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學士街位於楓亭鎮南部(建設南路),距鎮政府1公里。北鄰蘭友街,南與耕豐村南嶺橫斷山嶺界,東靠霞橋港口北岸,西接泉港區天馬山山麓。境內一條藍溪橫貫中部。唐宋時期,建造一座石橋名曰藍麓橋,今改為水泥橋,人稱台斗橋。藍溪發源於天馬山中部,溪水自西向東流入霞橋港,匯入湄洲灣。溪上有有兩山橫向形成的坡谷。1957年間,用人工修築的一個小型的田中水庫,灌溉中,下游農田。藍溪溪畔有宋代端明殿大學時蔡襄之母盧夫人的一塊洗衣石,由書法家林肇棋親筆撰寫的詩詞並雕刻,現今鑲在橋南新店土地廟的牆壁上。學士街土地面積總面積8.6平方公里,有一片410畝天馬山山麓後壠自然村的山林。其中:耕地450畝,園地318畝,山地1060畝。下轄11個自然村,設16個居民小組,有889戶,總人口346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學士社區
  • 所屬地區:中國楓亭 
  • 下轄地區:建設南路、後壠自然村
  • 政府駐地:建設南路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254
  • 地理位置:楓亭鎮南部
  • 面積:8.6平方公里
  • 人口:3460人
  • 方言:莆仙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錦屏疊翠
歷史沿革,商貿簡介,歷史名人,陳政 陳元光簡介,蔡襄簡介,盧氏簡介,戴震雷簡介,戴震亨簡介,徐徲佳簡介,林肇棋簡介,文化教育,楓亭中學,楓亭中心國小,民風民俗,古蹟勝景,天后行宮,古天王院,藍麓橋,藍溪搗月,狀元林亨墓,真耶穌教堂,古民房,東嶽廟,錦屏疊翠,學士賦,

歷史沿革

學士街在民國前隸屬唐安鄉連江里管轄,本街名龍興宮太平社,包括耕豐村的南嶺,長壩里得百分6個村民小組。但是,人們愛叫學士里,不叫太平社。清來及民國初期,也被人稱為南市尾。民國中期,定義為學士。是幾年蔡襄大學時住居地而命名至今。民國25年(1936年)設立保甲制度稱為學士保,(先設五個小保,後合併為一保),楓亭區公所和鎮公所,均設在本轄地東嶽廟。土地改革時。南市坪廣源號布莊曾作為三區人民政府(楓亭區)辦公樓。1958年,稱學士大隊。1984年底,改稱學士街居委會。
楓亭學士社區

商貿簡介


楓亭學士社區
學士街地處湄洲灣溪北岸結合部,莆。仙,惠交界處,水陸交通便利、水路 從霞橋港口搭船,可通往台灣,廈門,廣州,福州,寧波,上海等地。陸路是楓亭驛必經之要地,要各地貨物的集散地,商家雲集。生意興隆。其時,各行各業開設的店鋪與商行,有大布莊,大藥行,大錢莊兼當鋪。杉木行等。
清至民國初期。水路仍然暢通,學士里是福廈路必經要道(霞橋新橋未建),在新店自然村設立福廈汽車運輸站楓亭長途站。抗戰期間,公路破壞,改為福廈貨物運輸站,並附設貨物、運儲倉庫等。民國初期,學士街是楓亭政治,文化中心和宗教聖地。國民黨政府在學士設區公所、鎮公所。南嶺海關、查緝所、鹽兵隊、稅務所和三青團服務社,當時的商會設立在與蘭友交界的楊氏宗祠。有私人開業的壽民醫院和衛生院。教會辦的學校有鑄青國小,培青國小,培元國小和公立連江里國小,後改為國立楓亭中心國民國小。民國14年(1925年)由楓亭商家和紳士倡導籌辦私立楓亭楓江中學,後改為楓江職業學校,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為楓江財經學校。1954年改為仙遊六中,現名為楓亭中學。
楓亭學士社區

歷史名人

學士街地靈人傑。唐代朝議大夫、南嶺行軍總管陳政及其子正議大夫、中郎將陳元光率部入閩征伐,將家眷安置在學士街陳廬園;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和母親盧氏、元代狀元林亨都在學士街居住,元順帝為蔡襄讀書所在的學士御書“大魁天下”四字;南宋末幼帝趙口曾駐驊學士街天王院。明代進士徐樨、兄弟兩解戴震雷、戴震亨以及清代著名國畫家林肇棋皆出於學士街。

陳政 陳元光簡介

陳政,唐嶺南行軍總管、副諸衛上將,字一民(616~677)。
楓亭學士社區
陳元光,陳政之子,首任漳州剌史、威惠靈著王、開漳聖王,字廷炬(657~711)
陳政父子原籍河南固始,唐高宗時受命率府兵三千人並將士眷屬來到泉潮之間的蠻荒地帶,平定動亂和從事生產開發,父死子繼,經過三代人努力,終於奏請朝廷在漳州、漳浦設立州縣,陳元光首任漳州剌史,歷代追封為威惠靈著王、開漳聖王等。
楓亭學士社區
據宋代《威惠廟集》和南宋《仙溪志》所載,來閩後長期以楓亭為後方基地,安家陳廬園。陳政墓在楓亭赤湖,陳廬園中有靈著王古廟,宋南康郡王陳洪進是陳政在楓亭的十一世後裔。

蔡襄簡介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奸相蔡京的從兄。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ZF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楓亭學士社區

盧氏簡介

盧氏,贈侍郎蔡琇妻,學士襄母也,襄為講讀時,仁宗遇之甚厚,嘗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特賜冠帔以寵之。初盧惠安人也,其母家在泉。盧方妊襄數月,歸泉,將過萬安渡,渡故支海,風波不測,常數日不可渡。一夜舟人夢神告,明日在渡者,有蔡姓人,方可開渡。至期果同濟者甚眾,而舟不得渡,舟人稱所夢神語以告同舟,維盧系過蔡門之人,已有身,舟人因向空啟白,而波平,渡得濟。盧亦因是有禱:舉男異時得志,願建此橋樑。後來萬安渡石橋之造,皆其母夙願,而襄有以成之。後人因題端明贊曰:慶誕育之不偶兮,動夜號之鬼神,逆浪滔天舟子懼兮,賴母腹之寧馨。襄守泉時,母年八九十,迎養於黃堂,邦人異之。襄外任凡兩守福州,兩守泉州,中遷福建轉運使,及後守杭州,母氏皆來就養,端明於是有獻壽儀帖於杭州時。其年仲春,端明生辰,因獻母壽,為詩曰:慈親是時九十二,稱觴獻壽於膝下,曾孫滿前侑以詞,慈顏強餘至酒所。是年之十月,母卒於餘杭官舍。盧氏封長安郡太君。太君生少疾病,老而耳目聰明,食生飲寒如壯者。其卒也,喪自餘杭歸,閭里親戚迎哭有過乎哀者,自述夫人德於我焉。歐陽修作墓誌,稱其於五福不闕一,天下為人子事親,莫不以夫人為祝,以不得如夫人為恨。不知夫人有諸已者厚,故能致福之偹也。百餘年後,朱晦翁南來,跋端明獻壽儀帖曰:昔之君子,所以事其親者如此,其愛且敬也。太君葬本里蔡坑平井崗。
楓亭學士社區

戴震雷簡介


戴震雷,字徲默,號悟留。七歲能文,初應童子試,與兄震亨同受知於邑宰梅公,有一淵兩蛟之嘆。天啟丁卯鄉薦第一,以親老乞氊,授歸化教諭,時二丁無用鹿,例索獵戶折價,震雷卻之,是年秋忽二鹿躍入廟門,遂取以祭,人鹹異之。課士暇著有《橫經吏事》、《鏡樓章》若干卷。秩滿升江西崇仁知縣,崇故刁邑,豪族輙聚眾擊斗傷人,設法懲之,刁風稍變。民多逋賦,作勸征歌諭之,民自急輸。崇值屢荒後,前任以賑致亂受黜,震雷設法,多立粥場,又一人給一月糧,以息其勞,其粥場凡三十有六所。鄰邑民有因迫為亂者,寇發,憲檄勅三縣會勦,震雷曰:此民也,鋌而走險耳,吾當單騎乘之。二邑皆為之懼,震雷挺身獨往,諭以利害,賊感激,隨而就撫。憲司嘉其能最上。以丁外艱歸,清風兩袖,囊槖蕭然,遂隠不仕,自號陶園跛人,卒年五十四。自題絕句曰:兩無媿已君親諒,一偶如人中外知。所著有《讀禮初編》,《四書解》等書。仕跡。

戴震亨簡介


戴震亨,初名震元,字貞生,號求一,父洪恩,家產千金,盡為震亨兄弟讀書費。震亨食餼郡庠,崇禎三年庚午鄉薦,授甌寧教諭,講課寒署不輟,秩滿升鉛山知縣,民饋遺動以百計,卻不受。鉛之河口稱巨鎮,年得稅艮數千,例入官槖,又典鋪年例輸官四千金,震亨悉罷之,鉛民頌德。會計吏或勸震亨,以厚貲營之,震亨曰:吾飲紫溪一橫水,何敢以此污當道哉。常語家人曰:民吾子也,吾何忍家視子而邑視民耶。丁外艱歸,會山寇嘯亂,巡撫張某親勦,震亨措餉佐籌,獲渠魁四十餘人殲於社,寇遂平,邑士民制幛以紀其績。卒年五十有六,從祀鄉賢祠。仕跡。

徐徲佳簡介

徐徲佳,字元孺,號尊孩,楓亭園坪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鄉薦舉人,十六年聯捷進士,官拜行人司。凡為富貴三十餘年,不置媵妾,不蓄徘優,人服恬淡,以孝稱。

林肇棋簡介

林肇棋(1868---1930),號藍麓樵者、摘斗山民、頤道人、壽庵氏、介人氏、鶴也、鶴野老人,後又號半痴、巨痴、跛鶴、跛道人,齋名可竹居、梅花書室。福建仙遊楓亭人。
他幼年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兄長又早逝,由寡嫂蘇氏培養成才。在處境十分艱難中,他疾志學習書畫。成名於清光緒年間,先於李霞、李耕馳名畫壇,成為我國東南畫派主要代表畫家之一。擅長山水,師法古而不泥古,筆法多變,嫻雅脫俗。李霞觀其山水畫作後感慨:“觀壽庵氏山水,吾當退避三舍。”兼善走獸、花鳥。走獸畫風受鄉前輩楊舟的影響,又參徐渭筆意,簡練、荒率。其畫作在閩台、日本為收藏家所珍視。今仙遊楓亭麟山宮還遺留他的墨跡,有水墨“龍”、“虎”、“猴”、“鹿”、“鷹”、“鶴”、四大天王等畫。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林肇棋於繪事之外,兼善詩、書、金石刻畫。其書於題畫、石刻間可窺見歐陽詢、李北海氣息;其詩或抒發高士情懷,或重現民間疾苦,尤為可觀,如“依之臨江結草廬,朝朝暮暮讀我書。書聲透出煙霞外,惹得漁人問買魚”、“深山觀瀉瀑,洗卻趨炎心”、“雲壑徘徊不我欺,蕭騷短髮帶霜垂。詩人貧似秋山瘦,病骨枯藜強自支”等題畫詩,體現了畫家窮且益堅、獨善其身的清高情操。
楓亭學士社區
林肇棋一生淡泊名利,清淡過日,上奉寡嫂,孝如母親;下養子女(妻早逝),課督丹青,詩禮傳家,怡然自得。現存有《家訓》木刻:“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暗中休使箭,乖里放些呆。養性須修善,欺心莫吃齋。衙門休出入,鄉黨要和諧。”楓亭天中萬壽塔前有林肇棋手書石刻一塊,上書“溪海雙流會,乾坤一塔峨,講經成底事,孤月系松蘿”詩一首,氣勢雄渾,意境清幽,傳為蔡襄詩作。

文化教育

楓亭中學

楓亭中學位於湄洲灣畔、莆仙惠三縣交界處、莆田市南大門的楓亭鎮。學校所在地為北宋名臣蔡襄故里——學士里。這裡面海靠山,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悠久。
學校創建於一九二五年,前身是“私立楓江公學”、“私立楓江職業學校”、“私立楓江財經學校”、“楓江中學”、“仙遊第六中學”,1969年正式定名為楓亭中學。
學校初建時,僅設兩個國中班,二十多名學生,五名教職工。教學規模小,條件十分簡陋。經過八十年的奮鬥,學校規模不斷壯大,至今已擁有四十二個教學班,二千六百名學生,一百八十名教職工;且占地面積一百一十畝,建築面積六萬平方米,成為省內外知名中學。
1985年,學校在教學改革中摸索總結出的“完中帶附中”辦學經驗,受到省、市、縣各級教育部門重視,被譽為“楓中模式”,在全省農村中學推廣,《中國教育報》發表專文介紹這一做法和經驗。
1998年,學校被省教委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學校”,取得全省重點中學地位。
從“私立”到“公立”,由“職業”變“完中”,再由“普通”升格為“重點”,這八十年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飽含著各界人士的多少關愛和歷屆校友情系母校的拳拳眷意;承載著楓亭人民重視文化教育和辦學的無限熱情;更凝聚著幾代校長、六百多位教職員工為之付出的心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改革開放後,我校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努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以創新精神為主的
素質教育,致力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斷創建新的辦學特色。所以多年被市、縣評為“教育先進單位”、“文明建設單位”、“培養尖子學校”。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單從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學校就向大專以上院校輸送了近五千名合格學生;更有參與人造衛星等高尖端研究的科技英才,有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精英,還有眾多的教授、學者、企業家、政界名人和各條戰線的英雄模範。
現在,學校環境優雅靜謐,校園綠化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是莆田市“花園式學校”。教學設施規範化、現代化: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學生公寓,實驗室、多媒體教室、校園廣播音響系統、電腦室、語音室一應俱全;2003年,千兆光纖接入我校,全縣首家實現“校校通”;2004年,學校完成四百米標準操場征地、平整工作。良好的教學和音、體、美等設施為我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04年8月,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伊始就樹立“清正廉潔、公正開明、求真務實、誠實守信、潛心事業”的形象,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和原理為指導,提出了“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以學校持續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內求團結、外謀發展,內鑄素質、外樹形象”的辦學原則,堅持走“科研興校、特色立校、品牌樹校”的發展路子,制定出以創一級達標學校為主的五年發展規劃和奮鬥目標。
如今,學校全體行政領導團結一致,認真“管好一個部門、下好一個年段、蹲好一個教研組、教好一門課程”;全體教職員工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品德修養,以主人翁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爭創一流、齊樹品牌的信心,為學校的奮鬥目標而努力工作。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中心國小

楓亭中心國小位於楓亭鎮學士街陳廬園,其前身是鑄青國小,創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湄洲人馬明月創辦。民國4年(1915年),改為縣立南區第六國小。該校占用楓亭街太平橋頭觀音亭的兩間護厝為教室,設3班,學生幾十人,教員4人,首任校長黃章鋆,採取複式教學。民國17年(1928年),更名為縣立連江國小。民國26年(1937年),與培青國小合併,改名為楓亭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3年(1944年),改稱楓亭第一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復設楓亭中心國小,在校學生增至500多人,分12班,教師20人。1951年秋,增設幼兒班,招收幼兒25人。由於學員猛增,校舍從王祠大厝擴大到臨近的天主教堂和岳帝廟。1959年秋,楓亭中心國小與楓南國小(前身為鑄青國小)合併。“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楓亭國小。1975年附設國中班兩班,在校學生達1453人。1978年,復名楓亭中心國小。1979年,撤銷國中班。70年代,學校制定“誠實、勤奮、守紀、進取”的校訓。80年代,學校提出“德育首位、教學中心、質量第一”為宗旨。90年代,學校實施“素質教育”。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民風民俗

元宵:正月十五日,俗稱“上元節”,也稱為“燈節”。元宵節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正月十五這個節日起初是由燈引出來的。西漢以前,皇宮中到處是花花綠綠的宮燈,漢武帝在創造《太初曆》時,就把正月十五日作為一個重大節日,每逢這一天,皇宮裡的所有燈盞都要大放光明。當時,元宵節玩燈、賞燈只僅僅局限於深宮禁苑,並沒有形成一種民間風俗。到了唐朝,皇帝把宮內的花燈搬到大街展覽,並且親臨觀賞,由於皇帝的帶頭,皇親國戚們爭先恐後隨著炫耀。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長安城內允許人們盡情觀游,直至天光大亮。這樣一來,元宵節的玩燈、制燈、觀燈,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民間的風俗。同時,孔子《論語》上有“鄉人儺”的記載,“鄉人儺”即迎神賽會。為此,楓亭地區在正月十五前後幾天中,既有夜晚鬧花燈,也有白天抬出菩薩出遊舉行迎神賽會。 楓亭晚上游燈,白天下午出遊,這種歷史究竟起於何時,沒有文獻記載,據傳是蔡京第二次回家(1106年)做“十”(本地的方言,做壽)時,蔡京父子教民眾游燈,當時是草索燈,以後演變為“燈蛇”形式,迄今已有九百年的歷史了。楓亭的元宵,各村各宮的時間不同,各村各宮的元宵是從把菩薩從殿上抱下來裝在菩薩轎時,通過游燈和出遊後,規定一個日子把菩薩從轎上抱回到菩薩殿上,此時,這個村及宮的元宵才算結束,用本地的方言說,叫做“銀燒”了。
霞橋三薛十三暝游燈,掛“獨占楓江第一春”,十四日下午出遊;霞溪十四暝游燈,掛“天官賜福”,十五日出遊;魚街十五暝游燈,十六日打街不出遊;十六暝學士游燈,十七日出遊;北門兜十七暝游燈,十八日出遊;十九日魚街出遊。這樣,此規定延續四百多年,形成了定製。
2008年6月楓亭游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古蹟勝景

學士社區保留有古剎建築天王院、浩義堂、東嶽廟、徐樨佳祖祠、國家林肇棋故居;宋端明殿學士蔡襄母親盧氏“洗衣石“,上雕刻林肇棋題寫的詩文,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建築風格獨特的”九向張“三進王厝古民房。

天后行宮

楓亭學士天后行宮,亦名龍興宮。位於楓江下游南側的錦屏山麓之東北。錦屏山來龍蜿蜒,起伏連綿,秀麗若屏,故曰“錦屏山”。古時,樹木蔥蘢繁蔭,禽鳥飛鳴,綠草懷珠,山川鐘靈毓秀,風光旖旎。有詩云:“錦屏山麓好徊徘,滿樹芳梅次第開;霪雨昨晴簾卷後,一輪紅日照青苔”。可謂景物之美矣。
自唐以來,錦屏山麓為南北通衢要衝,地理優越。何、楊、蔡、陳、盧、黃、許諸 姓族人先後遷徙於此,繁衍生息,居然成聚。居民均操農耕、采樵及經商為生。賈商雲集,成為繁華鬧市中心。
楓亭學士社區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適逢天旱不雨,禾苗枯萎,卜居在田嶺腳一何氏,得一奇夢,夢見一位頭戴九龍八鳳皇冠,身著華麗五爪金龍皇袍,年輕俏麗美貌神姑對他曰:“我是湄洲媽祖,此方百姓對湄島居民糧草供應恩澤,特來指點在村東頭打口水井 ,取水灌溉禾苗,以解燃眉之急。”何氏醒後,覺得蹊蹺,把夢語告知村民,發動里人挖掘水井,果真一股(龍)泉涌滾而流,取名曰:“龍井”。為敬謝媽祖靈驗惠澤,在村里建造廟宇,曰:“媽祖宮”,亦叫龍井宮,塑一尊媽祖奉祀。
楓亭學士社區
據傳,在錦屏山之東,早年有陳、盧、黃三姓居住(今曰陳廬園、楓亭中心國小周邊),是蔡襄之母故居,時襄母盧氏已育一男二女,又妊娠襄數月。盧氏泉州探親歸家 ,將過萬安古渡,時有海風浪濤不測,常數日不可渡。一夜舟人夢神姑告明:明天渡者中有蔡姓之人,方可開渡。次日渡眾甚多,舟仍不得渡。斯時,舟人把夢語告同舟者: “今有盧氏適蔡門之人,已身有孕而可渡。”這時有人向天禱告:“祈求神姑庇佑”。 一時風平浪靜,舟楫平安渡濟,盧氏心亦暗禱祝:若能舉男成器,定要建造萬安石橋。 盧氏回楓亭後,偕同里人到湄洲祖廟焚香膜拜許願,奉回媽祖神像,在陳廬園建廟曰: 興慈廟,奉祀媽祖。(後廟廢神像移至岳帝廟,龍興宮建後再移至龍興宮)。
歷史滄桑,歲月悠悠數百年。龍井、興慈兩廟宇幾度興廢。明萬曆年間,里人何仕敏、何景東等人,在南市尾原欲建蓋何氏宗祠的寶地,重要一座規模壯觀的宮宇,取原兩宮廟首字,號曰“龍興宮”。重塑媽祖神像供奉。後來龍井、興慈兩宮廟,年久失修 ,倒圮盡廢,便把兩尊神像一併移至龍興宮神龕里供奉。至今,神龕里有三尊媽祖神像 ,同時還供祀陳公聖侯(陳應功)和司馬聖王神位。
清康熙廿三年(1684),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龍興宮的媽祖是直接由祖廟分靈奉祀,故易名曰“天后行宮”。在神案上方樑上懸掛著康熙御賜“神昭海表”匾額。
如今,天后行宮是1982年華僑台胞捐資修葺的,新顏煥發,勃勃生機。門前石柱鐫 刻“學士里居文占虎變,神天海宇時見龍興”和“舊地文明圖出馬,新宮赫濯瑞興龍” 的兩楹聯。整座宮宇金碧輝煌,雍容大方,五彩繽紛,又莊嚴協調,一番無比高雅豪華 、巍峨絢麗的非凡氣派。
每年正月十六日,天后行宮都舉行盛況空前的媽祖祭祀廟會和元宵游燈活動。
楓亭學士社區

古天王院

天王院,位於楓慈谿南隅錦屏山麓之東。錦屏山來龍蜿蜒,起伏連綿,秀麗若屏。古時,樹木蔥蘢繁蔭,禽鳥飛鳴,腴草懷珠,為楓衢後岫之屏,故曰“錦屏山”。
錦屏山麓古為驛道,山上樵木相率休息于山林。路上商旅往來不絕,居然成聚,煙火萬家,荔蔭十里,上通郡省,下接泉漳,魚鹽輻輳之區,官司過往之地。
仁王古剎院宇,是後漢高祖乾佑元年(948年),由普惠、契澤倡建的。釋僧眾多,香火鼎盛,聞名楓江。宋末益王同帝 南遷時曾駐蹕於此,遂改為“天王院”沿用至今。
南唐鄂國公,晉江王留從效,由永春定居仙邑慈孝里赤湖留宅村(今楓亭東宅留宅自然村)遊覽天王院,舍田、捐資重建院堂。有山門、廣場、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僧舍,規模之大,頗為壯觀。雕塑佛像、十八羅漢金身,香火旺盛一時。
明宣德三年(1428年),院堂遭火厄,化為灰燼。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明正德四年(1439年),由薛瑞獻等人,募緣重建,在廣上建造四座石塔,其中一座較大的石塔曰“天王塔”。有五層(含塔剎),高一丈八尺,是“楓亭八塔”之一。
明成化十年(1474年),由陳亨、陳德通及比丘文慶等,再次募資擴建大雄寶殿和整修其他院堂。自山門進入,高聳的院堂,氣勢磅礴,殿樓嵯峨、飛檐重閣、雕樑畫棟,鎏金燙彩,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時貢生鄭策賦游觀賞天王院,流連忘返,留下讚美詩篇云:“古剎南山下,曾經幼帝過,天王名未改,佛子意如何。滄海半腰月,浮生轉 波,須知清淨理,永世不消磨。”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8年),時任潮州通判的薛益返鄉祭祖,遊覽此院,捐巨資,舍田地,在天王院之東側,建造關帝廟,奉祀關公,成為神佛雜處之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薛章獻舍良田三畝四分,作為供奉釋迦牟尼佛事場所。清鹹豐十年(1860年),又在天王院西側建蓋“三賢祠”,奉祀蔡襄、陸秀夫、林蘭友,春秋致祭。
楓亭學士社區
自明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飄搖,院宇興廢重疊,釋僧無庇身之所。由員生薛黃扳花、陳永坤、陳居仁、開斌等人,於是年仲冬重新修葺,耗用二千兩白金,使院堂重現風采,古色古香,典雅別致莊重。豎立重修《天王院石碑》鐫刻該院建造伊始與歷次重修建的過程。
1945年秋,抗日勝利,天王院遷址於陳廬園(今楓亭中心國小後面)重建,規模比原來小。1963年又遭厄運,夷為平地。1974年始,又復建院宇和樓房,重塑佛像,供尼眾誦經念佛。如今,諸多善男信女,焚香膜拜,遊人絡繹不絕,再顯當年風貌
楓亭學士社區
背景資料:
天王院,原名仁王院,在楓亭錦屏山南麓,上下共有九座,系後漢乾祐元年由普惠契澤倡建。趙昺南渡時駐蹕於此,因而改為“天王院”。天王院於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失火燒毀,後由薛瑞獻、陳享等人募捐重建。
明萬曆未,天王院東建關帝廟,西設三教祠,前有石塔、山門。現在東邊的關帝廟尚在,三教祠已翻建為宿舍,石塔不知去向,山門已闢為操場。今保留下來的天王院是原來的第二座,院宇為土木結構,地基磚石古色古香,院宇寬敞大方,古樸莊重。

藍麓橋

藍麓橋位在登科山南嶺腳北側今學士社區新店,跨七寶街兩自然村,古稱“坑邊橋,”南嶺號叫“藍嶺”後又叫“藍麓橋”,民國時期至今改稱為“台斗橋”。當霞橋沒有架建橋樑之前,它是福廈必經之要道,它的溪水發源於天馬山脈隸屬仙遊縣連江里古院龍天寺門前的一坑壠俗稱水頭白的“鯉魚躍龍門,”其坑水潺潺流入霞橋港,成為溪海會流,它的上游曾是古驛道上通省、郡、府,下通泉、漳。坑邊有一座驛舍,其時人們叫它後壠驛厝里。隨時勢交通道路的演變,路改下游藍麓橋為要道。中游於1958年由學士社區乾群修建一座名曰“田中水庫”。庫水灌溉學士全境上、下兩洋的農田作物。
楓亭學士社區

藍溪搗月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里人著名國畫家林肇棋,倡導重修藍麓橋(今改名學土台斗橋)。動工後的一個下午,在溪流南側挖到一塊近似三角形的綠豆色石,平滑耀月,石的總面積約二千五百平方厘米。據父老相傳,系是端明殿大學士蔡襄之母親盧氏夫人夜間尋月的洗衣石。肇棋先生喜得綠寶瑰石,親筆撰寫文與詩並精心鐫刻,書以“藍溪搗月”四個大字撰文:“父老相傳蔡端明母盧太君未字時尋月搗衣於此,甲寅夏日重修藍麓橋,堤增一扶梯徑長九仞,勒諸施者名,並題懷古一石云:‘陳廬圓畔 藍溪頭,古月還留一勺湫,蔡母搗衣聲已渺,何妨滌硯溯前流。’”落款為頤道人兩個圖印章。石刻草書筆力雄健。時人贊“石頭、文、詩、書法、刻工”五絕。這塊《藍溪搗月》石刻一直鑲嵌在學士社區新店自然村“會龍境”土地廟裡的牆壁上,供各方遊人參觀欣賞。村人為了防盜,將廟門兩邊用鐵欄桿並鐵門加固,由專人負責加鎖管理。東海鎮東沙蔡襄紀念館的理事們曾經多次欲以高價購置搬到蔡襄紀念館內陳列,卻都被新店村民謝絕。蔡家後裔子孫常將此綠寶瑰石的文與詩攝照作為紀念,仙遊縣文物館也只能依樣塑雕陳列。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狀元林亨墓

楓亭歷史上唯一的文狀元林亨
林亨,初名林絛,字蒙亨。元世祖八年(1291年),生於仙邑唐安鄉連江里秀郊村(今楓亭麟山)的農民家庭,小時聰穎伶俐,事孝雙親,隨父母卜居學士里南市坪。在錦屏山麓之東的螺江別業書院攻讀四書五經,滿腹經綸,才華橫溢。雖屢試不第,卻自負其才,曾作《螺江風物賦》,讚頌楓亭山川秀麗、人傑地靈。他在賦時寫道:“其勤苦而難成就,知夫一鳴而人可驚,一飛而天可沖,有大摧折必有大成就……逢時來乎,鄉人改觀愚夫發蒙。”寄託自己的抱負和理想。生活所困,林亨多年以執教為生。元至正元年(1341年)臘月廿八,學館放假,他滿心歡喜帶著半年的薪俸,從惠北回家與妻子團聚過年。當天下午細雨霏霏,四九寒冬,路上行人甚少,路遇一位中年婦女哭泣欲去投水,林亨見狀上前攔阻,問明緣由,得悉她夫婿外出經商三年未歸,家貧如洗,債主索債,追於無奈才自尋短見。林亨聞後心生惻隱之心,他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於是假裝地說:“我跟你丈夫同在杭州經商,你夫主一批貨物尚未售出,先托回銀兩於你過年,好好把兩個女兒撫養照顧好,待貨售後即回家。”竟把自己半年執教的酬金施贈於她。那婦女信以為真,接過銀兩,感慨萬端,連聲道謝而去。
林亨慷慨贈銀後,思緒萬千,身邊無銀,怎能得回家,何顏見妻子。他行至霞橋橋頭,徘徊不前,這時家居住橋邊的薛員外觀其行動,邀他至家,問林亨何處人氏,有何心事,林亨不敢明言,只是嘆氣。當晚他夜宿員外家後才吐真言第二天早晨,員外叫林亨代寫春聯。下午員外背著林亨叫家人備辦年貨銀兩及春聯送至林亨家,並附言,黌門有事,待到三十下午方能回家,望安心準備過年。
林亨回家時望到大門貼著自書的春聯,覺得蹊蹺,又見妻子滿面春風道出收到年貨和銀兩之事,這時林亨才知道是員外施恩。他只好把路上救人贈銀與員外贈年貨之事妻子敘述一番。夫妻表示日後一定要感恩圖報薛員外。
後來,員外留林亨在家中當塾師,勉勵林亨再次上京應試,求得一官半職,也不負十年寒窗。於是林亨邊執教,邊溫習詩經。這年三月,拯救的婦女之夫回家,特地來尋找救命恩人林亨,回贈銀兩,並結成摯友,傳聞鄉里,大家都知林亨的為人。
爾後,薛員外資助盤纏讓林亨入京應試。元至正三年(1343年)林亨登進士及第,殿試一甲第一名,但時年53歲,居官朝請郎。順帝被他已過知天命之年效忠朝廷的精神所感動。特賜他返鄉“跑馬圈山,穀皮鎮海”,即馬跑過的山地,穀皮退潮所至的海域內均劃歸他管轄收租,以度晚年朝廷。林亨把女兒嫁到薛員外家為媳,並把耕山權與捕魚權作為女兒嫁妝隨嫁員外家。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聖上還頒旨恩賜讀書之所的螺江別業書院的學士里“大魁天下”四個大字,以顯示林亨狀元的榮耀。如今學士街每年元宵大放花燈時,把“大魁天下”作為牌彩燈昭示眾人。
元末天下大亂,林亨為官六年,辭退返鄉,隱居於仙遊龍華寶幢山下直至壽終,享年70歲,墓葬錦屏山之後。明知縣黃爛為林亨豎立狀元坊在南市坪,並在故里秀郊建祠奉祀。

真耶穌教堂

楓亭學士社區
仙遊基督教主要來自美國的“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美以美會)和英國的“中華聖公會”(安立間宗),還有華人創辦的“中華基督教自力會”、“真耶穌教會”、“基督徒聚會處”、“耶穌自立會”等。其中最早傳入仙遊的是“美以美會”,後改名“中華基督教衛斯理宗——衛理公會”,其次是“中華基督教安立間宗一聖公會”。衛理公會又名美以美會。清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莆田南日島草湖村牧師林振珍首次來仙遊縣城傳教。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林振珍又先後到象運、楓亭、石馬、鐘山、游洋、石蒼、泉溪、度尾等地傳教。光緒十九年(1893年)成立“仙遊教區”,全縣發展牧區7處,教堂11座,信徒404人。1917年,仙遊教區分為“仙東”、“仙西”兩個教區。1931年,兩個教區複合為一。至解放前夕,全縣教區16處,宴會57所,教牧人員31人,信徒2177人。文革期間,宗教活動停止。落實宗教政策後的1989年,全縣有教堂29所,聚會點2處,信徒12228人。
聖公會譯音為“安立甘”,故稱“安立間宗”。清光緒六年(1880年),英國傳教士胡約翰、羅為霖兩人到仙遊設堂傳教。光緒十八年(1892年),莆田聖公會、英國安立間宗在仙遊南門建立聖公會仙遊支區總堂。民國三年至四年(1914-1915年),又設石馬堂、仙溪堂。1928年,南門總堂下轄有南門、楓亭、蓋尾、六峰、大濟、坑北、埔兜、上洲、三角埕、賴店、石馬等堂。1949年後,人民ZF批准七級堂、南門堂及拱橋頭為真耶穌傳教之處。農村教堂全部停止活動。改革開放後,聖公會活動內容為信徒洗禮、舉行聖餐、主日禮拜、敬老尊長禮拜等。
真耶穌教會。1921年8月24日,北京總派鄭布道到仙遊度尾仁洋村與安息日信徒聯繫,在郭金鎖家設立傳道所。1923年,總會派負責人張巴拿巴(山東人)到仁洋正式建立教會,當年10月,郭提摩太帶張巴拿巴到縣城拱橋頭與唐坤、謝紹山等人研究傳道事宜,發展信徒。1926年冬,福州陳見信,尤溪蔡彼得,莆田肖司提反等到楓亭傳教,創辦真耶穌楓亭教會。以後逐漸發展至蓋尾、郊尾等地。1935年,真耶穌教會日臻完善,成立了“真耶穌教會仙遊分會”,至解放前夕,建立仁洋、後埔、拱橋頭、楓亭、杉尾、沙溪、郊尾等7個教堂,發展信徒2900多人。
楓亭學士社區
1951年,各教堂陸續停止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會被禁止。1979年後,各地教堂逐漸歸還,恢復活動。1981年底,仙遊縣基督教三自愛國會重新恢復工作,走三自合一道路。1985年初,又增設仙遊縣基督教協會,指導各教派開展教務工作,過好正常的宗教生活。
天主教,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西班牙神父萬思源由莆田平海傳入仙遊。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縣城“至喜亭”新建天主堂。1894至1919年,先後傳到楓亭、園莊、大埔、蓋尾、杉尾、度尾聖頭,並分別建立天主堂。1950年7月楓亭天主堂“聖母軍”進行非法活動被取締。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禁止。1982年後,天主堂被準為開放,重新開展正常的傳教活動。
各宗教團體在各個時期也興醫辦學,創辦各種福利事業。1992年,依法加強對宗教的事務管理,把宗教活動引向正常化和制度化,使宗教活動真正納入憲法、法律的範圍,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同時利用宗教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為穩定社會和諧和發展經濟服務。

古民房

楓亭學士社區
學士古民居
建築風格獨特的”九向張“三進王厝古民房。

東嶽廟

楓亭學士社區
岳帝廟祀東嶽注生帝,邑內岳廟有五,此為東嶽,居其一焉。在南市尾街東大阜上,其地古名岳隴,有靈著王廟,對山數武逾溝而阜,為陳盧園,即王所居宅也岳廟徵仕郎王元欣等十一人倡修在乾隆間。

錦屏疊翠

錦屏山來龍蜿蜒,起伏連綿,秀麗若屏。古時,樹木蔥蘢繁蔭,禽鳥飛鳴,腴草懷珠,為楓衢後岫之屏,故曰“錦屏山”。
一座美麗的山峰,依傍楓亭古城西南,綠樹成蔭。層巒疊翠,如似錦繡畫屏,為樓廈成群的楓亭古城市區添上了一幅大自然風景畫,美稱錦屏山。正是這座錦屏山,北繞碧波粼粼的“楓江”水,西伴崗巒蒼鬱的“臥龍崗”,東有山泉涓涓的“蘭溪”流入太平港,錦山秀水之間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人的足跡和故事。早在後漢乾祐元年,普惠、契澤選址山下建“天王院”,五代晉江王留從效“舍田”重修。宋端宗皇帝南渡,路過駐驛。宋員外郎鄭仲溫、元狀元林亨先後讀書於《錦屏精舍》《螺江別業》。明代尚書鄭紀、參議陳遷創辦的歷史上第一個詩社“耆樂社”以及秀才卷、陳盧園、東嶽廟、三貢祠、狀元墳等古蹟,就在附近。清代著名畫家林肇棋“可竹居”及其“蘭溪搗月”石刻,仍保存在蘭溪橋畔。歷代名人讀書致仕的故事,古今民間流傳。具有九十多年歷史的“楓亭中學和楓江中學、楓亭中心國小”等學校萬餘學子就讀於錦屏山下,人才輩出。散步登臨,曲徑通幽,龍眼成林,鳥語聲聲,澗泉潺潺,放眼觀看古城全景,只見山邊有城,城邊有水,水邊有樓,樓在青山綠水錦繡畫圖中!
層巒疊翠,錦繡畫屏;
曲徑通幽,花果成林。
蘭溪搗月,流泉詩韻;
狀元作賦,天王為鄰。
楓亭學士社區
楓亭學士社區

  

學士賦

學士賦
唐宋元明清

楓亭舊鎮兮,滄桑學士里。處之鎮南,古驛曾通泉漳;藍溪橫貫,入慈共匯湄灣。東至楓慈,霞橋隔溪相望;北鄰蘭友,同為古街老舊;西連天馬,蜿蜒山道泉港;南接耕豐,橫斷山嶺劃界。此為學士,追源舊名,稱其龍興太平;耕田山地,契約千畝有餘。
嘗聞學士地靈,太平社名;始唐至清,皆曰宮廟龍興;民國定名,忠惠學士住居情;共和改制,居委社區會學士。然者地靈自古多人傑;唐將陳政,入閩開荒,安家陳廬園;其子元光,創漳郡縣,威惠靈著王。趙宋蔡襄母子,蒙元林亨狀元,皆居學士,故此留坊千古也。朱明鼎盛,進士元孺孝著稱;戴氏雷亨,一科兄弟兩解元。晚清肇棋,工翎毛,擅山水,兼詩書,益金石,刻繪全才乎。
至於古剎名景者,約有七八。五境會龍,忠惠母尋月搗衣,綠豆色石,頤道人書文並刻,名曰藍溪搗月,今為縣保也;天后行宮,亦稱龍興宮廟,學士大宮也;天王院矣,趙宋少帝曾駐蹕,天王石塔,系楓亭八塔之一,怎奈今廢,孤院獨存也;東嶽古廟,奉祀注生大帝,舊柱鼓石,遂成懷舊涼亭;肇棋故厝,可竹舊居,一染書室習氣;藍麓石橋,亦稱台斗,飛跨藍溪連南北;千年陳廬,百年鑄青,中心校園育懵懂;楓亭中學,三級達標,八十餘年播知識。諸此良景,時代古蹟留情;莘莘學子,無愧學士居此。
若論之商貿風物,隨興衰之驛路。宋元明街,水陸皆便捷;貨物集散,商鋪百家長;清末民國,府衙之駐地,連江中心,學士光耀一時;古港後廢,福廈路改道,集鎮東移,學士故退市;今望學士,余鋪寥寥,多於楓糕燈鋪;楓中左旁,書店晨帆,更有小吃零碎,飯店快餐;再者楓小,亦有商鋪數家,至後皆無矣。然古街雖淡,風俗依舊忙,游燈入遺,十六街游鎮集;十七巡遊,菩薩隊伍長久。
贊曰:學士社區,楓鎮舊集;忠惠住居,肇棋故里;少帝駐蹕,狀元安魂;順帝御賜,大魁天下;兩校學園,育智教子;古街冷淡,老屋留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