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之鄉

楠竹之鄉

楠竹生長快, 適應性強,是毛竹中最名貴,最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一種實用竹。湖北省鹹寧市有著悠久的種植楠竹的歷史,種植面積大、產量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楠竹之鄉
  • 地點:湖北省鹹寧市
  • 楠竹:生長快,適應性強
  • 歷史:鹹寧種植楠竹傳說有5千年的歷史
簡述,產量,用途,

簡述

鹹寧種植楠竹傳說有5千年的歷史,早在清朝康熙年代的鹹寧志書上就有“竹影蟾光潔、桂影有餘光”、“月來窗寫竹,風過徹梳荃”的詩句。清末至民國初年,鹹寧楠竹已遍布全境。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鹹寧的楠竹為革命作出過貢獻。北洋軍閥在汀泗橋失敗後,向北退守鹹寧城,由於時遇汛期,鹹寧城外圍的西河水深面闊使北伐軍攻城造成極大困難。這時,鹹寧工農協會在聶洪鈞的帶領下,用楠竹釘成數p百艘竹排,架起浮橋;用竹筒裝水送飯;用竹筍殼打草鞋送給北伐軍;抬著竹擔架搶傷員,為北伐軍攻鹹寧城創造了有利條件。1938年日寇侵占鹹寧後,境內西北部的賀勝、橫溝、官埠、張公、甘棠等平丘地域因處鐵路、公路沿線,竹林被毀壞一空,倖存的楠竹林,主要分布在東南和西南低矮山區。 到1949年解放前夕,楠竹總面積不足10萬畝,蓄積量為681萬根。

產量

新中國成立後,楠竹一度有較大的發展,1958年以後,由於不適度的過量砍伐,使楠竹再度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蓄積量只有420萬根。1962年楠竹蓄積量開始回升,到1976年蓄積量增加到1000萬根以上。1985年,鹹寧楠竹面積達到14.8萬畝,蓄積量達到了1700萬根,人均擁有分別為0.4 畝和60株。到1990年,全市楠竹總面積達到16萬畝,蓄積量1868萬根,分別是1949年的1.7倍和2.7倍。主要分布在境內的大幕、石橋、花紋、汀泗、古田、南川、桂花等七個鄉鎮。

用途

楠竹的用途很多,不僅是建材、造紙的好原料,而且可以加工製作成各種竹製用品。解放前,鹹寧境內有多家竹行經銷楠竹,外銷楠竹放牌至鸚鵡洲,再銷至武漢、天門、沔陽、漢川安陸應城、黃陂、孝感新洲、鄂城等地。走銷最遠的是“削竹”,曾馳譽江淮運河一帶。削竹要求胸圍在38厘米以上,長9.3米,尾圍23厘米以上。用戶削去竹青,製成船筏,塗以油漆,航行在運河之上。新中國成立後,市貿易公司將大量楠竹運銷華北、東北一帶。1958年,國家對楠竹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成寧楠竹多銷在省內。1983年國家放寬竹木經營政策,鹹寧楠竹再度出省,北至內蒙古、河北,東抵安徽、江蘇、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