說,科舉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謂“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可以說,宋代士人在經過“十年寒窗”的艱苦努力之後,一旦科舉登第,得到的將會是精神、物質兩方面的超值回報。
雖然前一個標準是主要的,但是後者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女性出嫁不僅僅是一個家庭走進另一個家庭,也不僅僅是個人角色從女兒到妻子的轉變,她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擔當聯繫兩個家族的紐帶。這一作用在當時人眼中是被重視的。宋代也不例外。
因而為女兒選擇理想的婚配對象常常是使父母傷腦筋的大事。不過,所謂的理想對象既不是女兒的個人意願,也不是從女兒的角度來考慮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親從維繫、發展家族的角度來考慮的。

事例

在科場選婿者,不乏“飢不擇食”者,將習俗所重視的陰陽吉凶、家世背景等都拋之腦後,甚至是這位新及第進士是否還是單身都來不及考慮。曾有一個新及第的年輕舉人,體貌亦不凡,為一權勢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個壯丁將青年簇擁至其家,該青年既不拒絕,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時,一位著高官袍服的人來到青年面前,問道:“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並不醜陋,願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么樣?”圍觀眾人見狀哄堂大笑,隨即散去。
有時年齡也是可以不考慮的。有一個叫韓南老的人,考中了進士,很快便有人來向他提親,他並未拒絕,而是作了一首絕句“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餘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

文化

“榜下捉婿”其實也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即宋代的婚姻觀念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從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於門閥制度盛行,婚姻對象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制的。到唐中後期門開始衰落,經歷五代,到宋代,門第觀念已經淡薄。因為個人才能和錢財,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則與宋代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因而,對於宋代此種婚姻觀念的評價應該辯證地看,較之前代的門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的進步,不過對於後世的論財婚而言也可謂是一種濫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