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塞

榆塞,漢語辭彙。

拼音:yú sài

釋義:1、泛稱邊關、邊塞。2、指山海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塞
  • 詞目:榆塞
  • 典源:《漢書
  • 解釋:泛稱邊關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詳細釋義,典源,譯文,

詞目

榆塞

拼音

yú sài

引證解釋

1、泛稱邊關、邊塞
漢書》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列傳·韓安國〉。““後蒙恬為秦侵胡,辟數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 匈奴不敢飲馬於河 。”後因以“榆塞”泛稱邊關、邊塞。
唐 駱賓王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邊烽警榆塞,俠客度 桑乾 。”
唐 王勃 《春思賦》:“自有蘭閨數十重,安知榆塞三千里。”
盧汝弼聞雁》:蘆洲宿處依沙岸,榆塞飛時度晚雲。何處最添羈客恨,竹窗殘月酒醒聞。
清 趙翼 《樹海歌》:“我行萬里半天下,中原尺土皆耕稼。到此奇觀得未曾,榆塞 鄧林 詎足亞。”
寧調元 《秋興用草堂韻》:“叢祠明滅篝燈火,落日淒涼榆塞笳。”
2、指山海關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出 榆塞 而草黃,墜犂天而雲黑。”
清 顧炎武 《永平》詩:“ 榆塞 晚花重發後, 灤河 秋雁獨飛初。”
清 納蘭性德 《念奴嬌·宿漢兒村》詞:“無情野火,趁西風燒徧天涯芳草。 榆塞 重來冰雪裡,冷入鬢絲吹老。”參見“ 榆關 ”。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列傳·韓安國〉
恢曰:「不然。臣聞鳳鳥乘於風,聖人因於時。昔秦繆公都雍,地方三百里,知時宜之變,攻取西戎,闢地千里,並國十四,隴西、北地是也。及後蒙恬為秦侵胡,辟數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置然後敢牧馬。夫匈奴獨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也。以彊弩射且潰之癰也,必不留行矣。若是,則北發月氏可得而臣也。臣故曰擊之便。」

譯文

王恢說:“不是這樣。我聽說鳳烏乘風而飛,聖人因時而制。過去秦穆公定都雍城,地方圓三百里,知道時氣機緣的變化,攻取西戎,開闢疆土千餘里,吞併十四國,隴西、北地從此成為秦的領地。到後來蒙恬率領軍隊為秦國進攻匈奴。開闢領土數千里,把黃河南北全部劃歸秦國境內,用泥土、石塊壘砌長城,種植榆樹作為屏障,匈奴人以致不敢到黃河邊飲馬,置烽燧然後才敢放牧馬群。對匈奴人只能以威嚴制服,而不能夠用仁義教養。現在憑藉漠的強盛,有萬倍於匈奴的資財,分出其中的百分之一用來進攻匈奴,就好像是用強勁的弩機來射穿潰爛的毒瘡,必定不會遇到什麼阻礙。如果這樣征服了匈奴,那么向北徵召月氏來,可使他們臣服。臣因此說用兵征伐有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